丁士文 谷振輝
科學探究的課題,大都與日常的生產、生活有關,學生感到新鮮和輕松,興趣和熱情高漲。然而,部分學生對探究活動的目標:應該學到什么?學會什么?科學探究的步驟是什么?都很茫然。我在引導學生學習科教版化學第一章第四節物質性質的探究時,對科學探究部分做了如下嘗試:
“科學探究神秘嗎?”有小聲說“神秘”的,“下面由故事大王張×給大家講一個有關科學探究的小故事,大家認真聽,分析得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
張×同學講了如下小故事:小明的爸爸買了十條金魚,一個月來,這些金魚暢游在魚缸里,為小明一家帶來了很多快樂。有一天,小明的爸爸要出差,走前囑咐小明每天放學后,要像爸爸那樣照料金魚。小明欣然接受,并拍著胸脯說:“堅決完成任務。”第一天、第二天,魚都安然無恙。到了第三天,小明像往常一樣,進家后放下書包,就準備喂魚食。可是他發現魚缸里有一條魚“漂”起來了。過了一天,又有兩條魚“漂浮”在水面。請你幫助小明想想:是什么原因使金魚死了呢?
生1:可能是未及時換水。
生2:可能是水溫不合適。
生3:可能是魚食喂得少,魚被餓死了。
生4:可能是魚食喂多了,魚被撐死了。
生5:可能是缺氧,憋死的。
生6:可能是不小心撞到魚缸上,撞死的。
生7:可能是生病死的。
……
接下來由老師續講后半段故事:小明依照同學們為他猜測的各種情況逐一排查。結果發現,死亡的魚鱗片完整,不像是生病死的;換水的方式也和爸爸的做法完全一樣,看來跟換水沒關系;看看溫度計的示數也是正常的。觀察死掉的魚肚子偏大,根本不可能是餓死了,對了,那是不是真的魚食喂多了?為了證明這個猜測,小明設計并實施了如下方案:他撈出了一條金魚,單獨放在一個魚缸里,仍加入按比例同樣的魚食,而對其他魚進行減量。第二天回家,發現單獨放養的魚也“大肚漂洋”了。于是他得出結論:由于自己投放食料過多,把魚給撐死了。隨后的日子,小明按減小食量喂魚,魚再也沒有“犧牲”過。
小明的做法就是一種科學探究。即發現了問題(魚死了),針對問題進行了猜想和假設(同學們所說的各種情況),設計實驗進行驗證(撈出一條魚作對比實驗),獲得了結論(適量喂食)。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科學探究并不神秘,也不是無從下手。那下面我們就來設計一個活動,探究銅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觀察、猜想、實驗、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拓展與遷移。進行順利,不時有問題出現,不像剛開始接觸化學的一群新生。
“新課程所倡導的指導就是引導、啟發、幫助、激勵學生去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研究,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有效學習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習效率。”所以,對于科學探究這個看似神秘的課題,采取講故事引導、分析、討論、總結最后得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感覺到科學探究就在我們身邊,并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從心態上放松、從情感上親切、從行為上重視,以至于在眾多聽課教師在場的情況下學生都能大膽表述、積極提問、從容進行實驗。學會了進行科學探究的有效方法,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率得到提高。在該探究性活動中,教師注意指導學生提出假設以及實驗驗證方案的合理性,創設適當的條件和情景啟發、幫助、激勵學生自主發現、自主研究、合作交流,注意學生操作的規范性、實驗的嚴謹性和實驗的時效性。
本節是學生第一次進行化學探究活動,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教師提出了問題,師生共同猜想,由學生進行實驗,師生共同進行解釋和結論,學生之間進行表達和交流,最后由學生進行拓展遷移。隨著化學實驗儀器和基本操作的深入學習,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深入掌握,對于科學探究課程教師可以只給學生指導方案、提出不同的建議、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真正設計實施可放權給學生,讓學生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創意,在與老師和同學的思維碰撞中明晰、深化理解,這是知識教學成功內化為學生經驗系統的關鍵所在。教師若能巧妙的因勢利導,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那么有效教學定會名副其實。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