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碩
著名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先生指出:“能夠把音樂、舞蹈、語言等融為一體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節奏。”節奏是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也是音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培養學生的節奏創編也是音樂課教學的重要基礎。
一、尋找歌曲中的節奏
在課堂上,我經常引導學生尋找隱藏在歌曲中豐富多彩的節奏,模仿、拍擊并概括成節奏型。比如在學習鴨子拌嘴一課時,請學生分別總結出鼓、鈸和木魚的節奏型:鼓X - | X - | ? 鈸 XX X |XX X | ?木魚 X X | X X | 。
二、即興拼湊節奏,形成新的節奏型
在學生已經掌握這些基本節奏型的基礎上,將這些基本節奏型組合成新的較長的節奏型。例如:XX X | X X | X - | XX X | X ?X | XX X | X - |等等。
三、在興趣中變化節奏
1.在基本節奏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其變化出新的節奏,開拓思維,進行再創作。例如,X XX |節奏型,把這個節奏比喻成人的走路,如果速度加快了,就是這樣 ?| |,速度放慢了就變成了 X - | X ?X | X - | X ?X |。把這個節奏進行省略合并,又變成了附點節奏X. X | X. X |。
2.引導學生將朗誦的節奏韻律加以改編創作,從而體會節奏帶給古詩文吟誦的不同美感。例如,有的學生把“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朗誦韻律總結為(XX ?XX X - | XX ?XX X -),而有的學生卻把它改編成了( ?X O | ?X O)。“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有的學生讀成(XO XO XX X | XX XX X -|),非常好聽。學生在有節奏的吟誦中,踏腳拍手,既感受了詩詞古韻,又體會到了創作成功的喜悅。
四、在伴唱中應用節奏
為已經熟悉的歌曲設計簡單的固定節奏型進行伴唱,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造力。因為歌曲的節奏和固定音型的配合,使歌曲的演唱更有趣味,同時也發展了多聲部聽覺。如,在學習歌曲《打麥號子》的伴奏音型時,我們就試著共同創作出音響效果極好的二聲部伴奏譜:
XO ?XO ? X X ? X | XO ?XO ? X X ? X |
哼 ?嘿 ? 哼哼 嘿 | ? 哼 嘿 ? ?哼哼 嘿
以上節奏訓練方法,通過用語音、身體動作等來對孩子進行節奏感的培養,無論是對孩子今后學習器樂或者歌唱,更或是未從事音樂而言,都是一個學習音樂、感受音樂的良好開始。
?誗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