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先群
最近,我們學校兄弟搞了一次雙向互動聯考,在數學試卷上有一道按規律填空的題目,具體如下:
按規律畫出四個圖形。
△□○△□○△□○△ ? ? ? ? ? ?。
□△□□△□□□△ ? ? ? ? ? ? 。
量雖不大,只有2題,但錯誤率很高,尤其是第2題。為何會這樣?
一、題目中蘊含的規律梯度較大
為何這樣說?比如第1題,是把三個不同的圖形作為一組呈現,這就和把兩個圖形作為一組呈現在梯度上要大一些,因此解題的難度就高。我們過去學生所看到的或者做過的類似題目都是兩個為一組比較多,所以導致部分孩子沒能看出題目中蘊含的規律。
再如,第2題中蘊含的規律是變化的,先由一個變成兩個,再由兩個變成三個,最后由三個又變成了四個,這樣一處理,難度系數自然就大了很多。很多學生都沒有看到題目中蘊含的這種變化著的規律。
二、有數量的要求導致思維空間變大
這題要求只畫出四個,有部分學生就畫了比四個還多的圖形,一直到把那條橫線都畫滿了為止。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想原因還是在于學生既要思考題目中蘊含的規律,又要考慮數量的要求,思維一下子變得模糊起來。因為有些學生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對題目中蘊含的規律的思考,同時畫得多些,他們以為這樣就可以把規律完全呈現出來了。
其實不然,既然有數量的要求,那多畫就肯定要算錯了。
因為有這樣兩方面的思考,所以導致學生在解決這到題目時錯誤率大幅度提高。筆者以為可以嘗試這樣去做:
1.讓學生上黑板畫一畫
規律知識的教學對學生思維的要求比較高,不是簡單地看一看、算一算就可以解決問題的。為此,教師可以把這兩題分兩次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上臺來動手畫一畫,實際感受題目中蘊含的規律,這樣做其實就是把學生當作課堂教學的主體,也可以讓學生在畫的過程中真實地發現規律、理解規律、掌握規律。
2.讓學生自主編制類似題目
看似提這樣的要求對一年級學生而言難度系數很大。但我覺得,不進行這樣的教學,學生是不可能真正掌握按規律畫圖的道理的。可以這樣來設計,先讓學生模仿這兩道題,出一個相似的題目,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接著讓學生大膽、自由地發揮想象力,編制其他蘊含規律的題目。
因此,教師應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但千萬不能做課堂教學的主體,一定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