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一個依法行政的鄉鎮政府是進行新農村建設、構建一個和諧的新農村的前提和保障,在和諧農村建設中的諸多不和諧的因素中,相當部分是由于鄉鎮政府不依法行政所致。鄉鎮政府堅持依法行政,切實保護農民的權利,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才能在新農村建設中打造出一個和諧的新農村。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法治政府;行政文化
在中國這樣一個超大的轉型社會里,社會多元形態并存,諸多的可變量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尤其是在總人口有8億多的農村,進行新農村建設可能出現的各種鄉鎮政府沒有面臨過、不可預見的情況,這就要求鄉鎮政府對建設中的各類事物具有強大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在此一個與政府轉型和市場經濟發展相矛盾的無限型政府又是必須的。
一、依法行政的基本內涵
依法行政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政府應該是一個能夠接受人民問責的政府。除了建立和完善公務員引咎辭職制度,還要依法保證政府和公務員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防止權力濫用。“問責不僅意味著出了事官員要引咎辭職,而且可以對那些平平庸庸、百姓不滿意的官員,責令其辭職,直至免職。”不從問責入手,就難以真正整肅吏治,也就難以落實“執政為民、權為民用”的理念,中國領導人顯然已經看到了這一點,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也強調依法行政最后要落實到官員的責任追究上。這表明,中國在非典危機中啟動的官員問責制,從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走向了制度化的軌道。
二、推進我國鄉鎮政府依法行政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先后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立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新體制、工業反農業和城市支持農村的重大方針,取消農業稅和“三提五統”的負擔,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取消對農民進城的歧視性規定,增加財政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以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等,在建設新農村方面有了良好的開端。但僅僅這些經濟層面的發展還不足以構建一個和諧的新型農村,政治層面的體制改革也是一個關鍵,尤其是鄉鎮政府機構的改革。
目前鄉鎮政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政府政績”和“農民利益”之爭
在取消農業稅以后農村進入“后農業稅時代”,鄉鎮政府機構缺乏財政支撐的來源,雖然中央與省級政府增加了財政轉移支付,但仍不能足額到位,留有缺口。鄉鎮政府為維持運轉,就會繼續舉債,在財政轉移支付與債務還不能解決鄉鎮龐大的支出情況下,唯一能夠動用的集體所有資產——土地,在上級政府的支持下,成為鄉鎮政府與農民爭利的焦點,也使農民失去基本生存條件。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為了獲取土地出讓金,不顧農民利益,強行征用。
(二)強勢群體影響鄉鎮行政人員依法行政
在我國的農村社會群體中明顯地存在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分,在行政的過程中,不同的利益群體,由于社會地位、掌握的資源和個體能力的差異,在利益表達和利益實現等發面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強勢群體總能比弱勢群體對鄉鎮政府的行政決策及其行政人員的行政行為產生更大的影響,這使得兩個群體之間的利益實現差距不斷擴大,他們之間的利益沖突在新農村建設中也只會愈加激烈。
(三)農村行政問責文化滯后
我國農村由于受封建專制統治歷史的影響,廣大農民群眾缺乏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長期以來形成了普遍服從心理和政治冷漠心理成為問責文化的障礙。許多人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政府代表國家的形象,不需要進行問責;或者是覺得自己是一個平民百姓,不能去管一個當官的怎么做。有人曾經概括道,中國的官場沒有“責任問責”的習慣,中國的官員沒有“責任問責”的心理準備,中國的社會沒有“責任問責”的氛圍,中國的老百姓沒有“責任問責”的勇氣。有關調查也表明,有,農民的合法權力難以保障,是農村行政問責文化滯后的又一因素。了解、清楚、熟相當數量的人依然缺乏民主意識,對權力的敬畏意識還很強,缺乏對權力的監督意識。
三、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推進鄉鎮政府依法行政的途徑
(一)創新農村管理體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改革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管理體制。只有建立起一個全新的體制和機制,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制度支持。要深化鄉鎮機構、教育體制、財政體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理順縣鄉關系,轉換政府職能。把鄉鎮政府職能從管理轉到服務上來,精簡富余人員,推行“黨政合一”試點。改革財政管理方式,努力構建農村公共財政體系,真正建立起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行政管理體制。
(二)提高行政人員的道德素養
權力的行使者如果沒有很強的自律性,就可能被利益所引誘,不正當的謀利動機驅使他們濫用權力,不依法行政。
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培訓,對工作人員進行經常性的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素質,使其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執法責任意識,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德規范為信條,養成合法、合理行政的習慣和自覺性。讓行政人員以“為民”作為行政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把“老百姓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其行政工作是否成功有效的基本標準。
(三)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
為防止發生新的鄉村債務,國務院曾專門發文明確規定“八個不準”;并要求對違反規定形成新債的,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因為沒有具體可操作的責任追究制度,所以這項工作并沒有落實到實處。對鄉村債務的管理,大多仍處于監控虛弱狀態。不僅舉債的隨意性很大,就是濫用職權甚至以權謀私的行為,都得不到有效制約和及時查處。因此,完善制度,加大約束,強化監督,提升監管力度,是實現對鄉村債務有效監控的重要途徑。
(四)提高農民政治參與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廣大公民的利益需求、政治態度始終是黨和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據。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既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公民的主體意識逐漸覺醒,其政治參與意識和要求也隨之增強。
總之,鄉鎮政府的法制化是新農村建設總體目標的根本保證。因此,借新農村建設推行鄉鎮政府的依法行政是當前形勢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謝松保.推進依法行政 建設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的實踐和思考[J]政策,2004,(09).
[2]李成遠.新時期我國依法行政的若干思考[J].南寧: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
[3]盧福營.論村民自治運作中的公共參與[J].政治學研究,2004(1) .
[4]保育均.建設和諧社會主要依靠依法行政[J].中國改革,2005,(9).
[5]賀雪峰.鄉村建設重在文化建設[J].小城鎮建設,2005,(10) .
[6]陳光.關于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N]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8(02).
作者簡介
尹晨豐,女,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共貴港市委黨校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