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2日,泰國央行宣布放棄實行了14年之久的美元聯系匯率制度,改行自由浮動匯制。泰銖當日應聲而貶20%,并由此引發一場席卷除中國大陸以外的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金融風波。1那么一國應當如何決定其貨幣的匯率?應該用經濟學的還是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來研究這個問題呢?純粹的經濟學理論都還不能給出完美的答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學在其研究中提供的都是一些純粹的理論模型。抽象掉了重要的人的因素,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差異與沖突以及由此產生的分配后果,所以現在應該開始用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去研究相互沖突利益之間的集體選擇過程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后果,意識到貨幣背后所隱藏的權力與利益。
一、理論分析框架
本文采用政治經濟學中的雙重博弈理論分析框架來解釋關于匯率政治的問題。其理論內容主要包括:
1.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的互動模式
在國家層次上,國內集團通過施加壓力迫使政府采取有利于自己的政策,以實現利益最大化,政治家則通過在那些集團中建立聯盟來謀求權力。在國際層次上,各國政府謀求最大限度地滿足國內壓力的自由,同時使外部發展的不利結果最小化。這兩層博弈是同時進行的。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國家政策是國內國際兩股力量平行作用的結果。只要各國相互依賴,而且都是主權國家,那么政策制定者就不能忽視兩個層次中的任何一層博棄。
2.批準和獲勝集合
雙層博弈理論假定,在國際談判中,每方只由一個領導人或首席談判手作為代表,他沒有自己的政策偏好,只是謀求達成對他所代表的人有吸引力的協議。為方便分析,普特南把談判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層次一,談判代表之間討價還價,達成暫時協議;層次二,每個集團內部就是否批準協議分別進行討論。在現實中,預期結果非常重要。可能層次二的預先商談和爭論就已經決定了層次一的談判立場。反之,層次二批準的需要必定會影響層次一的談判。
3.獲勝集合的決定因素
首先是投票者達不成協議的成本越低,獲勝集合越小。其次是在利益偏好一致沖突和利益偏好不一致兩種情況下,談判代表面臨的問題截然不同。在國內利益偏好一致情勢下,談判代表在層次一贏得越多,協議越容易在層次二獲得批準。談判代表在層次二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處理投票者的預期與談判結果的落差。在利益偏好不一致情況下,談判者面臨的問題則復雜得多。第三是在不同集團和議題間的投票者參與率差異會影響獲勝集合的大小。層次二投票者的參與積極性會隨著議題的政治化而發生變化。政治化、公開化程度越高,獲勝集合越小。
二、案例:20世紀80年代日美匯率之爭
1.第一階段:50年代—60年代,隨著日本經濟的恢復發展,對美國的產品出口出口迅速增加,1955年日美之間爆發了第一次貿易糾紛,拉開了日美貿易摩擦的序幕。由于這一時期日本實施的是固定匯率制,日元匯率十分穩定,1949—1971年始終穩定在360日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
2.第二階段:70年代以后,日本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確立,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日美貿易摩擦開始進入頻發階段,為應對摩擦,美國在采取進口限制措施。同時這一時期,世界經濟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即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固定匯率制向浮動匯率制的轉變,這無疑為日元匯率的變動提供了外部條件。截止90年代中期,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都始終表現為在波動震蕩中呈上升的趨勢。但是,這一時期美國并沒有將貿易摩擦的重心轉向匯率問題。
3.第三階段:整個80年代,美國經濟正在遭遇四十多年來最持久的衰退,美國面臨來自傳統盟國尤其是日本的經濟挑戰越來越大。并且各國經濟相互依賴性的提高,直接導致了國際貨幣政策與國際貿易政策聯系更加緊密,于是,國際貨幣政策逐漸被推上美國國際經濟政策的核心位置。各國在80年代中期開始通過外交手段重新干預國際貨幣市場,試圖通過國家之間相互協調的政策工具,來校正布雷頓森林體系之后放任自由的國際貨幣市場所帶來的一系列扭曲現象。
三、分析
(一)施壓國美國的雙層分析
在20世紀80年代日美所發生的匯率沖突當中,理所當然地處于“施壓者”的地位,雖然日本當時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且經濟實力還處于上升時期,但是因為政治上、軍事上乃至經濟上對美國的依賴性,決定了其在沖突中的被動地位。
1.國內層面的政策博弈
在美國的國內政治因素中,利益集團有著獨特的影響力和作用,即便同其他西方國家相比,美國利益集團對政治決策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總的來說,利益集團是指為維護自身已經擁有的利益或為了爭取自身更多的利益而組織起來的,通過特定的方式來影響政府決策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組織。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國際匯率問題不再受國際制度約束,這使得國家政府在某種程度上喪失了借助國際制度對抗國內社會壓力的工具。2從1984年開始,美國國內社會集團全面動員起來,頻繁干預國際的貨幣和匯率政策,美國的貨幣和匯率政策也因此受制于國內政治,被高度地“政治化”。隨著美元的不斷升值,美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逐漸喪失價格優勢,越來越多的商業集團和大型制造商紛紛要求政府釆取行動,改變不利的美元匯率,要求行政部門(主要是財政部)放棄不干預主義的政策,實行積極的國際貨幣政策。3此時,對社會利益極其敏感并已經更加轉向貿易保護主義的美國國會,深度參與了美國國際貨幣政策調整的每一步,貨幣政策的積極干預在80年代前半期達到巔峰。具體而言,國會從三個方面對社會內部保護主義勢力的要求進行了回應。第一,通過舉辦一系列的關于匯率問題的聽證會激發公眾的關注;第二,議員提交貿易政策的提案,要求改變現行的貿易政策;第三,要求財政部和美聯儲向國會進行匯率政策的報告。
在80年代中期,隨著貿易赤字的陸增和國會中保護主義情緒的日趨強烈,里根政府開始對美國的貿易伙伴施加壓力,要求他們升值本國的貨幣,以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由此,美國走上了積極干預匯率的道路,并對其他國家尤其是日本施加了強大的外交壓力。
2.雙邊層面的政策立場
(1)美元—日元委員會
美國政府認為日元匯率偏低是日本對美貿易順差的主要原因,必須通過資本流動的自由化及日元的國際化來糾正。為此,1983年里根總統把限于貿易領域的要求日本開放市場的談判擴大到金融領域,作為談判的形式,成立了“日美美元一日元委員會”。該委員會關于日本的討論主要涉及金融及資本市場的自由化、改善市場準人、擴大歐洲市場、促進直接投資等四個方面。
(2)廣場協議
1985年9月22日,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同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四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的協定,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這就是著名的“廣場協議”。五國財長公開聲明:“由于各國的經濟增長率沒有在外匯市場完全體現,通過政策干預外匯市場,來降低美元兌其他貨幣的匯率,尤其是美元兌日圓的匯率是非常必要的。”4“廣場協議”簽訂后,五國聯合拋售美元,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躍值,其中日元兌美元的升值幅度最大。美元兌日元的匯率從1985年8月的1美元兌237日元上升至1987年1月1美元兌152日元,即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日元兌美元升值了56%。“廣場協議”成為美國國際貨幣政策的一個轉折點,即從之前的相對忽視轉向積極地干預,財政部開始擁有越來越清晰的匯率目標,并愿意通過公開宣言以及對外匯市場的公開操作等政策措施來實現其匯率目標。
(3)日美結構問題談判
為了從根本上糾正美日貿易不平衡,兩國于1985年 始進行“重視市場的個別協議”作為該協議的延續,1989年9月至1990年6月美日舉行了結構問題談判,談判內容廣泛涉及兩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競爭政策及貿易政策等諸多方面,兩國從各自的立場出發,最終都做了相應的承諾。
(二)受壓國日本的雙層回應
1.對美國國內博弈的針對性回應
日本實施自我保護的策略和手法十分多樣,主要表現在積極運用公關手段,借助大眾媒體營造市場開放的輿論宣傳和心理攻勢。與此相類似的是在政府首腦出訪前以高調姿態宣布若干讓步措施的“一攬子外交”策略。第二是在限制進口中強調產品質量、公眾健康、人身安全等易于造成轟動效應的案例或“聚焦事件”,從而增加普通民眾和消費者對本國對外經貿政策和國內行政法規的認同度。第三是充分利用GATT/WTO條款中的灰色區域,積極參與修改現有國際經濟規則條款,提高議程創設能力。自80年代中后期起,日本利用國際多邊體制的頻率和效率顯著增強。第四是利用美國國內政治周期,“官民并舉”,加強院外游說、借重利益集團。日本對美國的院外游說除了向華盛頓內部人士和前美國政府官員提供資金等傳統手段之外,還積極資助美國國內的各類貿易協會和代理人聯盟,并同時向民主和共和兩黨提供資金。此外,日本還向數以千計的美國小學和中學提供資金,用于維持與日本相關的課程教學。第五是小步分步延緩市場開放的“漸進主義”。這一策略事實上貫穿于戰后日美貿易摩擦的始終,而且也不是日本一國的獨有手段。較為明顯的例子體現在農產品市場的開放上,在GATT/WTO多邊壓力和美國外壓的雙重制約下,日本仍堅持循序漸進地分階段對個別農產品的自由化做出讓步,而整體上對本國農林水產等產業仍采取極端保護的態度。第六是在讓步領域的選擇中以簡代難的“替代--補償策略”。這主要是指通過在軍事、對外援助等其他領域的讓步換取金融領域美方壓力的軟化。
2.雙邊層面的政策回應
在雙邊層面,日本首先推進貿易和資本自由化,承諾開放國內市場來緩解對外貿易摩擦,并以此來避免日元大幅度升值,這是日本政府應對貿易摩擦和日元升值的主要策略。其次修改《外匯及外國貿易管理法》:把舊法中關于“原則禁止”資本交易改為”原則自由、例外管制”,并把《外資法》并入新的《外匯法》,新的《外匯法》堅持進一步擴大貿易和資本自由化,簡化進口手續,改善市場準入。然后是調整經濟結構:第一將經濟結構增長方式轉變為內需主導型,從本質上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第二,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國際分工的發展;第三,進一步開放市場,促進制成品進口;第四,促進國際貨幣的穩定與金融的自由化與國際化;第五,改革財政及金融體制。
最后是促進金融國際化:迫于國內外的各種壓力,日本在1985年再度修改《外匯法》,允許外資銀行進入,并可經營日本的政府債券。
四、結論
雙重博棄理論認為,在國內層次,國內集團通過施壓迫使政府采取有利于自己的政策,而政治家則通過在這些集團中建立聯盟來謀求權力;在雙邊層次,談判雙方都力求最大限度地滿足國內壓力集團的要求,使不利結果最小化。20世紀80年代美國對日本施加了強大的日元升值壓力,與其國內利益集團的博棄和施壓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受匯率影響最為直接的制造業。國內壓力傳導至雙邊談判,于是美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日本做出妥協和改變的方案。而受壓國日本對施壓國美國的日元升值壓力的應對顯然也可以從兩大層次來分析,針對美國國內博弈,日本認識到美國各大利益集團在日元匯率問題上有著不同的立場,在美國國內建立親日本的利益同盟是可能的,因此加強了對美院外游說力度,并且利用大眾媒體等輿論手段調動美國消費者對日本產品的好感;在雙邊層次的談判上,日本也同樣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來回應美國的壓力,即便在雙邊層次談判上日本很大程度上都屈從于美國的壓力。
雙重博弈理論認為,自足性強的國家相對對外依賴性強的國家,達不成協議的成本低,獲勝集合小,談判立場強硬。盡管日本當時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但是由于其對美國市場的極大依賴,加上其他政治軍事因素,使得日本在匯率議題上一直處于被動地位,立場不斷被迫后退。另外,美國國內協調以及日本應對美國國內壓力等方面也都可以用雙重博弈理論得到解釋,例如,雙重博棄理論認為,隨著相互依賴的深化,協同聯系戰略的運用會越來越多,日本在應對美國國內利益集團的壓力時,就曾采用才戰略,通過在軍事、對外援助等方面對美國讓步,換取美國在匯率領域立場的軟化。
運用國際政治經濟學中的雙重博弈理論對20世紀80年代日美匯率沖突進行分析之后可以看到,美國無論是同日本還是之后同中國發生匯率沖突之后始終處于“攻勢地位”,其中一大主因就是因為美國市場的重要性,以及兩國過于依賴外向型經濟,一個國家的出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決定了這個國家面對美國經濟制裁的脆弱度。因此一個國家想要從根本上提高抗壓性,就要實現技術結構升級和經濟結構轉型。
并且從雙重博弈理論分析可以看出,國內博弈要比國際層次的博弈更重要,甚至是起著決定性多用,所以必須充分重視一個國家內部各種利益集團的分野。
注釋
1中華網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90701/15544901.html
2田野:《國際制度與國家自主性:一項研究框架》 ,《國際觀察》2008年第二期。
3瀧田洋一:《日美貨幣談判》,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07頁。
4鄺梅:《國家政治經濟學:國際經濟關系的政治因素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頁。
作者簡介
顧佳雯(1991.05--);性別:女,籍貫:上海人,學歷:碩士研究生在讀,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現有職稱:無;研究方向:臺灣政黨與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