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婧 劉虹
【摘要】教學質量是其安身立命的“根基”,而授課質量則是教學質量的生命源泉。上好每一堂課,這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是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對初為人師的青年教師而言,如何才能盡快進入教師的角色呢?課堂觀摩無疑是一良方。本文以原弘老師為例,介紹自己的觀摩心得和自己的教學經驗探討一下如何上好一堂課。
【關鍵詞】課堂教學 教學觀摩 青年教師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34-01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對于高校教師而言,授課是其完成自身使命、體現自身價值的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徑,同時也是其事業心、責任心、師德水平的真實反映。對于學校而言,教學質量是其安身立命的“根基”,而授課質量則是教學質量的生命源泉。因此,上好每一堂課,這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是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然而,讓高校教師上課容易,但上好一堂高質量的課卻不易。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高校教師授課如表演,教師似演員;但是教師不是演員,成功的課堂傳遞的是“科學素質、人文情懷和道德修養”之大成,完成的是“潤物細無聲”之良效。可是,對初為人師的青年教師而言,如何才能盡快進入教師的角色呢?課堂觀摩無疑是一良方。以我為例,在觀摩2012年首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理科組一等獎得主原弘老師的教學視頻之后,深受啟發,故攥此文閑談一己之見。
什么樣的課是一堂好課?我覺得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充分的課前準備
一堂高質量的課,首先要下功夫備好課,要反復推敲講授的內容,不帶不懂的問題進課堂,不帶不成熟的見解進課堂。這就必須要明確教學目標,吃透教材、廣收博采、精選教學內容,組織好教案、了解學生特點、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備課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教授的對象。因此,還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教學效果。上課也像一場戰役,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比如,原老師的授課對象是生科院的學生,他所舉得例子都是這些學生所關心的案例。
(二)備課的重點和關鍵是教案的編寫
在編寫教案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使教師對教學內容更加熟悉,還可以突出重點和難點,增強知識的系統性和條理性。回頭看原老師的教案,包括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重點和難點、教學方式與過程,是一份完整而清晰的教案呈現。他制作ppt課件簡潔明了,突出重點,與課堂板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采用啟發式和案例式的教學模式,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和數學公式以一種活潑有趣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們,將極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二、精心的課堂組織
(一)良好的第一印象,活潑的課題氣氛
原老師服裝整潔,在上課時一直保持著微笑,并在授課時通過眼神、手勢和體語與學生交流,而且體語穩重大方,與講授內容契合,沒有不符合的夸張的動作。自然得體的儀表、良好的親和力、抑揚頓挫的表達,這些首先為這堂課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外在基礎。
(二)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是科學的教學方法,即講授與啟發引導相結合
導入、提問、講授、結語、歸納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這應是一個好課的基本流程。看似簡單,卻有著很深的學問,非一言兩語所能及。這里,我僅就我所最有體會的兩點談一下我觀摩原老師課程的學習心得。
首先,原老師的表述準確,語言流暢,音量適度,張弛有致,深入淺出,采用的是啟發式的而非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整個講授過程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語言精采,富有激情。具體而言,他這次課堂通過煮雞蛋的生活案例作為切入點,引入了本次課堂的科學問題,之后整堂課始終圍繞溫度和壓力的關系這條主線,知識信息豐富,重點難點突出,通過豐富的知識信息、新穎前沿的案例分析,讓學生在短暫的課堂以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有大的收獲,并產生共鳴。
其次,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思維方法的示范,正所謂“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予漁”。歸納是對科學問題的升華,也是體現一個老師綜合素質高低的地方,不僅需要教師有良好的專業背景、還要求教師能通古博今、文理兼達。原老師引用費爾巴哈的話做為課堂的歸納點,一下子將具體的科學問題升華到了方法論和哲學的高度。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又能夠“舉多歸一”,總結升華;在競賽時間短暫時能有此歸納尤顯珍貴。
三、認真的課后反思
每次課堂下來,我們都會有不同的體會、收獲和感悟,把這些記錄整理下來,就是課堂經驗的總結和積累,應用于以后的教學中我們就會不斷提高。課后總結的原則是及時書寫,避免時間一長記憶模糊;課后反思要短小精煉,按實際教學效果檢查得失,有針對性和科學性,最要不得的就是空話套話。原弘老師的課后總結完整的記錄了這次競賽課堂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并對今后需要改進之處做了明確的標注。學習原老師認真的進行課后反思,可以幫助我們不斷成長,最終成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教師。
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最后,我也想講一點題外話,提出我所關注的另外兩個具體問題,分列如下供大家討論。
(一)什么才是 “以生為本”,如何去把握度的問題?
(二)如何處理教材和上課的關系?如何能做到所謂“若即若離”的境界?
參考文獻:
[1]王子陽.淺談青年教師如何上好一堂課[J].亞太教育,2015(16):206-206.
[2]李慧勇.潤物細無聲——和新老師談談如何講好一堂課[J].課程教育研究, 2014(32):1.
[3]趙麗偉.如何上好一堂課[J].科技創新導報,2014(31):17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