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蕓
【摘要】幼小銜接是兒童身心發展的客觀需要,目前我國的幼小銜接工作還存在單向性、片面性、突擊性、表面性等各種各樣的問題。文章闡述了作者在對大班幼兒實施幼小銜接過程中的一些做法,重點描述了幼兒園及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教育手段與方法運用中所采取的一些策略,同時提出了作者對小學實施幼小銜接的一些思考和建議,旨在促進大班幼兒在銜接階段的發展,有針對性地做好孩子入學前的準備工作,以達到無縫銜接的目的。
【關鍵詞】小議 幼小銜接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43-02
一、幼兒園要根據幼小銜接的價值取向,做好銜接和過渡
(一)幼小銜接,做好溝通和合作
把學習與游戲結合起來,以減輕兒童在這兩個不同的教育過渡期內生理和心理的不適應。通過幼兒園宣傳欄、家園聯系欄、家長開放日等多種宣傳途徑使家長與幼兒園統一認識、統一方法,從而讓家長配合教師共同做好孩子入學前行為習慣方面的準備。
(二)幼兒園要落實好幼小銜接的教育內容
我們一般將教育內容貫穿整個大班,如在第一學期:重點以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初步的知識經驗準備為主;第二學期:以入學的心理準備、模擬課堂、學習習慣、學習品質、社會和生活適應力的培養為主。做法如下:
1.心理適應上的銜接。
大班開展《我要上小學了》的主題活動,在思想上開始對幼兒進行上學的“預熱”準備。組織幼兒談話、參觀小學,讓他們知道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生活特點及“小朋友”與“小學生”差異所在,我們還通過讓孩子戴紅領巾、背書包、坐小學生的課桌椅、上課時身體要坐正,胸挺直,兩手上下重疊放在課桌上,舉手發言時要用什么樣的姿勢等等,讓孩子在模仿游戲的過程中逐步養成良好的上課習慣,進行紀律意識的強化教育和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讓幼兒從心理上和生理上適應。
2.時間設置上的銜接
小學上課時間規定是四十分鐘,與幼兒園相比較靜多動少,在大班第二學期,我們還對孩子的作息制度做了調整,讓小朋友在心理上、時間概念上有好的準備。
3.學習習慣和常規要求上的銜接
要培養幼兒學、思、做和寫的習慣。“學”的習慣就是養成良好的傾聽、閱讀、仔細觀察和說話完整的習慣。“思”的習慣就是養成善于思考并把思考過程說出來的習慣;“做”的習慣就是學會合作、養成動手的習慣。“寫”的習慣就是掌握正確的掌握正確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并養成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4.生活能力培養上的銜接
整理書包,管理自己的物品,準時上幼兒園,在自由活動時會結伴玩耍,聽指令完成任務或聽老師口頭通知帶指定物品等,減少初上小學時丟三落四,東拉西扯的現象,逐漸學會管理自己,進入小學后能開始忙而不亂、有條不紊的生活。比如整理小書包比賽、穿脫衣服比賽、對錯問答游戲等,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理意識和能力。
二、要求家長配合幼兒園,承擔起自己的教育責任
(一)共同做好入學前的各種準備。
1.家長要為幼兒做好入學前的家庭學習環境的準備。
2.家長要為幼兒做好各種學習習慣培養的準備。
3.家長要幫助幼兒做好渴望入學的心理準備。
(二)共同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1.要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簡單勞動的能力。
要培養孩子愛護、整理書包。要讓孩子學會自理,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學點簡單的勞動技能,會開關窗戶、掃地、擦桌椅,自己取放玩具,圖書,其它用具等。
2.培養孩子學習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
要讓孩子懂得珍惜時間,獨立完成自己的作業。培養孩子生活規律化。要讓孩子懂得什么時間應該做什么事做好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就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為。
3.培養孩子做事專注的能力。
孩子上學后每堂課有40分鐘時間,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聽講,在家庭中家長要在各個活動中培養孩子的專注性,能安靜專注有始有終地做好某一件事情。
4.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要讓孩子學會承受挫折,學會忍耐,學會與小朋友分享,團結合作。學會謙虛、有禮貌、共同分享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學會關心、參與集體活動;會與同伴商量討論,主動向別人說出自己的看法、意見;會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能夠主動幫助別人;能主動接近老師,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遇到困難主動請老師幫忙等等。
三、提倡小學與幼兒園、家長積極互動,共同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入學準備絕不只是幼兒園、家長要做的事,學校與幼兒園的銜接也是極其重要的。我提倡小學老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的不同為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設計作息時間表,科學合理安排幼兒的一天學習,注重動靜結合。在學習上,暫時降低難度,以減低新生的壓力,以縮短幼兒到新學校時產生焦慮、緊張的時間,從而讓他們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和方式。
總之,幼小銜接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重要的工作,它滲透在幼兒園、家長、學校工作的點點滴滴之中,讓我們科學地關注孩子,讓他們帶著歡樂與自信走向小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