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久紅 王小增
【摘要】微課是越來越受學生喜愛的一種知識攝取方式。介紹了一種只要一臺筆記本電腦、幾個軟件即可制作出低成本的精美微課的方法:結合PPT的錄屏方式。分析了微課的含義,闡述了微課的設計原則,給出微課的教學設計、課件的制作、微課的錄制及后期處理過程中用到的軟件及實現方法,對需要錄制微課的教師是很好的借鑒。
【關鍵詞】微課 設計 制作 低成本 錄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46-02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社會已經步入了“微時代”,微電影、微小說、微系統,微視頻、微課開始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和學習。微課作為眾多“微”產物中的一種,日益成為眾多各層次,各年齡段學習者,尤其是大學生所青睞的一種學習方式。微課的雛形最早見于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roy A. McGrew教授1993年所提出的60秒課程,主要應用在非正式學習中,作為課程學習的輔助,是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有力工具[1]。微課同時也是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載體,是慕課平臺的重要組成元素。微課集合了現代教育技術和現在教學理念,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無疑是一種挑戰。本文介紹了一種只要一臺筆記本電腦、幾個軟件即可制作出低成本的精美的微課的方法。
二、微課的含義
“微課”的含義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微課是指包括微教案、微課件、微視頻、微練習和微反饋等“微系列”教學資源的有機結合體,其中微視頻是主要呈現形式[2]。狹義的微課是專指廣義微課中的微視頻。本文所論述的是后者。
三、微課的設計原則
微課的特點普遍認為可用“短小精悍”[3]或“短小精趣”[4]來概括。為了制作出符合這些特點的微課,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適合的微課題材。選擇適合制作微課的教學內容是控制微課時間的前提。微課涉及的知識點要單一并且完整,最好不能再進一步劃分成更小的單元。研究表明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是6分鐘,因此微課時長一般10分鐘為宜,最好不超過15分鐘,絕對不能超過20分鐘。
(二)精巧的微課教學設計,要能足夠吸引學生,這樣的微課學生才能愿意看,喜歡看。
(三)瘦身的微課,微課容量要小,一般十幾兆字節,這樣的容量便于利用手機、iPad等設備隨時隨地進行觀看學習。
其中時間原則是必須要保證的,不管多精彩的微課,時間過長,都很難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微課的制作
微課在教學中可以用來講解重點、難點,用來解答習題,用來演示實驗等等,因此微課可以分為講授型微課、答疑型微課、習題型微課、操作型微課等等。無論哪種微課,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以保證制作出的微課統一、規范、完整。流程包括微課的教學設計、課件的制作、微課的錄制和微課的后期處理四步。
(一)微課的教學設計。制作微課就象拍電影,精巧的教學設計可以引人入勝。這需要教師在選擇好要錄制的內容后精心設計微課的每一個教學內容,這里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水平。
(二)課件的制作是一個將教學內容生動化的過程,是做出一個優質微課的重要前提,同時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也是進行教學內容設計的過程,直接影響到微課的受歡迎程度。課件的制作主要是在MicroSoft PowerPoint中完成,推薦使用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及以上版本。課件制作過程中要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1.選擇一個合適的模板,這是制作PPT的良好開端。推薦使用PPT美化大師中提供的模板,PPT美化大師以在線分類形式提供了許多模板,需要電腦聯網才能使用。
2.PPT的色彩不要太雜亂,一般3-4種顏色相對較好。
3.一張PPT里的內容不要太滿,通??刂圃?0行左右比較合適。版面擁擠不容易讓學習者抓住重點,同時容易加快人的視覺疲勞,影響教學效果。
4.要盡量避免大段文字的堆積。當文字比較多的時候可以使用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種的SmartArt工具將枯燥的文字分類顯示,這樣的處理辦法使版面內容一目了然,同時SmartArt有專門的動畫方案選擇,比逐個設置動畫要快捷很多;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美化大師中提供的形狀、圖片來美化PPT。
5.設計過程要盡量多使用音頻、視頻、圖片、動畫等多媒體元素,盡量少用文字。例如在講解“雞兔同籠”的題目時,可以插入目前非常火爆的跑男節目中陳赫和包貝爾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視頻,兩種解題方法躍然紙上。沒有現成的視頻時也可以自己制作視頻,同樣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制作方法有:
(1)使用Flash Ganery Factory電子相冊制作軟件將多幅要展示的圖片制作成視頻。制作方法非常簡單,只需將圖片導入,選擇合適的模板,即可生成swf文件插入PPT,也可以直接錄制成視頻插入PPT。
(2)使用3D PageFlip Standard三維翻頁標準版電子書制作軟件將圖片制作成視頻。例如將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建議制作成電子書,效果非常好。
(3)可以使用其他視頻錄制軟件,例如Camtasia Studio軟件直接錄制視頻。
前兩種方法都可以將PPT文件轉換成PDF或者圖片文件,然后導入到Flash Ganery Factory或者3D PageFlip Standard軟件中,再利用軟件中提供的模板制作不同效果的視頻。
(三)微課的錄制。課件制作好要多看幾遍沒有錯誤后就可以開始錄制微課。微課的錄制形式通常有攝像機拍攝、手機拍攝、PPT結合電子白板、錄屏軟件結合PPT或者手寫板等幾種形式。具體采用何種形式要根據課程的性質和具備的條件選擇,推薦使用低成本的結合PPT錄屏方式。但不管何種方式,在錄制的過程中掌握這幾點就可以輕松錄制微課。
1.不要選擇雷雨天錄制視頻,除非是在專業錄音棚錄制。
2.錄制前預先演練一遍或幾遍。
3.為了保證錄制過程中沒有外界環境的干擾,錄制前要關閉門窗,即使是風扇、空調的聲音也要盡量降低,手機要靜音,避免錄制中途響起。
4.錄制過程中聲音要清晰宏亮,語速適中。
5.錄制過程中如果出現異常情況,例如手機突然想起、講解不流暢等情況,要停頓幾秒鐘等待重錄,重錄時要注意PPT動畫和講解要一致。重錄開始時最好象拍電影一樣有個NG標志,比如錄制者自己說句“重錄”,便于后期的剪輯處理。
錄制采用的軟件通常有專業的錄制軟件Camtasia Studio,也有相對簡單的Office Mix插件 。Camtasia Studio軟件可以進行屏幕操作的錄制和配音、視頻的剪輯和過場動畫、添加字幕、制作視頻封面、視頻播放等。Office Mix是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的插件,它可以將 PowerPoint 幻燈片制作成可交互的視頻,例如插入測驗。
(四)微課的后期處理
1.剪輯。微課的剪輯是一項需要耐心和細心的工作??紤]到軟件的使用熟練程度,一般情況下用什么軟件錄制就用什么剪輯。剪輯過程中主要是把重復錄制的多余部分剪掉。此外,也可以對聲音和圖像單獨處理,如果覺得聲音或圖像某一部份不滿意,可以重新錄制,然后再剪輯拼接到一起,比如給圖像配音、給聲音配圖,都可以很容易做到。此外,如果錄制時的聲音比較小,也可以在軟件中將聲音調大,反之亦可。
2.焦點縮放和轉場。這兩個步驟不是必須的,教師可以根據課件的需要使用。焦點縮放主要用在需要把細節放大的場合。轉場一般用在前后兩個畫面沒有直接聯系的場合,以去除突兀感。例如可以在片頭和微課開始的銜接處添加轉場效果;當微課時長超過6分鐘以后,可適當運用轉場效果來“拉回”學習者的注意力。
3.片頭的制作。片頭的長度通常在10秒到20秒之間,可以在Camtasia Studio軟件的視頻庫選擇現有的片頭,也可以采用前面介紹的視頻制作的方法制作自己的個性片頭,例如加入課程名稱、主講教師相片、教材圖片等等,然后再選擇自己喜愛的音樂作為片頭配樂,這些在Camtasia Studio軟件中都可以很容易地實現。片頭制作完成后的文件要單獨存放,便于拼接到每個微課的前面。
微課完成后,為了便于學生觀看,可以上傳到百度云網盤,在網盤上允許創建公開鏈接或者私密鏈接,私密鏈接會隨之產生一個提取密碼,只有輸入提取密碼才能獲取文件,公開鏈接則不需要。如果是用電腦觀看,只需復制鏈接即可,但如果是手機觀看,則最好是提供掃碼方式下載微課資源。把在網盤上創建的鏈接粘貼到二維碼生成軟件中即可生成微課的二維碼。二維碼生成軟件有在線的也有綠色免安裝的,例如QRDashi。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手機還不支持讀取壓縮文件,因此建議將文件上傳到網盤時不要使用壓縮文件的形式。
五、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的教育不再是黑板+粉筆的時代,也不再是一個PPT制作好就可以一勞永逸的時代,它需要教師要在教學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微課是在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新興產物,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新的途徑。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不但要鉆研知識,還要掌握適合學生的、學生喜愛的知識傳授途徑和方法。微課的設計與制作是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一個典型應用,它需要教師不但要掌握專業知識,還需要具有良好的計算機應用水平,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挑戰。技術不會淘汰教師,但會淘汰不用技術的教師。微課的制作不是遙不可及的技術,只要按照上述的方法和建議,一定可以制作出低成本的優質的微課。
參考文獻:
[1]于淑娟.學校微課建設的問題與反思[J].教學與管理,2015,07:32-35.
[2]余泰,李冰.微課在高校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04:199-201.
[3]劉名卓,祝智庭.視頻微課的實用學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5,01:89-96.
[4]教育部科技委《專家建議》“微課”的現狀、問題及發展建議[J]. 四川教育,2015,06:5.
作者簡介:
楊久紅(1973-),女,滿族,遼寧北鎮市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軟件開發。
王小增(1973-),男,漢族,遼寧綏中縣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測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