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紹華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74-02
縱觀近幾年的地理高考試卷,不管是全國卷還是各省自主命題卷,都采用了大量的區域圖,如最近三年全國新課標文綜Ι卷平均采用了10幅圖表,福建文綜卷平均也采用了10幅圖表,可見地理高考試卷是無圖不成題,即使是無圖也要考圖。所以,地圖是地理學科的核心,因此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是我們地理課堂教學的核心。
一、訓練學生用規范語言表達地圖內容,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如何把地圖中地理事物的分布特點用語言文字準確表達出來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難點,也是學生最感頭疼的。如:“據圖說明極重災區空間分布的特點。”;“描述圖示區域地形的主要特點。”;“據圖說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點。”碰到類似的問題,學生的描述往往是詞不達意,很難準確表達出來。而這類問題最能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是高考命題者的最愛,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下面以“描述圖示區域地形的主要特點。”為例來講一講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我先給出描述地形特征的要點:①以什么地形類型為主;②主要地形類型的分布;③地勢高低起伏走向;④特殊地貌分布;⑤海岸線狀況等。做法一:課件展示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讓學生依據描述地形特征的要點書面描述圖示區域地形特征,之后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描述結果,展示參考答案,并作點評糾正學生的錯誤之處。該做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答題的嚴謹性和規范性,相對來說更容易把握采分點。做法二:先把描述另一區域地形特征的參考答案展示出來,讓全班學生依據參考答案在草稿紙上畫出區域簡圖。之后,展示該區域等高線地形圖,讓學生比較自己所畫的簡圖與原圖的吻合度,找出差異并分析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該做法有利于提高學生關于位置、方位、走向、分布等描述的準確性,能提高學生答題語言的規范性。
二、訓練學生用圖來反映文字內容,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
無圖考圖是地理高考題的一大特色,試題只有文字描述,沒有出現圖表的資料。這類試題考查的是學生對文字內容的把握能力,往往不易理解,如果能用地圖或簡圖把文字內容表達出來,就可以把抽象地理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直觀地反映出來,容易理解,利于解題。
如2010年福建文綜卷第11、12題: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于4月30日20時(北京時間)隆重開幕,本屆世博會將歷時184天。設P點為晨昏圈與緯線的切點,當世博會開幕時,P點所在地盛行東南風。完成11—12題。
11.世博會開幕時,與P點位于同一時區的地點是( )
A.開普敦(18°32′E) B.倫敦(經度0°)
C.惠靈頓(174°46′E) D.布宜諾斯艾利斯(58°24′W)
12.在世博會期間,P點移動方向是( )
A.先向北,后向南 B.先向南,后向北
C.先向北,后向南,再向北 D.先向南,后向北,再向南
解析:本題沒有圖,內容很抽象,如果我們能根據題意畫出簡圖,那將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準確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分析題目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①世博會開幕時,太陽直射北半球(4月30日)。②P點緯度介于66.5°~90°間(P點為晨昏圈與緯線的切點)。③P點位于南半球(由P點所在地盛行東南風可知,P點位于極地東風帶內,南半球是東南風,北半球是東北風。)。由以上結論可畫出簡圖(如右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P點有兩種情況P或P,但由第③點結論,我們可以排除P點,從而得出P點的地方時為12時(P點在平分晝半球的經線上)。第11題,世博會開幕時,北京時間(120°E)為20時,那么,12點所在的經線就是0°,因此,0°經線也是P點所在的經線,所以,倫敦與P點位于同一時區上,所以選B。第12題,世博會歷時184天,從4月30日到10月31日,期間,太陽直射點和P點的移動要分三個階段來描述:第一階段(4月30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大約由北緯10°向北移動到北回歸線(P點大約由南緯80°向北移到動到南極圈);第二階段(6月22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由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到赤道(P點由南極圈向南移動到南緯90°);第三階段(9月23日-10月31日):太陽直射點由赤道向南移動到大約南緯10°(P點大約由南緯90°向北移到動到大約南緯80°)。如圖箭頭所示,所以選C。
三、訓練學生用直觀圖來表達抽象圖,培養學生思維轉化能力。
高考試題中給出的圖往往比較簡單、抽象(特別是地球運動的試題更是如此),不易理解。如果能把簡單、抽象的圖轉換成直觀、具體的圖。不僅有利于理解把握,還能提高解題的速度。
例如,讀圖1,判斷甲、乙、丙三塊陰影區比例尺的大小關系。大部分學生會錯誤地認為比例尺相同,其理由是三塊陰影區的圖上面積相同,而它們所跨的經緯度是相同的,所以它們的實際面積也是相同的,因此它們的比例尺是相同的。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顯然不是,我們不能被圖1的表面現象給迷惑了,事實上圖1的經緯網已經變形了,不能真實地表示實際情況了。這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圖1中的經緯網與地球儀上的經緯網是一樣的嗎?有學生馬上拿出自備的小地球儀比對起來,發現了不同之處:地球儀上的經線不像圖1中那樣相互平行,而是相交于南北極點。進一步引導他們畫出一幅更接近實際情況的經緯網圖來替換圖1,他們畫出了圖2。從圖2中我們可以直接看出,甲、乙、丙三塊陰影區所表示的實際面積是:甲最小,丙最大,乙居中。所以,甲、乙、丙三塊陰影區比例尺的關系是:甲>乙>丙。
總之,我們要把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貫穿于課堂教學中,通過不斷的訓練來促進學生圖文轉換、圖圖轉換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