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業微生物學是一門主要研究微生物與林業生態系統關系的學科,是面向林學和森保專業開設的專業必修課。本文從課堂理論教學方面總結了一些心得體會,旨在為林業微生物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微生物學 理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76-02
林業微生物學是微生物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著重研究微生物與土壤環境、森林病害及森林培育關系的一門科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為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求,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筆者在課堂理論教學方面進行思考,形成以下幾點想法。
一、將微生物知識生動化、趣味化和可視化,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微生物學知識點多,聽起來枯燥乏味,且不易記憶。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努力將枯燥乏味的微生物知識生動化、趣味化和可視化,使學生在復雜中有律可尋、在枯燥乏味的學習中獲得樂趣。如:在講緒論部分時,教師應像講故事般地把微生物研究對象、特點、發展簡史及其應用娓娓道來,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新學科的大門,使他們對本學科產生較大的興趣;再如,在講病毒時,可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講解病毒的結構、化學組成及其繁殖特點,并播放相關視頻詳細介紹噬菌體在發酵工業中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二、老師走“下臺”,學生走“上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老師應引導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將老師的“喂飯吃”轉變為學生自己“找食吃”,改變過去“學生圍著教師轉”的被動局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講”,重點突出,畫龍點睛,重點講解關鍵基礎知識,課后教師通過布置任務,讓他們統籌安排學習時間,根據學習要求圍繞一些小知識點主動搜集資料進行自學并進行歸納、凝練和總結,然后走上臺來給同學們講解,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做“小老師”。對一些重點知識點,可在學生講解完后,再召開小組討論會,老師跟學生一起相互提問、共同交流。這樣做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因此,教師要敢于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學習,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三、強調理論聯系實際
林業微生物是一門內容枯燥、復雜并且難以理解的學科,初學者往往都難學難懂難記。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可加深學生對微生物知識的記憶。如:為了說明大部分陸生植物都能被菌根真菌侵染,可讓同學們從校園中采集各種林木的根系,染色后在顯微鏡下鏡檢,觀察菌根真菌的菌絲、叢枝、泡囊等結構;為了說明楊樹潰瘍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可讓學生采集發病楊樹的病斑,從中分離病原微生物,然后再將分離的病菌接種于健康楊樹,觀察楊樹的發病狀況。此外,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可引導學生將微生物理論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實際、科學上的最新成就實際、前人從事科學研究的實際、學生的思想實際等相聯系,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認識所學課程的重大價值,從而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使學生興趣昂然地去學習微生物學。
四、將學科前沿知識貫穿于林業微生物教學過程
博士研究生是工作在科研一線的研究者,經過多年的研究訓練,他們掌握著各自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方法與進展。據此,在林業微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邀請了與林業微生物相關的博士研究生深入課堂,給同學們做專題報告。博士研究生們就“菌根與植物抗逆性的關系”、“食源性致病菌特性與檢測”和“根瘤菌在逆境生態修復中的作用”等專題從不同角度深入淺出地向同學們講解了微生物學的最新研究方法與成果,并就各自的研究內容與同學們進行了深入交流。專題報告結束后,同學們“現學現用”,自行分組,各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點收集不同微生物的特點、研究方法及其應用等方面的文獻和資料,進行演講比賽,比賽中再邀請博士研究生擔任評委,就同學們PPT制作、資料查詢、文獻總結等方面進行點評和評比,并對表現優異的小組予以適當的獎勵。通過開展“邀請博士研究生進課堂,學生“當家作主””專題活動,一方面讓同學們掌握了一些微生物學領域的研究前沿,讓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如何收集資料并進行總結、凝練和展示,另一方面讓博士研究生的“光環”在一定程度上激起本科生對微生物學的學習熱情,為切實提高教學效果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總之,林業微生物課程教學改革對提高教學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今后還應進一步強化理論與實驗并重,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和個性發展,完善知識背景和提升創新能力,注重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李延茂,胡江春,汪思龍,王書錦. 森林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與應用[J]. 應用生態學報,2004,15(10).
作者簡介:
盛敏(1977-),女,四川邛崍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叢枝菌根真菌資源及其抗逆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