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具有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教學是其首要任務,科學研究是其靈魂,社會服務是其責任。這就需要我們思考,作為大學學校核心的教師,應必須具備怎樣的基本素質,來更好地實現大學的三種職能。本文從大學教學工作素質培養研究為基點,提出在大學教師應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具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具有合理的教學能力結構,能形成科學的教育理念,能不斷創新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校 教學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86-02
《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應當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也就是說,不管何種類型的大學,其中心任務是培養人才,人才培養是大學產生的源頭與存在的根本理由。而大學培養人才不僅體現在傳授人類長期積累下來的知識經驗,還體現在通過科學研究,通過參與探索知識的活動來發展創造能力與培養創新精神,這就對大學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大學教師自身所具備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有堅定的信念和正確的政治方向。大學教師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熱愛祖國,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現行的各項方針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條文,強化法制觀念,自覺遵守憲法和社會公德,遵守校紀校規,講文明,以模范行為為學生做表率。
熱愛教育事業。大學教師應該有強烈使命感、責任感,熱愛教育事業,具有甘為人梯、樂于奉獻的精神,樹立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為經濟建設培養更多更好的優秀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遠大理想,應堅定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力量的價值觀念,和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發展貢獻全部力量的堅強信念。
具有高尚的品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明明德”要求研究型大學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修養,不僅做好學生知識的導師,更應做好學生人格的導師。首先,大學教師作為社會成員的一部分,應遵守整個社會的道德規范,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具備較高的道德水準;其次,應遵守教師的職業道德,熱愛本職工作,形成好的師德和風范,為人師表,在行動上為學生做出表率。
二、具備教研能力
大學教師應具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合理的教學能力結構,不斷地完善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科研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為教學工作服務。
1.具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
大學教師必須有較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對某學科有較深的研究,如果知識淺薄,孤陋寡聞,就缺乏從事教學的基礎。只有具備豐富的知識面,才能在教學中旁征博引,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1)具備學科專業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這類知識是人們所普遍熟知的一種教師知識,是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性知識,是教師知識結構的主干和核心,它制約著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從根本上反映一個教師所達到的專業水準。這類知識的特點是“精”“寬”“新”,“精”是指對自己所教的科目要有充分和準確的理解,不僅熟悉教材、大綱,還對某些內容有專門、精到的研究,能形成自己對某些問題的系統看法或獨到的見解;“寬”是指不僅對專業知識要了如指掌,還應具有較為豐富的相關學科的知識,教學不拘泥教材,能旁征博引、博采眾長,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妙趣橫生;“新”是指人的知識結構是動態的、發展的,不可能一次定型,需要在不斷學習中自我完善,教師不僅要具備新知識汲取能力,又要能汲取所任學科的新動態、新發展、新發明、新觀念和新見解,這樣在教學時就可以把握住現代科學發展的最新動向,比較準確地預測本學科未來發展趨勢和方向。
2)具備文理基礎知識。這類知識包括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廣博的文化視野,包括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域文化等,包括自然科學、哲學、法學、史學、文學藝術、方法論等,是教師知識結構的基礎,是教師形成教學能力的基礎,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日積月累而逐漸形成的。它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的內在價值,可以給教師以深厚的文化底蘊、高品位的人文修養和藝術美感,使教師具有博古通今、縱覽中外的視野和胸懷,形成飽有學識的智者氣質。
3)具備教育科學知識。教育科學知識是人類幾千年教育實踐活動的經驗總結和高度概括,它是教師知識結構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僅對教師形成教學能力起指導作用,而且也是衡量教師教學能力高低的標志之一。這類知識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三個方面,主要由幫助教師認識教育對象、教育教學活動和開展教育研究的專門知識構成。教師應掌握大學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和規律、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及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等,自覺學習和運用教育科學知識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科知識順利地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的接受的知識,成功地進行教育教學。
2.具有合理的教學能力結構
教師的教學能力結構是在從事教育教學專業活動時表現出來的,直接影響其專業工作效能的各種能力的綜合,包括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和實施,教學評價的能力。現就針對研究型大學教師的教學對其教學組織實施能力進行闡述。
大學因其科研環境,需要強調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需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和發明,培養學生創造性與研究性的能力,這一切都要求教師敢于突破和創新,充分認識教育對象的身心特點,積極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一是建立基于研究的學習模式,組織實施探究式的教學。大學綜合性、開放性的特點決定了其教學途徑的多樣化,除了傳統的講授教學外,還應構建探究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需要大學教師必須具備教學所需的綜合性知識結構和教學方法體系,用積累的知識、經驗、方法、思路引導學生學習,通過課程教學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知識遷移與應用能力、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利用自己的科研課題,使學生參與其中,了解學科、專業的前沿研究領域或課題,關注實踐、現實中的問題。在考核方面,教師不應將視野局限在具體的、確定的考試成績上,而是注重培養學生學習和研究的方法,使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動地思考探究。
二是拆除學科間教育的壁壘。大學教師需要掌握跨學科的綜合性知識,并能將知識整合起來熟練加以運用,不僅要熟悉本專業知識,跟蹤本專業的最新科學成果與研究動態,擅長本專業知識的教學,而且要有敏銳的目光,去搜尋、了解、掌握與自己所授專業相關的學科知識,及時更新和調整教學內容,拆除學科間的壁壘,使自己所教專業學科與相關的學科知識互相滲透,產生橫向聯系,傳授給學生最新的、最科學、最完整的知識,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三是交流技能與課程學習相結合,創造性地利用信息技術。大學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多以研討這種教學方式來連接研究和教學,學生組成研討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某些專題展開探討,著重培養學生的判斷、分析、研究能力,鍛煉學生的交流技能,將交流技能與課程學習結合起來,同時利用各種現代教育手段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和增加信息流量。這需要大學教師必須具備掌控課堂全局的能力,加強學生之間的協調合作,對教學實際情境做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不斷對教學進行反思,師生不僅是在研究中從事教與學的活動,同時也是在教與學的活動中從事研究。
三、形成科學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動中堅持的原則、信念,追求的理想,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思想保證。教育理念是對教育的理解,是在理性思考與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教育理念思考和回答的是“教育是什么?應當怎樣?有什么價值?怎樣實現它的價值?”等問題。教育理念的形成與內容受制于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已有的教育經驗以及看問題的角度。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必須要對教育有正確的理解,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作為一名大學教師,必須了解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培養的重點和途徑,否則教學就失去了基本方向。
科學研究在大學活動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師生以探討學問為天職,以追求真理為理想,學術是大學的生命,教師的教學與科研密切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貫穿科研精神,融入科研成果并以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為目標,“追求真理,崇尚學術”是大學教師的基本教育理念。不懈追求真理和捍衛真理是科學的本質,也是研究型大學教師終生奮斗的目標,其尊重已有認識,同時崇尚理性質疑,隨時準備否定那些看似天經地義實則囿于認識局限的斷言,接受那些看似離經叛道實則蘊含科學內涵的觀點,認為教學應該是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對已有知識體系進行質疑、反思和批判的過程。“追求真理,崇尚學術”也意味著尊重知識,尊重知識的創新,大學歷來是學術傳播、交流和發展的場所,是創新知識的重要基地。學術活動是大學在社會結構中賴以存在的基礎和核心,也是大學主要的行為活動,更是實現大學目標的主要途徑。“追求真理,崇尚學術”要求師生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學術上有所建樹,不斷取得科學研究的豐碩成果,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人本教育理念”是大學教師的核心教育理念,這種理念將教育理解為以人為本的活動,從各個環節培養大學生的主體精神,確立大學生在大學辦學中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意識到自身的價值。“以人為本”始終關注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張揚學生的個性,保證學生的權利,包括尊重學生的個人生活、課程、專業的自由選擇權,尊重學生價值觀的表達權,尊重學生首創能力和個性發展,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教學目標的定位不僅僅在于專業知識的獲得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而重在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培養學生成為具有進取意識和創造精神的社會主體。愛因斯坦說過“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
“素質教育理念”是大學教師的終極教育理念。這種理念注重具有綜合素質的整合型人才的培養,在大學具體體現在專業教育與素質培養相結合、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和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這三個方面。它認為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也不僅是傳授技能的過程,而是一個理解知識、思考知識、內化知識、創造知識的過程,它要求大學教師發揮學校資源優勢,提供給學生在其它環境下不可能得到的科研經驗,在教學中致力于培養并造就富有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人才,通過教學相長激發科研靈感與研究欲望,使學生不斷產生學習與科研動力,成為思維清晰并能熟練運用交流技能,具有豐富經驗的人才。
四、創新教學模式
教學目標決定教學模式,大學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復合型、多樣化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科學研究是大學的一個重要功能,注重教學和科研的融合是大學的一個明顯特征,大學教師教學應大力倡導并采用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策略,反映教學過程獨立性與創造性的特點。
大學教師的教學不只在于教授學生多少知識或是給他多少信息,而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思考、工作的技能和批判、探索的精神,使他們成為充滿智慧和理性的人。這要求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型教學向知識傳授與探究相結合,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特長和潛能,引導學生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創新欲望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式轉變,教學方法要體現科學研究特色。
1.以科研來促進教學。作為大學教師,要始終站在學科的前沿角度將學生引入到由已知到未知并對未知進行探索的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將給定已知的答案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師應該是在系統介紹本學科經典理論的基礎上,將最新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課堂,將創造性的科研工作引入到教學過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接觸到學術領域中最新成果或最新問題,不僅向學生傳授最新知識,還引導學生了解那些尚未解決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引發學生的討論和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建立新思維,形成新的觀點和理論,讓學生掌握科學方法來思考和解決問題,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
2.強調“引導”。教師應激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避免照本宣科,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的作用,提倡研討式的課堂形式,采用提問式、雙向交流式的方式,貫徹教師少講,學生多做的原則,使學生接受特定的科學研究方法訓練,在舉一反三和知識的融會貫通基礎上,與教師一起從不同學科視角探究問題。教師應認真研究學生的知識結構,鉆研和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最恰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意向,設計出適合學生現有經驗和能力并能聯系新舊知識的問題,并圍繞問題組織學生查閱文獻資料,開展討論交流,撰寫學術論文和報告。教師思考問題的角度和依據、展開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辨析問題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都會給學生以啟示引導。
3.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平衡。教師在課程設置上應更加注重基礎學科,注重文、理、工的相互交叉和滲透,注重和加強課程的基礎性、交叉性和廣泛性,使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和前瞻性,著重使學生獲得終身自我教育所需的基礎知識,為學生打下廣博的知識基礎。在教學過程中,突破學科間的壁壘,打破傳統的講授體系,運用本學科甚至多個學科的相關知識,促進學生的研究學習。同時教師還應大力推進“雙語”教學,積極創造條件采用英語教材及原始信息資料并用英語授課。
參考文獻:
[1]廖惠芝.新時期我國大學教師角色轉換的研究[D].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2]科技司副司長武貴龍談高校科技為社會服務[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頁,2005-08-19
[3]姚利民,史曼莉.大學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第7卷)第6期,第62-65頁
[4]宋媛. 創建研究型大學:創新型教師培養問題探析[J]. 職教探索與研究,2007.01,第52-54頁
[5]陳金香. 淺談高校青年教師如何協調教學和科研的關系[J]. 高教論壇,2009年1月第1期,第111-123頁
[6]王成端,謝鴻全. 教學質量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水平[J]. 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9年第1期(總第90期),第75-78頁
作者簡介:
楊紅荃(1972.7-),女,湖北武漢人,湖北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湖北職業教育發展研究院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