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阿利
【摘要】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推進要求堅持“五項”原則,其中貨幣金融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本文從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基本內涵開始,闡述了金融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意義,最后提出金融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 金融 絲綢之路經濟帶 建設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需求,也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突破口。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需堅持“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原則。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經濟活動表面是商貿物流活動,其背后是一個資金的高效運作過程,就是一個金融問題。從歷史上來看,工業革命以前,中國漫長的歷史中,銀一直是主幣,但是中國不產銀,貨幣又有用銀,怎么辦?歷史上從海外獲得銀,慢慢地從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甚至鄭和下西洋也是為了找銀,這樣才有了中國茶葉、絲綢、瓷器等國際貿易。所以從歷史和現實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金融研究是一個重點問題。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基本內涵
2100多年前,中國漢代的張騫肩負和平友好使命,兩次出使中亞,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各國友好交往的大門,開辟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通道,后來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命名為“絲綢之路”。
古絲綢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都長安(今天的西安)的古代貿易路線和陸路商業通道。它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通過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代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當代經貿合作升級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絲綢之路經濟帶”是貫通亞歐兩大洲的經濟大陸橋,一頭連著繁榮的亞太經濟圈,另一頭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使得在中國—中亞地區之間形成了一個經濟凹陷帶。“絲綢之路經濟帶”涉及輻射太平洋至波羅的海的40個國家、覆蓋人口近30億,涉及經濟規模約23億美元。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網上絲綢之路便應運而生,它將傳統貿易網絡化、電子化,通過電商平臺進行進出口業務,達成交易、進行支付結算,并通過跨境物流送達商品,且有效解決企業出口結匯、退稅等問題。網上絲綢之路形成了“人人都是絲綢之路起點,時時可以連通絲綢之路”的新交往渠道,使得絲綢之路民間交往更加便利迅捷、更加暢通有效。
二、金融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意義
1、降低交易成本,抵御金融風險
絲綢之路經濟帶本質是貿易合作,其商品流通、價值體現和外在表現形式都是貨幣金融,離不開計價、融資、匯兌、結算、套期保值等金融服務和支持。反過來說,發展金融,特別是貨幣流通,有利于降低降低交易成本,包括跨境貿易和投資的匯兌成本等,提高結算效率,進而促進沿途國家間的貿易和投資,提高區域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也有利于規避匯率風險,增強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主要因為后金融危機的特殊時期,美元和歐元等第三方結算貨幣匯率波動頻繁。
2、助推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
一方面,“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人民幣國際化注入了新動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占世界總人口六成,經濟總量占比近三成,但近年來多數沿線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放緩,都希望倚重中國來發展本國經濟,通過以我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投融資合作,擴大中國對沿線國家的投資和貸款份額,將顯著增強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和貸款的吸引力,推動人民幣走出去。另一方面,區域性多邊金融機構的成立,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新的舞臺。由中國推動設立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區域性金融機構都是以美元計價的,但是未來我們涉及到兩洲地區投資的活動,不排除我們允許本幣注資,這個是推動我們國際化的方式。這些區域性開發金融機構也可以對結算貨幣選擇擁有較大話語權,在人民幣國際化中發揮積極作用。
3、推動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提高國際話語權
現有的國際金融秩序和金融格局是以1944年創立的,是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基礎的,運行基礎和運行方式主要表現為兩個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這兩個組織一直由美歐等發達國家把持,不僅歷屆首腦出自歐美,美國長期把持了世界銀行行長的職位,并把國際貨幣基金總干事的職位交給歐洲,而且歐美在這兩大組織中占有最大的股權和話語權,體現在美國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享有事實的否決權。由日美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自成立以來,一直由日本財務省和央行人士擔任。
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的變化,新興國家的國力不斷上升。2013年“金磚五國”的經濟總量已與歐盟或美國相匹敵,但是在表決權方面歐美卻拒絕為這些新興國家增資擴股,無視新興國家在擴大表決權方面的正當請求。在亞洲地區,中國雖然已成為亞洲經濟的領頭羊,但是亞洲開發銀行卻仍然拒絕中國在亞洲開發銀行提高話語權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建立新的、能反映國家經濟水平的國際金融組織顯得尤為緊迫。成立“金磚銀行”和亞投行正是打破舊的、不合理的國際金融秩序的有益嘗試。同時也能提高國際話語權,通過主導亞投行,中國將正式擔當起國際金融領導者的角色。
三、金融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現實路徑
1、發展區域性開發金融機構
開發型金融是以某一個或多個國家或地區為中心,利用國家信用為基礎建立的一種促進國民經濟長遠發展的金融形式。開發性金融在二戰之后有一個比較快速的發展。歷史上,日本和美國在經濟發展階段之后都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而當國家需要通過對外產能輸出化解產能過剩時,外匯儲備恰好可以用于為國內企業的海外拓展提供融資支持。美國主導建立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本主導建立了亞洲開發銀行,這些組織一方面可以支持本國的海外投資,另一方面也讓兩國在國際舞臺上掌握了更大的話語權,這也是中國目前最為需要也最為欠缺的。
目前我們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了4萬億美元。并且,國家猶存在一定的產能過剩,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我們愿意也能夠主導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
(1)亞洲基礎設施銀行
它是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總部設在北京。法定注冊資本1000億美元。創始成員國為57個,其中亞洲34個國家,歐洲18個國家,大洋洲2個國家,南美洲1個國家,非洲2個國家。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已占四席,G20國家中已占14席,西方七國集團已占四席,金磚國家全部加入亞投行。
亞投行的定位為準商業性。是按照商業規則運轉的銀行,以貸款為主的開發性金融機構,而不是扶貧和捐贈。不是翻版的馬歇爾計劃。亞投行進一步推進的方面。一是財務可持續性問題。因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商業性貸款為主的商業性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為主。這個就需要關注它到底能不能維持自己的財務正常元轉,而且不斷地去擴大它的資金池,積累更多的利潤,這是發展注意的核心問題。二是決策機制。理事會采用簡單多數、特別多數和超級多數原則進行決策。
(2)絲路基金
2014年11月8日,習近平主席在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對話上宣布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并于12月29日成立絲路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絲路基金是開放的,也可設立子基金。絲路基金的關鍵在于通過400億美元來發揮杠桿作用,撬動更大規模銀行融資和民間資本。通過絲路基金的建立,可以促進國內過剩的產能和民間資本“走出去”,實現中國真正“走出去”的發展戰略。絲路基金先期將以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規劃投資為主。
除了這兩個開發型金融機構,還有金磚開發銀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也同樣可以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投融資支持。這兩個銀行都在積極籌建之中。
2、促進人民幣結算和擴大互換規模
(1)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
推動人民幣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關鍵結算貨幣,有利于我國進出口企業避免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有利于促進國內外企業投資和貿易的便利化,也有利于提高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從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要進一步推進絲路人民幣結算貨幣,需要集中現有的人民幣穩定優勢,增強經濟帶各國對人民幣的信任度。從人民幣穩定經濟角度來看,包括對內穩定和對外穩定。對內價值穩定主要表現在通貨膨脹率;對外價值穩定主要體現在匯率上。人民穩定還需政治穩定為其保駕護航。在現代經濟格局中,一國貨幣要想在貨幣競爭中順利取代另一國貨幣成為某一地區結算貨幣,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還需要穩定的政局、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力量,這樣才能為貨幣的區域化結算提供長久保障。
(2)人民幣貨幣互換
貨幣互換作為貨幣流通的一種金融策略,其制定目的在于降低由于匯率波動帶來的匯率風險,加強國家間的雙邊金融與經貿合作,以維護本國乃至國際金融市場穩定。首先,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簽訂雙邊本幣貨幣互換協議,采取本幣/本幣互換形式。創新資本項目管制,制定有益于雙方企業在進出口貿易活。其次,建立經濟帶互信機制。調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建立人民幣貨幣互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國家制定相關激勵政策,例如,降低進口關稅、減免增值稅、評級給予榮譽獎勵等。
3、推進國內金融機構的國際化
一方面,有目的地在經濟帶積極布局各類金融機構,并促進現有金融機構發展壯大,不斷完善機構體系。對開發類、特色類、產業類、貿易類金融機構的布局要向經濟帶區域傾斜,特別要向有條件成為區域金融中心的區域傾斜。例如,可以考慮在哈薩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納、在塔吉克斯坦的首都杜尚別開分銀行。另一方面,加快發展地方金融產業。繼續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在做優做強的基礎上沿絲綢之路經濟帶布局,拓展業務發展空間,尤其是要支持經營狀況良好的省級金融機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內跨省區發展,成為區域性金融機構;著力引進證券、保險、期貨、信托、融資租賃等各類法人機構,吸引外部各大型金融機構到西部設立分支機構;有序推進融資性擔保公司健康發展,大力引進會計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金融咨詢類機構、金融代理服務類機構、金融技術和信息服務機構等各類金融服務中介組織,引導其規范發展,促進金融資源向西部配置。
4、加強國際金融治理以及金融監管合作
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是開放條件下不可回避的話題。本輪危機以來,二十國集團(G20)取代七國集團(G7)成為國際經濟金融治理的最重要平臺,G20領導人系列峰會明確了國際金融監管的目標和時間表,定期審議國際金融監管改革進展,并確定國際金融改革的最終方案。
國際金融監管合作中,區域性合作和新興經濟體合作盛行。特別是雙邊監管合作受到重視。雙邊機制使兩國在充分考慮了金融市場發展水平、監管水平、法律制度、合作重點和政治關系等多方面因素后,綜合設定兩國監管邊界、相關標準和操作細節。因此,雙邊合作較多邊更加務實、更具可操作性、更能反映國別特征、約束機制更加有效。
當下,中國應深度參與國際金融監管合作。中國金融話語權嚴重滯后于開放程度,并且在對外開放過程中面臨的跨境監管問題日益嚴峻,國際社會在跨境監管合作上對中國的期望值持續上升。
5、建立絲路區域型金融中心
現代經濟是金融經濟,而金融經濟的核心是金融中心。區域金融中心能夠匯集金融機構、人才和資金,在資金配置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合作與創新離不開區域性金融中心。相對于中亞五國,我國西部九省市在產業結構、產業規模和金融制度建設方面具有相對優勢,因此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我國境內建設區域經濟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更具可行性,而西安具備建設成為區域經濟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的天時、地理、人和的優勢條件。繼續將西安打造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中心,需從發展戰略、金融體系、國際化、金融環境等方面推進。
【參考文獻】
[1] 黃達:金融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 任宗哲、石英、白寬犁: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報告(2014)[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3] 張承惠、陳道富:“絲綢之路”戰略中金融支持體系安排的探討[J].研究探索,2015(1).
[4] 厲無畏、許平: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金融合作與創新[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10).
[5] 王永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金融支持研究[J].時代金融,2014(9).
[6] 李忠民、劉妍:金融支持“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戰略路徑研究[J].人文雜志,2014(2).
(責任編輯:趙小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