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閣
【摘要】 語言是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重要工具。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研究語言,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采用經濟學的簡化、節約、效率和省力原則來研究語言的發展變化。本文主要從這個角度,列舉相關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對語言中的經濟學作了初步討論。
【關鍵詞】 語言 經濟學 實例
從經濟學角度考慮語言發展變化的學問,稱為“語言經濟學”。“經濟”二字本身就有節約的含義,也就是成本既定的情況下,產出的越多越好,收益越大越好。或者說在產出既定的情況下,成本越小越好。同樣,我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也存在節約、經濟,即能夠用較少的語言表達清楚我們想要表達的意思。下面就通過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這個道理。
一、通用語
在國內或者國際交流中,指定通用語言或者官方語言就是節約交流成本的一種典型表現。
從國內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9條規定:“國家推廣使用普通話”。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的法定地位。推廣普通話是與我國國情密切相關的,我們有56個民族80多種語言,推廣普通話才能方便各地區以及各民族之間的溝通交流。再則,推廣普通話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我們常說的“書同文、車同軌”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說的是語言的政治價值,是另外一個大的課題,不在本文的討論范疇。相對通用語言來說的是方言,當下國內方言普遍“式微”,以深圳為例,作為一個在粵語包圍下的特區,深圳的普通話普及程度非常高。其原因說到底是市場經濟的驅動,特區城市深圳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新移民,當各種方言交叉接觸的時候,克服這種語言混亂無序狀況的最自然的選擇就是各地區各民族的共同語(普通話)。不管你是哪里人,只有講普通話,才可能與對方溝通,才能生活和工作。需要指出的是,在語言混亂無序的時候通用語言是我們最好的選擇,但在某些條件下,方言會釋放出它的巨大魅力,體現它的重要價值。譬如在影視作品中使用方言就成為了一種潮流,《瘋狂的石頭》里黃渤操著一口青島話,《別拿自己不當干部》中的馮鞏說的是天津話,《天下無賊》里傻根的扮演者王寶強說著一口地道的河北方言,這些都深受觀眾的喜愛。當下,對方言的保護也漸漸成為了一些人的共識,比如,知名主持人汪涵出資465萬元,資助湖南方言的搶救性保護,計劃用5到10年時間完成對湖南方言的學術性調查。汪涵提到:“每個方言就是一種知識體系,每個方言就是一個小小的宇宙。鄉音是最響亮的聲音。我想的是怎么能讓現在的年輕人還有興趣講家鄉話”。
就國際而言,目前來看,英語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全球性語言,覆蓋面最廣。英語是聯合國的重要工作語言之一;大多數國家舉行國際交流,特別是民間交流的時候,一般都采用英語作為通用語言;大多數國家也都采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主要的第二語言。比如,中國幾乎所有學校都把英語當作外語教學。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特別是1983年以后,英語是文理科都必考的科目。以此為導向,我國的中學課程,英語是鐵定的必修課,如今還呈現低齡化的趨勢,為了“不輸在起跑線”,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幼兒也開始學習英語。英語成為全球性的語言,是歷史的原因(殖民開拓、工業革命),是與英美兩國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和科學上的領先地位密切相關的。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近年來“漢語熱”全球持續走高,“學孔子”供不應求。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有120多個國家、3000多所高等學校開設了漢語課程。孔子學院從零起步,已有443所。經濟發展、貿易往來應是“漢語熱”最主要的驅動力。許多國家意識到要發展就不能回避這個古老的東方古國,而語言是獲得與中國合作機會需要突破的一個重要障礙。
二、流行語
國家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造就了大量的流行語言。譬如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流行語言層出不窮,俯拾皆是。這樣的語言多表現出簡明、短小、直觀、易于理解的特點,這正是經濟學中的簡化、節約、效率和省力原則的體現。通過觀察,我們不難得出流行語的構詞特點:一是縮略語。比如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VIP(Very Important Person)、PLMM(漂亮美眉)。二是數字諧音。比如“1314”(一生一世)、329958(神啊救救我吧)、1414(意思意思)。三是語言混用(將不同語言結合在一起的現象)。比如“hold住”、“沒feel”。四是詞綴衍生。比如“族”字作為詞綴(低頭族、打工族、蟻族、上班族)、“客”字作為詞綴(黑客、博客、播客、紅客)。
三、簡體字
從歷史來看,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我們現在一般所說的簡體字(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行),顧名思義,就是繁體字瘦身的結果。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筆畫變少了,便于書寫,節約了筆墨。比如“為”字一共4筆,其繁體字“為”一共9筆;靈魂的“靈”一共7筆,其繁體字“靈”一共24筆,頗為復雜。但也有人認為,繁體字變成簡體字后,意思的表達變得單薄,不充分了。比如“愛”字,其繁體字為“愛”,中間少了一個“心”字,愛要用心這個意思就難以表達。又如“親”字,其繁體字為“親”,少了一個“見”字,經常見面才會親密這個意思人們就看不到了。還比如“習”字,其繁體字是“習”,其本意是鳥兒在太陽下練習飛翔,有實踐之意,如果只看簡體字,就很難體會了(人們常常把“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解釋為學習,并且經常復習會感到高興。如果你了解“習”字的本意,把這句話解釋成學習了并且努力去實踐,會感到很快樂,是不是更為恰當呢)。當然,這種情況也許是語言演進過程中很難避免的,年代久遠,人們就很難摸清語言的本來面目了。還有人認為,繁體字變成簡體字后缺少了美感,他們在創作書法作品時或者簽名時,更愿意使用繁體字。但不管如何,語言文字的刪繁就簡是大的趨勢。
四、口頭用語
說到口頭用語,筆者就想到了相聲大師侯寶林的經典作品《戲劇與方言》的一個片段。大意是說同樣一個起夜的日常生活對話,北京人特別啰嗦,山東人16個字就說完了,上海人12個字,最絕的是河南人,只需要4個字。這個小片段可以說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使用的口頭語言也有簡化、節約的傾向,即人們也是希望用較少的語言表達清楚想要表達的意思。我們日常生活中去菜場買菜,我們需要購買4斤西紅柿。價格一般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詢問價格有多種表達,比如可以問“西紅柿多少錢一斤”,也可以說“西紅柿怎么賣”,還可以指著西紅柿說“怎么賣”,甚至再簡單一點指著西紅柿說“多少”,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表達之間字數存在差異,在不影響理解的前提下,我們選擇字數較少的表達,也就是“節約”的表達、簡潔的表達。以上所說的簡化、節約表達其實就是一種省略的表達,這種省略表達還有很多,譬如日常對話當中人們經常省略主語,比如許久不見的好友見面后都會相互問候,“最近如何”,“最近怎么樣”都是常用的表達,這些表達中都省略了主語,不是說“你最近如何”,“你最近怎么樣”。
還比如人們經常使用縮略語和簡稱,比如提到廈門到深圳的鐵路,我們會說廈深鐵路,談到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鐵路,我們會說京滬高鐵,大家都能明白;還比如近年來廈門自貿區(這樣的貿易區是國家指定,比世貿組織相關規定更加優惠的貿易安排。該區域準許外國商品豁免關稅自由進出,實質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關稅隔離區)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其全稱是廈門自由貿易試驗區,但我們通常只說自貿區;筆者所在的學校全稱是廈門華廈學院,但大家習慣上只說“華廈學院”或者“華廈”。筆者所教授的課程西方經濟學,同學們習慣上喜歡把它叫做“西經”,以此類推毛澤東思想概論這門課程可以縮略為“毛概”,鄧小平理論可以稱之為“鄧論”。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縮略或者簡化是有一定條件的:一是不能有歧義,比如上海吊車廠簡稱為“上吊”便顯得欠妥。二是與跟自己不熟悉的一個新的群體接觸或交流信息的時候,語言的省略或節約是有限度的,不可以任意省略。
還有一種省略是,人們的日常表達中常用部分替代整體,用具體表示抽象。比如我們說老人經常用“白發”指代,說姑娘經常就用“紅顏”指代,這樣做直觀,易于理解。還比如一個人外號的由來大多是是被他人抓住了一個明顯特征的結果。如果哪個男生沒頭發,就很容易被加上“光頭某某”的雅號。如果哪個女生胸部略顯豐滿,很容易就被冠上奶牛的稱號。這種稱呼總是讓人印象深刻,還記得魯迅文章《少年閏土》中那個有著圓規腿的豆腐西施楊二嫂么?
五、結語
文章是從通用語言的選擇、流行語的大行其道、語言發展變化的軌跡以及日常生活用語四個方面展示了經濟學與語言學之間的聯系(這四個方面都體現了經濟學的重要特征——簡明、節約、省力、效率,即用較少的語言把道理說清楚、事情說明白),但它們之間的聯系還有很多,筆者不能窮盡。由于二者的諸多聯系,已經誕生了一門交叉學科——語言經濟學,語言經濟學用經濟學的觀點和方法去討論語言學(這也是經濟學帝國主義的典型體現,用經濟學這把“刀”去解百樣牛)。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普及,語言經濟學的重要性正在提升,一方面語言經濟學為語言學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空間,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新的氣息,同時使語言學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了更緊密的聯系。另一方面,它也在為經濟學自身提供新的研究論題。
【參考文獻】
[1] 張衛國:語言的經濟學分析:一個綜述[J].經濟評論,2011(4).
[2] 張衛國:中國語言經濟學研究述略[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2(6).
[3] 任榮:流行語背后的語言經濟學[J].重慶大學學報,2003(5).
[4] 李現樂:語言資源與語言經濟研究[J].經濟問題,2010(9).
(責任編輯:趙小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