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 段虹
[摘 要]法蘭克福學派以社會批判理論為主要特色,以啟蒙精神為靶子,立足于人的生存本性,以獨有的視角,對現代化以來資本主義現實進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尤其是對科技異化與科技理性的弊端的批判是批判理論的核心。法蘭克福學派是對當代工業革命開始的現代化運動一種批判性、反省性的認識,是人類新一輪對自己生存條件的反思與批判。為我們深刻地反思當代中國社會現代化建設中凸顯的各種弊端提供了理論參考,對我們審視當前的社會現實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技術理性
[中圖分類號]B516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5)06-0118-04
Social criticism theory of Frankfurt school and contemporary value
YANG Jing,DUAN Hong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College,Harbin 150025,China)
Abstract: Frankfurt School is famous for social critical theory, to target the spirit of the enlightenment, based on the nature of human existence, and has criticized comprehensively the reality of modern capitalism in a unique perspective.The criticism of the alie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core of the critical theory. Frankfurt School is a kind of critical and refl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 movemen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it is a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of the new human being's living conditions.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us to reflect on the various abus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a's social modernization, which plays great role in reviewing the current social reality.
Key words:Frankfurt School; social criticism; technical rationality
一、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產生的背景
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已經相對穩定。工業文明帶來的物質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此時的魏瑪共和國進入了虛假繁榮時期。然而,這種穩定、繁榮很快被法西斯的集權統治和暴行摧毀了,這一切促使人們進一步去反思歷史傳統與人類生存境遇之間的關系。加之20世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大幅度的提高,原有的生產關系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使得二者之間的矛盾沖突在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的對未來美好憧憬與展望中有所緩和。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家由此而擔心,在資本主義內部發生變動的情況下,馬克思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為核心范疇,用來對資本主義社會歷史發展進行解釋的理論體系可能會失效或者顯得理論不足。于是,法蘭克福學派開始針對以技術理性為實質的發展模式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此外,由于前蘇聯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永恒的普遍真理進行解讀,并且在馬克思主義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對其基本理論進行實證主義性質的闡釋,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實證性質的闡釋會從根本上遮蔽對馬克思哲學應有的批判向度,以至使得馬克思主義退化到為傳統形而上學并對現實的社會和社會狀態進行辯護,所以,法蘭克福學派在研究探討時,更加注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性維度。法蘭克福學派恢復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本質,繼承德國的“批判”傳統,致力于揭示“非人事物下面的人的根基”[1](p.94)。
二、法蘭克福學派批判性理論內涵
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并不是一個單一的統一理論,它包括社會、哲學和文學等很多學說,主要是以馬克思著作為基礎對社會現實進行分析和批判,尤其是對資本主義工業社會進行的批判,而對工業社會的批判又首先是從批判西方啟蒙運動開始的。
(一)對啟蒙的反思
法蘭克福學派對近代開始的所謂啟蒙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在他們看來,技術理性在發展過程中與日趨強勢的極權主義制度化的逐漸聯合,這二者的聯合勢必會對人自由的本質和超越的可能性進行控制。法蘭克福學派對這種“啟蒙”進行了結構,他們認為,從本質上說啟蒙思想由三個方面的基本因素所構成。其中一個方面是關于“人的神話”,另外兩個方面則是關于人所要達到目標,即追尋永恒真理和實現人類普世的解放。追尋永恒真理把人的認識理解為揭示外在客觀世界和內在主觀世界的真相,發現并整理關于這兩個世界的知識,最終找到永恒的真理;實現人類普世的解放——獲得解放的實踐是通向獲得真理的康莊大道,而人類歷史觀念之中本就蘊含了普世的解放,這普世的解放也就是所有人類都向往的終極目標——自由王國。依據啟蒙的內在邏輯,需要依賴人的主體性哲學建構才能實現這兩個目標,這一哲學建構可以在黑格爾的以“理念”——絕對精神——自我逐次展開——形成一個完整的世界的邏輯體系。法蘭克福學派認為,這個邏輯體系的同一化過程與當下社會制度的結合最終就能夠演化成一種意識形態,而這種意識形態能夠對人的情感、行為、思想等諸多方面施行極權統治,在這種情況下,主體和客體間的雙重內在對峙也就形成了。在整個過程中,這種意識形態一方面作為主體進行謀劃把客體主體化;另一方面,又把主體精神客體化,將主體化作獨立的“理念”。通過外部和內部觀察,我們可以發現這一理論最終使主客體間形成鮮明對立,兩者之間沒有任何貫通的可能,導致主客體的對峙。那么這種對立也就將原本屬于思想的自由的空間擠壓殆盡了。1947年,霍克海默、阿多諾發表了《啟蒙辯證法》,揭示了以人的主體性和對自然的征服欲、統治權為主旨,以理性和技術為核心的文化啟蒙精神。他們認為,啟蒙精神原本是革命的、解放的力量,其目的是用知識代替幻想,使人們擺脫神學統治,最終確立人的主體性地位。是“致力于把人類從恐懼、迷信中解放出來并確立其主權的、最一般意義上的進步思想”[2](p.3)。而在現實的歷史進程中,啟蒙精神發生了裂變,讓人與自然關系逐漸疏離,扼殺人的自由和人的個性,蛻變成為了工具和技術的理性,使自己變成了新的神話,走向了啟蒙理性自我摧毀的道路。霍克海默、阿多諾的啟蒙的辯證法,是繼馬克思為代表的思想家開啟的啟蒙的第一次反思之后,完成的啟蒙的第二次反思,“啟蒙也就第二次具有反思意識。于是,懷疑也就波及了理性”[3](p.142)。
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是非常深刻的,因為整個批判并沒有直接針對這種主客一體的思維邏輯遮蔽人的自由進行否認,而是從深層巧妙地揭露主客一體思維方式的困境,并由此得出一個結論:主客關系的運作并不矛盾于人的自由,矛盾產生于這種同一化哲學的思維方式會導致自由的不可能。也就是說,主客一體思維邏輯并沒有對自由進行遮蔽,而是自由本身無法在這種思維內部存在,最終只能被消解。這樣就使得人的自由和自我超越喪失掉了任何可能,因此,啟蒙才違反初衷走向人的對立面,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對這種現狀進行批判就是哲學的任務,將“馬克思主義”哲學這種更為激進的態度置入啟蒙哲學原有的話語中進行批判。
(二)技術理性的批判是批判理論的核心
技術理性批判是法蘭克福學派早期代表批判的核心。法蘭克福學派以批判理論的哲學觀為基礎,一方面,深入地批判了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人的異化以及人生存境遇的困境。揭示了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技術雖然提高了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創造了富裕的生活方式,但卻并未改善人的生存環境,使人獲得自由,更沒有改變人的命運,反而使人變成了科學技術、物質消費的奴隸,退化為純粹工具、降低到物的境地。技術理性已成為一種新的統治形式和統治方式;另一方面,法蘭克福學派從意識形態批判的視角,進一步對技術理性、科學技術的意識形態功能進行了批判。作為一種特殊設計和現實應用,科學技術創造出極權社會,服務于特定的歷史規劃;作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科學技術取代了傳統意識形態而成為總體的文化形式,消解了批判、否定的意識和思維,封閉對社會的不滿和反抗,發揮著為現存社會合理辯護的功能;作為一種控制工具,科學技術通過操縱人們的心理,尤其是“操縱、控制、支配個人的潛意識和無意識”[4](p.13),實現了對社會的統治。科學技術成為資本控制自然、社會、人的實用工具,成為維護資本主義、鞏固不合理的極權社會的統治工具。批判科學技術已經淪為政治統治和意識形態的工具。
1964年,法蘭克福學派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馬爾庫塞發表《單向度的人》,書中進一步描述了現代人異化的生存境遇和生存狀態。他認為,在發展上,科學技術本身和以科學技術發展為根基的技術理性都呈現出兩面性質:“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使財富的不斷增長,成為安撫和滿足目前存在的潛力的主要生產力;但是,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又導致了新的統治形式,即科學技術成了與群眾脫離的,使行政機關的暴行合法化的技術理性的統治形式”[5](p.153)。馬爾庫塞具體、全面地批判了關于西方現代化進程中引發的諸多發展問題,不僅反思了當下的發展現狀所遇到的問題,還分析了其他學者的成果,如笛卡爾、韋伯等對發展問題的批判觀點。馬爾庫塞在著作中限定了笛卡爾理性主義的適用范圍,他在文中認為,笛卡爾的理性主義所在的理性宇宙已經隨著理性的發展消亡了。在笛卡爾那里,思維的存在和廣延的存在是對峙的,后者要對前者的知識和行為做出反應,主體被困在沮喪和失敗的牢籠之中。笛卡爾的世界,雖然建立在自身的理性活動之上,但仍然允許一個不可能欺騙人的上帝的存在,而現在,世界在其最深層次的本質中已失卻上帝,沒有為任何超驗的避難所留下余地。現代社會技術理性的發展使一切超驗都無所遁形,隨之而來的就是以往的權威也都失去了話語權。而在這個荒謬的世界,理性主義倡導的有意義的、最佳的模式與標準也失去了其存在價值。在馬爾庫塞所處的社會,雖然理論家們察覺了傳統發展觀在發展過程中顯露的弊病,但是,由于各方面條件所限,他們找不到解決這一弊病的工具。因此,當時的哲學家們對技術理性日益彰顯的弊病只能在意識層面進行著不屈的反抗。“人接受著挑戰,在一個沒有希望、意義、進步以及未來的世界中,去尋找他自身的自由和幸福。這種生活就是那種充滿意識活動和充滿反抗的生活,而橫眉冷對便是它唯一的真理。”[6](p.128)盡管馬爾庫塞對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范式進行了十分深刻的批判,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但他卻對進行這一變革的可能性不樂觀。或許是他意識到了修修補補的改良不可能完成解放人的任務,而范式意義上的革命在當時的現實中是難以實現的。由此,馬爾庫塞陷入悲觀,這種悲觀是現代哲學家們對西方傳統發展范式進行反思后出現的普遍傾向。
三、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性理論的當代價值
法蘭克福學派以獨有的視角,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形成了社會批判理論獨特的邏輯路徑,顯示了反思性的實踐品格。雖然法蘭克福學派所處的時代境遇與當代中國存在著許多重要差異,但蘭克福學派所關注的問題,例如,現代性建構中出現的社會異化、畸形發展等很多問題,也和當代中國社會所關注的問題具有深刻的相關性。因此,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許多觀點、方法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吸收和借鑒法蘭克福學派的人學立場所開啟的批判向度,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法蘭克福學派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啟蒙主義之后很多路向的人學理念,將“人”的理念和價值更加豐富和全面起來,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綜合性的人學立場”。這種人學立場堅持了馬克思的“社會性的人”的觀念,從社會存在出發審視個人的境遇,從而對“總體性的人”和“自由全面發展的個人”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和體會,更加關注人的生命及其意義。
法蘭克福學派認為,科學技術只有朝著人道化方向發展,以改善人的生存狀況給予人的精神真正自由,以推進人的解放為根本目的,才能推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這種新型人學立場,不僅拓展了人學思想的內涵與外延,而且開啟了一種復合型的人學批判向度。法蘭克福學派關于人的立場和觀點,對于當代中國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現代性建構提供重要的理論資源。在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理念中,可以將法蘭克福學派關于人學的一些合理理念融入進來。蘊涵在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之中的人本主義核心,其旨趣是要求推翻資本主義的異化統治,確立“以人為本”在多種發展目標中的根本地位,強調發展只是手段而已,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滿足人的需要,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法蘭克福學派力圖在理論上構建一個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社會,這與我們現今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也是趨同的。
( 二)反思和批判現代化過程中的各種弊端,探尋現代性發展的方向
在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視野中,對啟蒙和現代性進行批判,但并不是要對其全盤否定、拋棄,而是要通過合理解決和正視現代性的內在矛盾,更好地推動人類與社會的進步。從本質上講,就是要超越某種畸形、殘缺和片面化發展的現代性,建立健康、完整、全面發展的現代性。法蘭克福學派的工具理性批判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如何發展而不重蹈西方社會發展中所導致的極端理性化等現代性問題提供了有益參考。
“現代性有多種可能,這便是自反性現代化的回答。根據啟蒙運動的老公式,后者依賴現代化來克服現代化”[7](pp.31-32)。當代中國的發展需要的現代性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信息社會階段所產生的一種新的現代性,這與啟蒙運動興起的現代性和工業社會一般倡導的現代性是完全不同的。中國正在從農業文明過渡到工業文明,由于現代性的全球性流動,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遭受由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所引發的各種極端理性化和各種腐朽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現代性問題的困擾。我們在現代性發展中有成就,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人的生產能力提高,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豐厚的“現代性成果”;另一方面,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人類陷入了生態、資源、環境等嚴重困境,面臨價值、情感、信仰等方面的危機,許多國家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毫無疑問,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以法蘭克福學派所揭示的那些弊端為借鑒,堅決不能以人的精神淪喪、畸形發展為代價。我們當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刻反思和揭露各種社會弊端產生的根源,推動現代化的健康發展。我們要吸收和借鑒這些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認清現代性的當代價值是什么,需要克服、避免的東西又是什么,從而走出現代性的困境,當代中國才能有效地超越既有的現代性發展模式,保證現代化的順利、健康推進。
(三)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方法為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出現的問題提供了有益參考
雖然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主要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他們把批判矛頭指向文化科學技術的現實也是非科學的,很多結論也不能令人滿意甚至有些也并不可取。但是,他們繼承了馬克思的批判精神,并根據時代的特點對這一思想精髓進行了新的詮釋,主張通過實踐批判來實現改變現存客觀世界的目的,并以此作為有力武器,推動人類走出當代生存的困境。因此,他們深刻的批判態度和獨樹一幟的觀點是值得贊揚的,他們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方法、原則也是可以借鑒和運用的。
中國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指導原則的社會主義國家。深刻揭露各種社會弊端,自覺地進行社會批判,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能夠存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內在原因。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的一段時間內,曾經一度將社會主義置于不可批判的光環之下,社會主義制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被主觀地美化,使得社會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動力。為了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自覺地對社會主義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批判,20世紀70年代末我們開展了思想解放運動,80年代中后期興起了“文化熱”,90年代全面建立“市場化”,我們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展現出了社會主義巨大的活力。可以稱之為當代中國的“第一次啟蒙運動”。但與此同時,一些不可避免的、普遍性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例如,社會分配不公、兩極分化嚴重、物質主義泛濫,以及生態環境破壞等等。我們無法否認人類實踐的分裂、物質欲望和精神追求的分裂、技術和價值的分裂這些現實。但是,我們的任務和不斷努力堅持的理想是促進它們的統一。我們一方面要立足于人的全面性的立場,始終把揚棄人的分裂和異化作為哲學的核心關懷;另一方面,我們更應當吸收和借鑒法蘭克福學派的工具理性批判所開啟的批判向度,提供的批判靈感和武器,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進程出現的問題加以反思、批判和矯正,處理好我們自己的事情,不斷完善社會主義自身。這也正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對當代中國最可貴的現實意義。
[參 考 文 獻]
[1][美]赫伯特·馬爾庫塞:現代文明與人的困境[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
[2]Max Horkheimer and Theodor W. Adorno,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New York.
[3][德]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M].曹衛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4.
[4]馬吉與馬爾庫塞的一次談話[J]國外社會科學動態,1983(11).
[5][美] 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張峰,等譯. 重慶: 重慶出版社,1993.
[6][德]于爾根·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M].曹衛東,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7][英]貝克,吉登斯,拉什.自反性現代化[M].趙文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
(楊晶:哈爾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哈爾濱商業大學副教授;段虹: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責任編輯 張桂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