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青


摘要:目的:對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超聲診斷特點及臨床意義進行探討;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6例患者超聲診斷進行資料回顧性分析,并將其設為實驗組,并將同期于我院進行體檢顯示正常的健康者116例設為正常組,兩組患者全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檢查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平均內中膜厚度(IMT)遠遠高于正常組患者,實驗組患者踝臂指數(ABI)、動脈內徑都要遠遠低于正常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的股動脈峰值、腘動脈峰值和足背動脈峰值都要遠遠低于正常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超聲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診斷意義,能夠為糖尿病的臨床診斷提供可靠依據,是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有效診斷方法。
關鍵詞: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超聲診斷;臨床意義
下肢動脈病變屬于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基本都是動脈病變,動脈粥樣硬化是該并發癥的核心病理機制,病情較輕患者的主要癥狀是肢體疼痛、麻木、感覺異常,病情較重患者的主要癥狀是間接性跛行、下肢缺血性壞疽,嚴重時會造成下肢截肢,對患者生命健康帶來了巨大威脅。本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我院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6例患者進行診斷,然后對檢查結果進行資料回顧性分析,探討糖尿病下肢病變的超聲診斷特點及臨床意義,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6例患者超聲診斷進行資料回顧性分析,并將其設為實驗組,其中男性患者有67,女性患者有49例,年齡分布在45-79歲,平均年齡為歲,病程在2-18年,平均病程為 年。確定排除無下肢動脈病變、合并嚴重感染者、重要臟腑器官功能性病變及血糖控制不穩定的患者。將同期于我院進行體檢顯示正常的健康者116例設為正常組,其中男性參與者有71例,女性參與者有46例,年齡分布在43-81歲,平均年齡為 歲。實驗組與正常組在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方面的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無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采用DW-C8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陰線性探頭,探頭頻率5-10 MHz,動態范圍:0-150dB,幀頻:9-508fps 掃描范圍:5%--100%。研究對象分別取仰臥位、俯臥位和坐位, 自下肢動脈起始處開始,沿著兩側下肢血管走向進行掃描,對研究對象的動脈血管管壁、IMT、血管內徑、斑塊形態、血流分布、回聲特點等進行全面觀察與記錄。隨后對研究對象的血流充盈狀態進行檢查,以脈沖多普勒行頻譜形態進行掃描,對研究對象股動脈峰值、腘動脈峰值和足背動脈峰值進行檢測和記錄。以IMT大于1.0mm作為下肢動脈血管管壁增厚標準。
1.3 評定標準
以中國醫師協會超聲分會編寫的《血管超聲檢查指南》作為本次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核心評判依據。
病變:血管內膜增厚、連續性不強,IMT大于1.0mm,血管內壁出現斑塊,官腔變窄,真實堵塞不通。
正常:血管內膜厚度正常,連續性好,IMT未超過1.0mm,彩超聲像圖顯示各血管管腔內層流豐富、頻譜顯示為常態三相波。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最新的統計學處理軟件對所獲取數據加以分析,計量數據以表示,計數數據以t檢驗表達,以P<0.05表示組間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檢查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平均內中膜厚度(IMT)遠遠高于正常組患者,實驗組患者踝臂指數(ABI)、動脈內徑都要遠遠低于正常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2.2 實驗組患者的股動脈峰值、腘動脈峰值和足背動脈峰值都要遠遠低于正常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2.3 超聲診斷臨床特征
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患者超聲診斷聲像圖顯示具有如下特征:下肢動脈血管出現粥樣硬化斑塊,特別是以遠端小動脈部位斑塊最多,處于強回聲狀態;足背動脈斑塊數量要比脛前動脈、股動脈和腘動脈斑塊都要多,而其中以股動脈為最少者。腘動脈與股動脈斑塊以單發性和彌漫性為主,IMT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厚;足背動脈、脛前后動脈的IMT連續性不好,斑塊分布表現為彌漫性。
3、討論
正如上文所述,下肢動脈病變屬于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基本都是動脈病變,動脈粥樣硬化是該并發癥的核心病理機制,病情較輕患者的主要癥狀是肢體疼痛、麻木、感覺異常,病情較重患者的主要癥狀是間接性跛行、下肢缺血性壞疽,嚴重時會造成下肢截肢,對患者生命健康帶來了巨大威脅。
有研究者指出,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主要發病機制是,由于晚期糖基化終產物的長期積累而引發鏈式反應,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高于正常水平而加速了晚期糖基化終產物的形成,隨著它的越積越多,最終稱為了多種病癥的引發機制,造成了平滑肌細胞(SMC)增生、IMT增厚、血管彈性弱化等問題。SMC與單核巨噬細胞對侵入型的脂肪反應而產生斑塊,導致血管管壁變窄或堵塞,進而引發相關部位的機體病變。
本文研究超聲診斷糖尿病你患者大部分存在動脈硬化,下肢血管內膜持續性弱化、血管走向變得復雜、管腔內出現斑塊、官腔結構和性質發生病變,超聲檢查顯示管壁反射增厚、動脈內壁不規則、血流頻譜成非正常的單相波,這些聲像圖顯示特征表明這些與糖尿病引發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癥是相同的。下肢動脈的走向非常明確,所以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效果也非常好。本文研究所得的超聲診斷特征集中表現為動脈血管內膜不光滑、動脈管壁增厚、血管內壁形成斑塊。足背動脈、腘動脈和足動脈是下肢動脈病變后“殃及”的三大動脈。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實驗組患者平均內中膜厚度(IMT)遠遠高于正常組患者,實驗組患者踝臂指數(ABI)、動脈內徑都要遠遠低于正常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ABI、ANI和動脈內徑屬于超聲檢查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三大核心指標和臨聲像圖特征,因斑塊產生、管壁沉積等,導致下肢動脈變窄或堵塞,進而引發了IMT增厚,ABI和血管內徑降低。而IMT屬于判定動脈硬化程度的核心指標,IMT超聲檢查結構能夠反映出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具體程度,為后續的臨床診斷提供了可靠依據。
此外,研究結果還顯示, 實驗組患者的股動脈峰值、腘動脈峰值和足背動脈峰值都要遠遠低于正常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可以說,流速的降低表明了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患者的血管已經形成了斑塊,并且已經變窄。對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患者的超聲檢查結果顯示,肢動脈血管出現粥樣硬化斑塊,特別是以遠端小動脈部位斑塊最多,處于強回聲狀態;足背動脈斑塊數量要比脛前動脈、股動脈和腘動脈斑塊都要多,而其中以股動脈為最少者。腘動脈與股動脈斑塊以單發性和彌漫性為主,IMT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厚;足背動脈、脛前后動脈的IMT連續性不好,斑塊分布表現為彌漫性。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再加上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糖尿病發病率呈逐年攀升態勢 ,而早期診斷和預防、正確處理相關部位的血管病變,則是該病的一大治療目的。目前,臨床上對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診斷方法有多種,比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多層螺旋CT下肢動脈造影等診斷方法,這些診斷方法各有利弊,比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無法對動脈管壁厚度、動脈血管狹窄情況進行客觀評價,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很短成本非常高,而多層螺旋CT下肢動脈造影存在放射性傷害。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則能夠直觀呈現血流走向和分布情況,能夠對動脈峰值和流速改變等進行檢測。官腔閉塞時沒有血流顯示,無法探及多普勒頻譜,這是其他診斷方法所不具備的特征與優勢。
綜上所述,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超聲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診斷意義,能夠為糖尿病的臨床診斷提供可靠依據,是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有效診斷方法。
參考文獻:
[1] 申琳.探究2型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超聲診斷及相關原因[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03):197-198
[2] 陳鶴.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超聲診斷價值[J].?現代臨床醫學.?2013(02):18-19
[3] 千小川,陳克非.2型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超聲診斷價值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3(12):67-69
[4] 陳敏華.彩色多普勒超聲對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診斷價值[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3):38-39
[5] 應虹,楊月娥,王慧,陳旭.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價值[J].海南醫學.?2014(10):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