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

巖山寺位于五臺山北麓,山西繁峙縣天巖村,距繁峙縣城約45公里。從寺內保存的碑刻來看,天巖村曾稱天延、天焰,巖山寺古稱靈巖寺、靈巖院。“相傳,金代一位得道高僧在此為千人講經,聽者無不肅然,就連山上的石頭也不斷頜首,人們取巖山有靈之意,曾名靈巖寺”。
巖山寺始建年代尚存爭議,一般認為該寺建于金代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 執此說的依據源于明崇禎十五年(1642)的《重修靈巖寺碑記》與十六年(1643)的《歷代建新碑記》中的記載:“靈巖寺,繁邑古剎也,建自正隆年間”;“稽古靈巖寺,創自前代金時完顏亮之正隆三年”],然而以柴澤俊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始建年代較此更早,曾在北宋元豐二年(1079)雕鑿石幢,北宋元祐三年(1088)鑄造香爐,金正隆元年(1156)載寺內松樹,因此,巖山寺始建年代,最遲也在北宋元豐二年,而金正隆年間只是對巖山寺的一次重大擴建,陸續修建了包括現存的文殊殿及其殿內彩塑、壁畫,此說較為可信。
金代是巖山寺的鼎盛時期,為五臺山大華嚴寺(今顯通寺)真容菩薩院(今菩薩頂)所轄,規模宏偉,香客絡繹不絕,越長城、跨北岳而來的香客,多要在此歇宿之后再進入五臺山,故巖山寺又被稱作五臺山北側的山門之寺。隨著佛教的衰微,清代以后,巖山寺逐漸衰敗,香客寥寥,寺僧四散,門可羅雀,寺院荒蕪,雜草叢生,間或遭到拆卸破壞。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文物普查中,巖山寺雖被發現,卻因當時受到認識水平及客觀條件等限制,普查人員僅根據該寺建筑形制與時代特征判定為元、明遺物,直至1973年的山西古代壁畫復查中,巖山寺文殊殿才被文物考古專家斷代為金代,殿內壁畫為當時“御前承應畫匠”王逵所畫,壁畫題材豐富,彌足珍貴,逐漸受到各界關注,并于1982年2月23日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坐北朝南,背倚五臺,院內蒼松掩映,景色幽靜。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北長約80米,東西寬約100米。寺內前有山門(天王殿),中有文殊殿(后稱南殿),后有水陸正殿(本名彌陀殿),左右為伽藍和地藏二殿,兩側還有鐘鼓二樓,今僅存東側鐘樓一座,上懸鐵鐘,下設門洞,已作為該寺的旁門。山門、正殿已毀,文殊殿、東西配殿和鐘樓尚存。文殊殿內的彩塑、壁畫,工藝皆佳,堪稱我國古代藝術史上的上乘之作。此外,寺內碑碣、香爐、經幢、柱礎等,造作精細,刻有年款,也是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珍貴文物。
文殊殿,亦稱菩薩殿或南殿,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此殿明間前后開門,入殿堂,繞佛壇,前后可以穿行,俗稱穿心殿。殿宇規模較小,不如五臺山其余殿宇恢宏壯麗,但造型莊重,在結構、手法等方面亦存在許多獨到之處,為五臺山諸寺所未有。
殿內磚砌佛壇寬大,長約9米,寬6米有余,高約半米,佛壇面積約占殿內面積一半,上承唐遼佛壇之制。佛壇形制、紋飾圖案等,是典型的金代磚雕。壇上原有彩塑14尊(原有彩塑數量有兩種看法,一是認為有12尊,見忻州地區文化局,李有成、廉考文:《繁峙縣巖山寺文殊殿》,《古建園林技術》,1986年第4期,第57頁;一是認為有14尊,見柴澤俊、張丑良:《繁峙巖山寺》,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0頁。),現僅存6尊,且病害累累。根據佛壇上殘樁痕跡、照片資料以及文殊殿通常布局儀軌等,可判定,原塑應為:文殊菩薩騎獅子位于佛壇中央,兩側侍立2尊脅侍菩薩,文殊左前為牽獅昆侖奴,右前為均提童子,東西兩側為佛陀波利與文殊老人,佛壇四角分置四金剛,佛壇北側有扇面墻,墻后有倒坐觀音,觀音兩側有善財童子、龍女。遺憾的是,保存了近千年的珍貴彩塑,在近代遭到了極大破壞,多尊彩塑丟失,現僅存6尊,分別為文殊坐騎獅子、昆侖奴、文殊老人、水月觀音、2尊金剛,且均遭到嚴重損壞,肢體部位多有缺失,多處露出木胎龍骨,眼珠被挖去,面目全非,系人為破壞,十分可惡,極大影響了彩塑的藝術價值,恨兮,嘆兮!無可奈何,讓我們從殘存的塑像中,去感悟跨越近千年的彩塑藝術吧!
文殊菩薩是此殿的主尊,已失,其坐騎獅子尚存(圖1),四足踩蓮臺,蓮瓣俱失,更為遺憾的是,獅子頭部損毀十分嚴重,但仍可看出獅口大張,肢體健碩,高2.01米,長2.30米,高大威猛,作行進狀,極富動感,獅王之霸氣十足。獅子左前為馭獅者昆侖奴(圖2),高1.55米,與獅獸之高大形成鮮明對比。身體微微前傾,兩足深陷,表明在淤泥中奮力牽獅而行,可惜雙臂俱失,面部損毀十分嚴重,隱約可見其膚色暗紅,雙唇緊閉,頭戴高尖帽,大衣領外翻,具有典型的胡人形象。肚挺渾圓,腰系軟帶,衣裙扎堆于腹前,膝蓋以下干凈利落,便于前行,十分符合人物形象,是一件優秀的泥塑藝術品。佛壇東側為一老者,即文殊老人(圖3),高1.95米,較獅子高度略低。雙手自腕部殘缺,露出木骨。自然直立于佛壇之上,頭戴皮帽,邊緣垂至后背,帽子緊緊貼于頭部,囊括雙耳,發絲不顯。眼鼻殘損,額頭皺紋迭起,眉弓與顴骨不顯,面部消瘦,嘴唇緊閉,表情深沉凝重,絡腮胡須,根根可見,垂至胸前,遮蔽頸部,脖子不現。身著長袍,雙臂微舉,袖口寬大,自然下垂,且由袖口可見著有內衣,腰系軟帶蝴蝶結于腹前,軟帶為織物,編織紋飾清晰可見,十分精美,可惜其左側蝴蝶結殘缺。服飾簡潔大方,衣紋極少,平整干凈,服飾上圖案亦十分簡潔,為直徑約15厘米的近似圓形的圖案,稀疏分布,從上到下豎排約5個;袖口邊飾以聯珠紋。一位年邁而又干凈利落的老者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佛壇西南角站立一金剛(圖4),高2.90米,十分高大。面向東南,身姿向外傾斜,可惜雙足、雙手、雙眼及臀部殘缺嚴重,站姿自然扭曲,略呈S形,身體強壯,體格健碩,肌肉發達。頭戴頭盔,身披戰甲,戰甲十分精致,雙臂、腹部均有獸頭吞口,“人”字甲片,不是塑形而成,而是貼金賦彩,腿上衣裙系軟帶,扎住垂落衣角,利落干練。左手微舉,右手似拄著武器,膚色赤紅,面部表情平靜祥和,不似后世猙獰形象,且姿態優雅,有唐塑之遺韻。另一尊金剛(圖5)位于佛壇東北角,雙足殘缺嚴重,膝蓋以下全部露出木骨。此尊金剛面向西北,與圖4金剛姿勢較為相似,但高只有1.73米,高度相差一米有余,接近真人大小,頭戴頭盔,身穿戰甲,鎧甲較為簡潔,甲片為鱗片狀,雙肩纏繞飄帶,飄帶殘缺不全。雙目遭毀,面部斑駁,然仍可看出其表情略帶愁思,憤而不怒,形象生動。佛壇北側為倒坐水月觀音(圖6),坐于1.50米高臺之上,像高1.62米,通高3.12米。水月觀音后現存雜亂木框,應該是原來懸塑的骨架。觀音左腿已失,根據其姿勢,原塑應為單腿垂坐,身軀微側,左手撐地,右手置于右膝之上。束發高聳,發絲根根可見,面目清秀,眉毛甚彎,雙目微睜,鼻子、嘴唇小巧,下巴明顯,為典型金塑風格。裸露處貼金,胸佩瓔珞,肩繞天衣,柔軟細膩,質感極強,衣裙貼身,軀體線條隨之顯現,十分優美,比例適度,身材修長,神態安詳自在,堪稱金代彩塑的代表作。
一直以來,研究者多關注巖山寺壁畫,而忽視了其彩塑,主要是因為彩塑保存現狀堪憂,不僅所剩無幾,而且病害重重,岌岌可危,然而,仍然無法掩蓋它們精美的藝術價值。這些彩塑比例適度,金剛威武雄健,觀音清秀雅致,性格鮮明,姿態優美,仍不失原塑風韻,堪稱金代雕塑藝術中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