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東

在中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有“南黃北齊”之說,“北齊”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鳥畫巨匠齊白石,而“南黃”說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他們構筑了兩座高峰。黃賓虹(1865—1955),原籍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生于浙江金華,成長于老家歙縣潭渡村,應試改名質,字樸存,以所居潭渡村有濱虹亭,因號濱虹,后改寫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等。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大家,擅長山水、花卉,并注重寫生。他繪畫的風格,學界一般以其六十歲為界。早年受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殘、弘仁等新安畫派畫家的影響較深,所作山水天真幽淡、筆墨清秀,屬于疏淡清逸的畫風,為典型的“白賓虹”。六十歲以后,曾兩次自上海至安徽貴池,游覽烏渡湖、秋浦、齊山等地,對其畫風產生了重要影響,他轉而學習吳鎮的黑密厚重的積墨風格,逐漸向“黑賓虹”過渡。到了晚年,獨創“平、圓、留、重、變”五中運筆之法,并“濃、淡、破、潑、積、焦、宿”七種施墨之法,所畫作品,渾厚華滋、意境深邃;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驚世駭俗,逐漸形成“黑、密、厚、重”的畫風。黃賓虹不僅僅是一位藝術大師,還是一位愛國人士。早年其激于時事就參加了同盟會、南社、國學保存會等進步團體。
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蘇州古城西北郊,距閶門3.5公里。虎丘山海拔30多米,占地600畝,古木參天,山小景多,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歷史。公元前496年,闔閭在吳越之戰中負傷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遺體葬在這里。據《史記》記載:“闔閭墳在吳縣閶門外,以十萬人治墳,取土臨太湖葬。經三日,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山。”《吳越春秋》云:“闔閭葬虎丘。十萬人治墳,經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蹲其上,因虎號虎山。”自此以后,虎丘就成為了蘇州一大名勝。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發出:“到姑蘇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感嘆。千百年來,無數英雄豪杰、文人雅士憑借虎丘這個舞臺,演繹出了許多威武壯麗的史劇,從而留下了寶貴遺跡,增添了濃厚的傳奇色彩。1909年11月13日,近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進步文化團體——南社就于此成立。黃賓虹作為重要的一員參加了南社第一次雅集。各位來自天南海北的仁人志士匯聚于此,煮酒論詩,俯仰興亡事,慷慨激昂。這次雅集給其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后他重游虎丘,回首當年感慨萬千,并賦詩作畫(圖1、2)紀念往事。所幸此幅作品留存下來,現收藏于蘇州文物商店。
此圖長98厘米,寬38厘米,作于1924年,黃賓虹時年61歲。畫作上方,作七言長詩,以白描式的手法描繪了南社第一次雅集時的盛況,撫昔追今,感嘆不已。“金閶虎阜前聯騎,爪痕踏雪尋鴻泥。已驚陵谷久變嬗,東升烏兔雙丸飛。春陰生寒秋日烈,昔則揮汗今含洟。俛仰興亡十余載,長廊杰閣縈高低。滿樹敷華紅綠萼,直倚崖石橫臨陂。主人好事復好客,流霞盃浸紅玻黎。烹庖(炰)膾醢盛羅列,況有文字能療饑。瓶水齋合萬古樓,群公嗣響旗鼓齊。我覘遙山忽失翠,小雨霢霂如霑衣。天教下筆存蒼潤,詩情畫意非庸岐。剡藤一幅凝霜潔,硯供鵒眼墨麝臍。雞鳴不已晝如晦,安得圖中聞喔咿。”甲子春日勖初先生同游冷香閣,回憶己酉之秋,偕順德蔡哲夫、太原景秋鹿、太倉馮心俠聯騎至此,匆匆已十余年。用劉龍堪虎邱詩原韻賦,咸并成斯圖,即博嗢噱。賓虹。鈐印:“黃質私印”。下方山水取平遠法構圖。近處,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山石的體質,山巒層疊,古松蒼郁,山路蜿蜒,幾間屋舍錯落有致;遠處,用濃、淡相間之墨渲染出巍峨的山體,其上林木繁茂,廟宇掩映其間,云巖寺塔巋然聳立,幾個高士云集閣樓之上,高談闊論。此圖構思平中見奇,近取其質,遠取其勢,筆墨枯潤相間,有虛有實,繁而不亂。
南社,是在二十世紀初中國面臨日益嚴重的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影響下,尤其是在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的影響下,以民主革命啟蒙思想家、文學家為中堅力量,由愛國知識分子組成,以推翻清王朝腐朽統治、提倡民族氣節、振起國魂、弘揚國粹為主旨,成立的一個全國性的革命文化團體。1909年11月13日,在柳亞子、陳去病和高旭發起下,于蘇州虎丘張公祠正式成立。南社之“南”取自“操南音,不忘本也”。南社之“社”,來源于明末清初的復社、幾社之社。其革命性從其稱謂之中可見一斑。高旭在《無盡庵遺集序》中表明:“于同盟會后更創設南社,固以文字革命為職志,而意實不在文字間也。”參加第一次雅集的主要有,陳去病、柳亞子、朱錫梁、龐樹柏、陳陶遺、沈礪、朱少屏、諸宗元、景耀月、林之夏、胡穎之、黃賓虹、蔡守等17人,14人為同盟會會員。其中就有題款中所提到的“順德蔡哲夫、太原景秋鹿、太倉馮心俠”。南社成立后,發展迅速,到1911年武昌起義前夕,紹興、沈陽、廣州、南京等地相繼成立越社、遼社、廣南社和淮南社等分社,會員達到二百多人。同盟會重要人物宋教仁和籌劃上海武裝起義的陳其美也參加了南社,使南社成為當時舉足輕重的力量。武昌起義爆發后,許多南社成員英勇地投身其中,有力地促進了辛亥革命的成功。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南社不斷發展壯大,其鼎盛時期社員達到一千多人,成為近代中國人數最多、分布最廣、領域最寬、持續最長、影響最深的進步文化團體。
此幅畫作,保存完好,年代清晰,對于研究黃賓虹繪畫風格的演變、詩歌藝術、南社的成立均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