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鳳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基礎教育發展迅速,教育的規模急劇擴大。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也日漸凸顯:重視知識的傳授,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忽略學生情感體驗,漠視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在這樣的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有較高的知識,但人文素質狀況卻不樂觀。物理作為一門基礎科學,物理教學除了承擔科學教育,同時也應承擔一部分人文教育,這是物理教學應有的責任。在浮躁的社會和道德滑坡的大社會背景下,物理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養更凸顯其意義和價值。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可以通過下面幾個途徑得以實現。
一、教學目標設計要滲透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要在物理教學中滲透,首先要在教學目標上把所要傳達的人文精神具體化,因為課堂所有教學環節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新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領域進行論述,強調知識與能力的統一,結論與過程的統一,認知與情感的統一,新課程標準體現了對學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視,符合現在社會對全面發展人才的客觀需求。因此,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應深入鉆研教材,創造性地解讀教學內容所涉及的人文精神,在尊重物理學科特點的前提下,設計出充滿人文精神的、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目標。例如: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噪聲的危害與控制”的教學目標可以這樣來設計:(1)知識與技能:了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2)過程與方法: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防治噪聲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
二、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去領會物理學之美
美育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的教育。美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是把一個人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物理學中蘊含了豐富的美學思想,運動和力的關系曾迷惑人類幾千年的歷史,牛頓用F=ma把運動和力的關系簡明有力地呈現出來,這是物理知識體系中蘊含的簡潔美;引力和斥力,“電生磁”和“磁生電”,這是物理現象中蘊含的對稱美;太陽系和原子結構模型的類似,這樣的巧合預示物理學研究的客觀物質世界的和諧美。物理學家海森堡曾指出:“科學的探索者們最初往往是在美的光輝照耀下,去認識和發現真理。”學習物理就如同在自己心中構建一個科學大廈,作為物理教學,主要的任務是引導學生把這個科學大廈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建構起來,并且能夠從建構大廈的過程中感受到物理的美和魅力。因此,引領挖掘物理學中的美,讓學生的心靈在物理學習中得到震撼和升華,讓學生科學審視美的能力得到提升,有時候會比學會一個定理或是記住一條公式都重要。
三、發掘物理學史,激發學生的人文精神
物理學史是人類對物理規律認識和探究過程的記錄。在物理學的發展過程中,物理學家探索物理規律的旅程是艱辛的:一方面是對美孜孜不倦的追求;另一方面又強烈地表現出他們精神上的種種美德。法拉第深信電與磁的對稱,認定電能生磁,磁也能生電。他堅持奮斗了十年,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這蘊含著孜孜不倦追求的人文精神;牛頓的三大定律,建立了經典物理學的宏偉大廈,面對各種各樣的榮譽的光環,但是他卻那樣天真地告訴別人:“我有幸撿到美麗的貝殼,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蘊含著謙遜的人文精神。居里夫人不惜用兩年的時間研究鈾鹽,并提煉出放射性元素,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國,把這一元素取名為釙,這蘊含著熱愛祖國的人文精神。通過物理學史在物理課上的滲入,還原物理學家認識世界的模式和當時的歷史背景,重現了科學發現的本來面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尊嚴和獨立人格和堅強的意志品格,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人文精神。
四、傳統教學方式向科學探究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科學探究已經成為物理教學最主要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重心從強調知識的記憶向知識的探究學習轉化,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科學探究后,要有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的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善于傾聽其他同學的研究報告、尊重別人的探究成果的習慣,同時要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和聽取別人的不同意見,做到集思廣益。科學探究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且通過探究過程中的小組討論、相互交流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這是為實現中國夢所需要的人文精神。
人文知識的教育是每節物理課都能涉及的內容,而人文精神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計劃寫進學科教育目標。我們在物理教學中要有計劃地把物理學科與文、史、哲、藝進行合理的“雜交”,促進學生的“科學”和“人文”協調發展,讓物理教學充分發揮物理的求真、揚善的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田安龍.淺析高中物理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中學時代:理論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