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深艷
【摘要】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傳統供應鏈管理也在不斷地被賦予更多的新內涵。高效便捷的供應鏈管理已經成為電商時代我國企業發展的必要前提。立足于此,本文就電商環境下我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現狀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管理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041-01
電子商務的運用,企業發展能最大程度地突破傳統時空的界限,高效地整合了上下游產業的各個環節,使得所有交易流程變得更加方便靈活。與傳統供應鏈管理模式相比,有針對性地提高了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質量和效率,通過信息和資金的共享,便于進行銷售渠道和庫存調配,以達到營銷效率和客戶滿意度的雙贏。在與當代電子商務的結合過程中,我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企業管理觀念和體制的滯后
國內大部分企業管理體制并沒有跟上社會發展大潮流,在管理機構的設置、管理手段上還存在很大的滯后性,各部門間缺少統一的管理與協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較低下;而且我國對于電商時期供應鏈管理相關法律法規也不齊備。
二、信息技術應用低下和信息共享不充分
隨著電子商務在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和壯大,在接觸電子商務模式后我國企業也逐漸嘗試著構筑自身的電子商務體系。歷史時期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期還比較短,商品貨幣市場的不完善,以及傳統的“競爭”心理,大部分企業還處于“閉門造車”狀態;現代科技水平的落后,缺乏專業相關人才,企業信息技術利用率低下;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成熟以及財政、物流、信息、支付等相關基礎設施的薄弱,大量企業在發展電子商務過程中困難重重。電子商務為供應鏈的管理提供了很好地成長環境,現在的供應鏈的管理我們要求供應商和客戶之間必須要成為業務上親密的合作伙伴,這一切主要通過信息技術的革新以及業務整合來完成。由于我國文化和我國企業所處的社會環境,這就造成了企業和合作伙伴根本不愿意也不想對信息進行共享,目前我國企業在這一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能和客戶之間達到齊心協力,所以無法做到信息共享的最大化。
三、供應鏈管理效率低,存在牛尾效應
在整個供應鏈管理流程中,信息處理效率無疑是最關鍵最重要的,處于各環節的成員都依賴于與其相關的上下游企業提供的信息及時處理和更新自己的生產或訂貨計劃。如果上下游某一方需求或計劃有變動時而沒有及時反饋至中間企業,中間企業根據錯誤的信息進行各種生產調配,從而又影響到下一環節的企業,這樣一層層錯誤信息的傳遞,造成的損失也在無形中一步步擴大,從而產生所謂的“牛尾效應”。而目前,我國社會經濟體制不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成熟以及企業自身傳統觀念的制約,“牛尾效應”還很難擺脫。
四、供應鏈內部聯系松散,存在利益分配問題
供應鏈管理主要涉及企業自身和相關企業這兩部分內容。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兩部分在各環節還存在很大問題。企業自身受體制觀念問題,各區域各部門相互獨立;相關企業間受時空限制和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協同性較差。從而使得整個供應鏈內部整合程度很低、供應鏈中各環節成員的利益分配也存在問題。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運用,電子商務的日益推進,企業內部部門與部門之間、相關企業之間在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方面的來往也越來越密切。復雜多樣聯系,使得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一體化趨勢更加明顯,形成了一個功能層次不同的信息系統,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利益分配問題。
五、供應鏈管理構造流程中缺乏可持續發展意識
企業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組織。引進可持續發展的供應鏈管理模式,一方面企業內部首先需要考慮實施的成本和收益,付出的成本能否給企業提供更多的利益;其次,各種維護工作需要專門技術工作人員,這對于企業技術也有較大要求;最后,國家法律法規也并沒有明文意義上的監督限制,缺乏國家層面的壓力下企業方更加無心去關注并發展可持續的供應鏈系統。另一方面從企業外部看,大多數政府部門依然不能積極引導企業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供應鏈管理;消費者方面只注重當前的利益,對于企業供應鏈物流環節是否可持續發展并沒有很大的關注,一定意義上也降低了企業開展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積極性。
供應鏈管理在心得市場環境之下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上,其重要性在全球電子商務環境下也越來越凸顯。可以說,高效便捷的供應鏈管理已經成為電商時代我國企業發展的必要前提。
參考文獻:
[1]孫文紅.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協同影響因素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2.
[2]仝玲玲.我國企業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管理問題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0.
[3]劉欣.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08.
[4]李曠怡.電子商務環境下小家電產品供應鏈渠道研究[D].山西:山西大學,2013.
[5]馮潔.B2B環境下A公司供應鏈管理模式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3.
[6]劉本禹.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戰略的制定[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