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媛
摘 要:民國時期,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學界引起共鳴。民國時期的企業家積極引進西方科學管理制度,但并不是盲目照搬西方理論,而是將其與中國實際有機結合,突破原有管理觀念和方式對科學管理思想傳播與推廣的阻礙。以穆藕初、楊杏佛等人為代表的思想和工作已預示著中國管理科學研究的起步,尤其是對近現代企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關于西學傳播與本土化的關系問題也激起了新的思考熱潮。
關鍵詞:科學管理;傳播;本土化
1911年,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羅出版了《科學管理的原理》一書。這部著作的問世,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隨后在歐美和日本掀起了以泰羅的“科學管理”為代表的管理制度變革浪潮,歷史上稱之為科學管理運動或合理化運動,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期。科學管理是以工商業的生產管理和車間管理為起點,理論、原則和操作性技術方法相結合,兼具思想性和實用性的一整套管理學說。內容涉及到生產管理的技術與方法、管理職能、管理人員、組織原理、管理哲學等五大方面。透過時間研究和動作研究,制定工作標準,簡化及標準化工作流程,并運用成本會計制度、計件工資制度、獎金制度等工具,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強調效率與人性的統一、以科學取代經驗、以合作取代對抗。這一理論適應了資本主義壟斷時期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所以在當時引起了宣傳、實踐其理論的熱潮。
一、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與推廣
在民國時期,科學管理思想也影響到了中國,在中國學界引起共鳴。在西方科學管理思想逐漸引入中國的進程中,民國時期著名企業家穆湘玥(藕初)是先行者。穆藕初自費赴美留學,結識了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人泰羅及其合作者吉爾布雷斯,共同探討有關現代化大生產的科學管理問題。穆藕初學成回國后,一方面為實現“實業救國”理想而積極興辦德大紗廠,另一方面翻譯了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1916年由中華書局以《工廠適用的學理學的管理法》為書名出版,泰羅的名字譯為“戴樂爾”。這是中國近代最早的一部科學管理理論譯著。楊銓(杏佛)在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以后,他與任鴻雋、趙元任、胡明復等發起成立中國科學社,創辦《科學》月刊,于1915年起傳播泰羅的管理思想,向國人推薦科學管理法,宣傳泰羅學派的核心價值觀和方法論, 即“效率主義”。楊杏佛認為, 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恰恰在于“效率思想不發達耳”。楊杏佛進而指出, 中國在人事管理上, 往往“用非其長, 任非所習”。穆藕初和楊杏佛以敏銳的眼光,及時把科學管理思想傳入中國,為中國的企業管理現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民國時期企業家雖然積極引進西方科學管理制度,但并不是盲目照搬西方理論,而是將其與中國實際有機結合。為了突破原有管理觀念和方式對科學管理思想傳播與推廣的阻礙,中國國民政府工商部長孔祥熙和次長穆藕初倡導建立學會,1930年創立了中國工商管理協會,孔祥熙、穆藕初、楊杏佛等人被推舉為理事,開始了連續、持久、負責而且影響較大的一系列活動,為“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的宣傳、普及和實踐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從更高的層次宣傳和推廣“科學管理”思想。編印“科學管理叢刊”,出版了一批有相當影響的科學管理著作,包括王云五的《科學管理法的原則》,曹云祥翻譯的《科學管理的實施》,劉鴻生等人的論文集《工商問題的研究》、《演講錄選編》等。而且創辦《工商管理月刊》旨在把已成為“實業(諸)要素中心”的管理科學推向全社會。開辦了中國工商管理補習學校,進行管理理論的宣傳,培養管理人才。中國工商管理協會的創辦為中國科學管理思想在民國中后期的傳播與推廣起了巨大的作用,使科學管理成了普遍接受的觀念,并且在實業界不斷的得到實踐。這一時期穆藕初、楊杏佛等人的思想和工作已預示著中國管理科學研究的起步。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民族企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傳播與推廣的研究狀況
我國學者對西方管理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及推廣狀況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其中集中研究民國時期的甚少,并且主要是集中于對一批留學歸國學者對于科學管理思想的傳播及推廣的實踐活動情況進行具體的梳理,以及他們對于科學管理思想在理論方面的深入詮釋。總體來說,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對民國時期科學管理思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大量資料收集和歸納總結,缺乏關于中國當時背景下推廣科學管理理論對泰羅制實質可能產生的偏差甚至背離的相關研究,而且也沒有著重研究民國時期科學管理思想傳播對中國近代企業產生的作用,更多的是對與效率有關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就現有掌握的資料顯示,國內學者對于民國時期西方管理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研究以許康較有代表性。許康(1995)在《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發表關于科學管理法傳入中國的源流探索的一系列文章對穆藕初、楊杏佛、楊東莼、張廷金等在我國傳播科學管理思想的先驅的理論與實踐活動進行了整理。許康、勞漢生、李迎春(1999)撰寫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泰羅——曹云祥生平與事業》以直接發掘的第一手材料敘述有關史實,對曹云祥這位在中國宣傳、介紹和推行科學管理的領軍人物以及他理論上的貢獻進行詳細的評述,給予這位國內提倡科學管理的第一人在中國教育史和中國管理思想史上以恰當的地位。許康、姜明(2002)論證了熊希齡早年在湖南省內的教育管理和工商管理方面的言行, 斷定他已經具有初步科學管理原理原則的想法和實踐,甚至可以類比于泰羅等人在第二次技術革命時期的言行。盡管在程度和水平上存在差距,特別是定量和精確化方面,以及理論的形成和系統化方面遠未達到工業國家科學管理的高度,但是若干原理原則已接近20 世紀初國際上的科學管理運動的水平。許康、莫再樹(2005)對科學管理最初引進中國的標志性事件進行梳理,明確闡述了穆藕初對泰羅《科學管理原理》的譯文以及楊杏佛在《科學》月刊上發表的《人事之效率》作為形成近代中國引進這門新科學的前奏曲和明顯的標志。此外,蔣國杰(2007)從留學生的角度出發主要針對留學生對于西方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傳播的影響作了分析,指出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與實踐對于中國近代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邢福承、劉貴平(2008)及徐敦楷(2010)也對民國時期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作了研究,但是基本沒有跳出通過史料記載對相關人物的實踐活動描述的框架。上述成果,對西方管理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做了大量資料整理和匯編工作,有了初步的研究,但在分析和討論上存在明顯的差距,有些論斷有待商榷。
許康、肖小波(2002)根據他們近年發掘的第一手史料,對民國時期推行科學管理過程中關于“工業工程”的研究空白進行了填補,不僅引述了中國教育界和學術界在20世紀20-30年代對“工業工程”概念和學科的介紹,并對其加以解釋和評說,將中國的工業工程思想史推前了40年。
張忠民(2003)對20世紀30年代上海企業的科學管理進行了研究,從中國近代企業內部管理模式出發,研究在西方科學管路理論的推動下,對中國近代企業傳統官僚衙門式、落后的工頭制、包工制式的管理模式的沖擊,探討傳統管理模式在本質上與近代企業發展的矛盾。對于諸如康元制罐廠, 商務印書館等企業率先引進和推行科學管理引發上海企業“科學管理”熱潮的現象進行介紹,表明科學管理對于公司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相當一批公司企業都逐漸建立起一些合理的企業管理制度和管理組織機構,對于近代中國公司制度的演進以及企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上海作為近代中國中西方文化交匯點, 不僅是近代中國企業制度的發源地, 同時也是近代中國企業科學管理的發源地及最積極的推動者,代表了中國民族企業順應世界發展潮流, 積極探索具有中國自身民族特點的企業管理的有益嘗試。林德文(2006)也認為中國近現代企業管理思想、方法的形成,是一個主動探索與對世界先進管理理論的學習、借鑒和吸收相伴隨的過程。他回顧了上世紀前葉中國民族企業界對當時新興科學管理思想的探究和實踐,認為科學管理思想的根本,是把人看成是“經濟人”,是通過人與機器的合理配置和協調動作,以一種最可能快的生產節奏來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的,其實質不過是對人的物化管理,表面上那種人與機器的協調,卻蘊積著勞資矛盾、沖突日益加深的潛在因素。因此,在當時科學管理實踐中十分明顯的負面效應影響下,企業界的一些有識之士重新考慮本國的國情和企業的具體實際,重新審視、探索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問題,這就為科學管理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對接,從而為近代民族企業文化的誕生提供了機遇。就如何結合中國企業的現實環境和實際需要來有效地引進、借鑒發達國家成熟的管理理論、方法和工具提出了新的思考。
世界各國都以不同的方式對泰羅的科學管理原則和方法進行研究。被廣泛應用于企業、軍隊、行政事務等各種領域的管理,還進入高等學府成了大學正式課程。科學管理對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典、荷蘭、前蘇聯和日本等許多國家的管理產生了巨大影響。但關于科學管理在中國如何傳播,國外沒有相關研究,也不可能引起國際學界的關注。同這一課題有關的國外研究,主要是就科學管理思想本身的分析和評價。例如,在科學管理的發祥地美國持續半個多世紀,一直有人在對泰羅及其團隊的理論貢獻、工作效果,乃至科學管理的資料考證進行研究。科學管理在中國的傳播,在西方學者眼里不具有普遍的或者典型的意義。以蘇俄為例,十月革命勝利以后,特別是在1918年春天俄共(布)和蘇維埃政權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管理俄國和發展生產上來以后為恢復經濟加強生產管理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列寧主張借鑒美國的泰羅制,促進企業生產的發展。在這一基礎之上,列寧將蘇俄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途徑定位為國家資本主義。葉爾曼斯基對泰羅制作了全面的研究,在1918年,出版了他的《泰羅制》,1922年寫成了《科學的勞動組織和泰羅制》,這些都充分說明了人們一直都在研究泰羅的科學管理思想。蘇聯在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經濟后,迅速走上了以五年計劃為標志的泰羅式發展道路。但是蘇俄推行泰羅制,不是從微觀層面來改進企業的管理模式,而是直接介入到國家的宏觀層面,通過建立新的國家管理形式來直接實現社會的轉型。但對于這些傳播,國外的研究可以為中國的同類研究提供參照系和方法借鑒。
三、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傳播及推廣的理論影響
1.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推廣及應用中對近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探索
民國時期,中國社會進入轉型階段,民族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社會變化和發展機遇。此時一些思想比較先進的中國民族企業家開始主動接受、傳播和實踐以泰羅制為代表的科學管理思想,將科學管理的理論、原則和方法運用到企業的管理實踐中,對于企業的管理效能和生產效率提高產生了積極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因此,民國時期西方管理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結合了特定的國情和企業的具體實際,有助于在研究科學管理思想在對中國近現代企業的影響狀況中,重新審視、探索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問題。
2.科學管理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的選擇、調整和變異,從中分析“西學東漸”在管理學領域的表現及其學術地位。
民國前期,西方科學管理思想被引入中國以后,在理論傳播與實踐推廣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的選擇性吸收和調整,科學管理在中國的傳播內容與原產地有所不同。穆藕初作為西方科學管理思想的早期傳播者和積極實踐者,在企業推行科學管理過程中非常注重“中國化”、“民族化”的推廣方式。例如他要求各種技術名詞、操作要點要譯成中國工人易懂易記的條文,西方的度量衡也要換成華制,使工人能“直捷痛快,易于取法”。由于科學管理思想不同于其他西學學科的應用性,其在華傳播面臨的問題更加直接,即中國如何接受西學?因此,分析科學管理在華傳播的經驗、教訓以及影響,對于從學術角度加深認識西學東漸的社會效果更有價值,同時也能對管理學如何“西來”、如何“東變”,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3.管理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探討
科學管理在歐美以及日本等地得到推廣后,也引起了中國近代企業中廣泛的重視,在穆藕初、楊杏佛等人的推動下在中國近代企業中得以推廣實施。但是科學管理在中國的實施過程中推廣的范圍究竟有多大?在推廣過程中企業對于科學管理的實施哪些部分選擇對西方的保留,而哪些部分依舊是沿用本土的,或者在推廣科學管理過程中是如何完成改造以適應本土的。厘清科學管理在中國實施的這些方面的內容,可以對探討管理學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關系問題形成較為深刻的認識。
此外,辨析近現代科學管理在中國傳播的當代遺產,有助于了解科學管理傳播的后續影響,弄清當代是否還需要科學管理“補課”以及發展問題。
四、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傳播及推廣的實踐意義
1.對當代的企業管理和企業發展提供參照
民國前期,西方科學管理在中國得到了一定傳播,并且在企業管理中付諸實踐。公司組織的內部管理, 以及現代公司中的會計制度等等已經得到企業界的普遍關注。以最早采用現代科學管理并且取得較為顯著成績的上海康元制罐廠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在國內率先采用近代的“科學管理法”,對原有的管理方式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變革。包括管理體制及機構設置方面,企業內還實行一套成本會計制度,實行崗位勞動定額,制訂產量質量標準,規定了較為合理的工作標準改革行政管理制度, 并建立起了一套有關生產計劃、產品開發、成本核算、設備維修、營銷策略等的合理化管理體系。盡管在推行科學管理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強烈的抵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從科學管理中汲取的很多方法與原則對于近代企業管理效能提高和企業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
2.對當代如何學習和應用西方管理方法與技術提供借鑒
民國時期對西方科學管理的傳播與推廣是較為成功的,在傳播的過程中一批有留學背景的企業家如穆藕初、楊杏佛等人對科學管理相關文獻的翻譯整理,實現最早將科學管理引入中國,并且將相關理念和具體方法、原則付諸實踐。同時在30年代創立的中國工商管理協會為突破原有管理觀念和方式對科學管理思想傳播與推廣的阻礙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的宣傳、普及和實踐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3.對當代如何更好的實現西方管理學的普及和推廣以及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供新思路
民國時期對科學管理的傳播是一個主動探索與尋求世界先進管理理論的過程,呈現出的是管理思想國際化推廣與中國本土化相結合的學習、借鑒和吸收相伴隨的過程。中國近現代企業管理思想、方法的形成過程中如何受到科學管理思想的影響以及如何結合中國企業的現實環境和實際需要來有效地引進、借鑒發達國家成熟的管理理論做出論證,這將對當代如何更好的實現西方管理學的普及和推廣以及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供新思路。關于探討西學傳播與本土化的關系問題,以科學管理思想為例,在民國時期引入國內之后,其理論和實踐發生了怎樣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變化”,這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產生,變化帶來的影響是什么,這是一個中國情境下管理學研究中很值得探索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