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
【摘要】聶樹斌一案引起了社會輿論的注意,更是引發了對司法公正的討論。2014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對聶樹斌案進行復查一舉,開啟了中國刑事申訴異地審查的先河。刑事申訴異地審查制度在2015年1月29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意見中也提到了,要探索建立刑事案件申訴異地審查制度,規范冤假錯案發現受理、審查辦理和監督糾正機制。故刑事申訴異地審查制度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刑事申訴;異地審查;審查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089-02
一、刑事申訴異地審查制度提出的背景
刑事申訴,一般是指申訴權人不服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決、裁定,向具有申訴管轄的司法機關提出申請,要求司法機關對原案重新審查處理的行為。近年來,國家工作人員尤其是領導干部職務犯罪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勢。為了更為有效地打擊職務犯罪,避免不良因素帶來的干擾,保證辦案質量,提高辦案效果,各地司法機關都在積極探索刑事案件異地管轄的偵查和審判方式。盡管職務犯罪異地管轄目前法律沒有特別規定,但實踐中卻具有準法律上的程序效力。尤其是對通常所謂高官腐敗犯罪,司法機關目前基本采取異地管轄的追訴機制,以至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司法反腐的“中國模式”。
中央政法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建立刑事案件申訴異地審查制度,即對一些久拖不決的申訴案件啟動異地審查,以期打破司法過程中的地方保護主義。對于刑事案件申訴的異地審查,此前的司法實踐中幾乎沒有,只有在廣受關注的聶樹斌案中異地復查作為一種臨時性程序被提出。從司法實踐來看,刑訴法對于申訴已有明確的程序規定。出于司法效率的考量,申訴案件應首先鼓勵在本地進行審查,但異地審查可以作為對于現有申訴制度的一個重要或者說不可或缺的補充。一旦本地法院開始復查,但長期不作出答復,這樣的案件在一定條件下就可以納入異地審查的范疇。
異地,確實能有效排除案件查處中的各種干擾和阻力,有利于“去地方化”法目標的實現。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高官腐敗犯罪案件的異地審判,如今我國對于90%以上的高官腐敗案件基本實行了異地審判,這已經成為一種司法慣例。異地審判可以有效突破腐敗高官的“勢力范圍”,防止地方保護和不當干預,有效排除地緣人際關系網的束縛,保障辦案人員的人身職業安全免受打擊報復,為保證獨立審判創造客觀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司法公正。法治建設的問題導向,促使改革頂層設計清晰呈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最高法院設立巡回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劃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這無疑都是對司法“去地方化”的重大改革。最高檢提出建立刑事案件申訴異地審查制度,亦是在這大背景下的有益嘗試,能更好地督促法院對案件進行申訴審查工作。當然,更重要的還應該考慮賦予上級法院更多的制約權,推動本地更有效地進行申訴審查,而不是過多地適用異地審查。畢竟,有效的司法制度應該是能通過自身合理運作便能達至公平公正的制度。
二、刑事申訴管轄的存在問題
(一)易受先入為主思想的影響
辦案人員在復查本院辦理過的案件時,因該案是由本院作出的決定,有的案件的最終處理決定還是經檢察委員會集體討論通過的,因此難以在復查中發現并糾正錯誤。
(二)有人際關系上的羈絆
司法公正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但人際關系的影響在現實中的確客觀存在著。在辦理刑事申訴案件過程中,有的承辦人員會有一種心理負擔,復查時如提出疑點,原案承辦人員很有可能會對其有不理解的看法,認為是對自己辦案水平的否定。這樣,申訴案件的承辦人有時會不自覺地盡可能認同原辦意見,致使申訴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切實有效的維護。
(三)因公信度的降低而形成越級訪和纏訟
一方面,申訴人總認為原辦檢察院復查刑事申訴案件,自我糾正的難度很大,加之提出申訴又不受級別管轄的制約,傾向于到上一級或更高一級的部門去解決問題,形成越級訪。另一方面,上級檢察院通常會把越級的申訴批轉到基層去辦理,使申訴人那個對檢查機關辦理刑事申訴案件的程序和公信度產生懷疑。而且,申訴人不得不從原地起步。一些申訴人經常會往返于上下多個環節,難以徹底息訴。
(四)異地管轄還缺乏嚴格的法律制度
盡管《刑事訴訟法》第26條的規定,可以視為對異地審判管轄問題提供了條文依據,從形式上看,推行異地審判管轄并沒有超出上述法律、司法解釋規定的范圍。但是根據最高法院《解釋》第116條,第117條規定:人民法院對人民檢察院提起的公訴案件,應當在收到起訴書后,由審判員審查以下內容:案件是否屬于本院管轄,對于不屬于本院管轄的,應當決定退回人民檢察院。同時最高法院《解釋》第18條還規定,“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因案件涉及本院院長需要回避等原因,不宜行使管轄權的??梢哉埱笊弦患壢嗣穹ㄔ汗茌牐簧弦患壢嗣穹ㄔ阂部梢灾付ㄅc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同級的其他人民法院管轄”。而在實際操作中,檢察機關從案件角度考慮,到異地法院提起公訴,即使異地法院同意接受管轄,再由受訴法院向上一級人民法院報請指定自己管轄,實為無法可依。更為嚴重的是有的法院將案件受理、換押、送達后才向上一級人民法院報請指定管轄。
(五)法、檢、公之間缺乏協調與配合
我們知道,一個采取異地管轄模式追訴的職務犯罪刑事案件,不單單涉及異地公訴,還涉及異地審判、異地羈押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統籌安排、統一協調,需要公檢法機關之間良好的銜接、配合。目前,對于省部級以上官員職務犯罪案件,因為事關重大,往往由最高司法機關直接出面,親自部署督辦,在異地管轄辦案過程中,一般較少出現問題和摩擦。但那些較低級別職務犯罪案件在異地管轄過程中,則往往“好事多磨”。表現在異地公訴和異地審判的銜接方面,由于缺乏事前溝通協調,有時會使法院在報批管轄、換押、送達上措手不及,時間上出現偏差,造成公、檢、法三機關工作的相互推諉,由于司法程序上的不統一,容易造成超期羈押。
(六)異地管轄有可能帶來執法上的失衡。
貪污、賄賂等職務犯,刑法規定以犯罪數額為主要量刑依據。由于目前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相當不平衡,因而各地對職務犯罪案件量刑上所依據的數額規定也是有差異的,有時差異甚至還比較大。同樣一個犯罪數額,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市也許只算一般情節,但放到經濟發展水平低的省市就有可能被認定為數額較大甚至巨大。這樣無形中就會導致量刑尺度上的差異和失衡。經濟發達地區的犯罪被指定到經濟欠發達地區異地管轄,被告人被判處的刑期可能比在原犯罪地要重,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犯罪被指定到經濟發達的地區管轄,被告人被判處的刑期可能比在原犯罪地要輕。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而造成的對同等案件司法處理上的“不同等”,審判結果就會出現不平衡。
三、刑事申訴異地審查制度的重構
(一)異地審查制度的重構
1.不服人民檢察院訴訟終結的刑事處理決定的申訴,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指定下級人民檢察院將案件移送其它同級人民檢察院辦理,維持的,由異地人民檢察院直接作出決定;需要改變原決定的,報請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最終決定。
2.對不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決、裁定的申訴,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指定下級人民檢察院將案件移送其它同級人民檢察院辦理,不提請抗訴的,由異地人民檢察院直接作出決定;需要提請抗訴的,按照刑事訴訟法律的有關規定辦理。
3.為避免纏訟,相應地對申訴的次數和期限作出明確的規定。
(二)設立指定異地審查制度的依據
1.回避制度更應當融人到訴訟終結后作為救濟手段的刑事申訴這一司法活動中去。
2.在訴訟實務中,依照我國刑事訴訟法和有關的司法解釋,無論是在偵查、審查起訴還是在審判程序中都有上級機關指定下級機關將案件移送其它同級異地管轄的操作,在實踐中也起到了比較積極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宇蓉.建議檢查機關建立刑事申訴指定異地管轄制度[J].檢察實踐,2004(01).
[2]張丁峰.刑事申訴制度的改革與完善[J].法制在線,2015(02).
[3]張艷濱,李瓊璐.當前刑事申訴案件息訴難點分析及對策[J].司法實踐,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