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傳強
【摘要】新《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執行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但對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范圍并未予以明確,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檢察監督權法律保障功能的發揮。因此,有必要針對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劃定明確的范圍。
【關鍵詞】民事執行;監督范圍;劃定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107-01
新《民事訴訟法》明確了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即“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執行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但鑒于規定過于原則,加之隨后實施的《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亦未在監督范圍上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統一規定,這一狀況成為導致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的行使效果打折。
一、統一民事執行檢察監督范圍的必要性
(一)監督范圍不統一,影響監督權威
就監督范圍而言,在最高司法機關未明確的情況下,部分地方檢察機關或以指導意見或以會簽文件的形式規定了各地的監督范圍。如《江蘇省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處關于開展民事執行活動法律監督工作的指導意見》在對執行裁定、決定違法的監督中規定了五種情形;在對執行行為違法的監督中規定了十一種情形;在對怠于履行職責的監督中規定了七種情形,此外還規定了對執行人員瀆職違法行為的監督和暫緩執行、暫緩支付的監督。《天津市人民檢察院關于民事執行監督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對民事執行裁決法律文書的監督規定了十三種情形;對人民法院具體執行行為的監督規定了十四種情形;對人民法院怠于履行執行職責的監督規定了八種情形。與前述兩個意見對監督情形列舉情形多相比,《重慶市榮昌縣人民法院榮昌縣人民檢察院關于開展民事執行活動法律監督的意見(試行)》對執行監督的范圍的規定則相對概括,對執行裁決及具體執行行為的監督僅規定了一條,規定只有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侵害當事人、案外人合法權益時才進行監督;對執行人員履行職務的監督也僅規定了三種情形。從各地規定來看,監督范圍各異必然導致監督尺度的不統一。而監督范圍不統一的情況下形成的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行使的差異,必然導致監督的司法權威性受到損傷。
(二)從法律適用的角度,監督范圍應當予以明確
根據法律適用的基本理論模型,即依據明確的法律(大前提),事實(小前提),裁判者(或司法人員)得出一個確定不移的法律決定(結論或判決),裁判者只能理性地適用法律。在我國現行政治體制下,立法權屬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司法部門或人員只能適用法律,絕對禁止司法(法律適用部門或人員)造法。在該前提下,這一法律適用的基本理論模型便擴展成了我國普遍化的法治和司法理論模型。如果將這一理論運用到檢察機關對法院的監督領域,明確監督范圍既能為檢察監督提供依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檢察監督權的可能濫用或無理擴張,也保障了法官依法獨立行使裁判權而免受不正當的干涉。因此,檢察機關對法院的監督范圍必須在法律層面或至少在司法解釋層面予以明確,為檢察機關有效開展監督提供必要的大前提。具體到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面,檢察機關若想有所作為,首要的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必須明確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范圍。
二、民事執行檢察監督范圍的劃定
基于法院民事執行現狀,各地在探索過程中對監督范圍的劃定,在大范圍的確定上做法基本一致,即主要監督執行裁決、執行實施和執行人員的履職情況三個方面。在具體范圍的劃定上,大部分采取詳細列舉式的規定,且均設置了兜底性條款。此種規定方式相當于認為檢察機關對法院的上述三個方面的違法情形均可以進行監督,這雖然與《民事訴訟法》第235條、《規則》第102條的精神一致,但監督范圍規定的過于寬泛。同時,對所有執行違法行為均進行監督難免陷入監督數量多、質量低、效果差的尷尬境地。因此,在監督范圍的劃定上應作出一定的限制,這一點上重慶市榮昌縣的做法值得借鑒,其在與法院的會簽文件中規定“人民檢察院發現人民法院作出的執行裁定、決定以及具體執行行為等違反法律規定,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或侵害當事人、案外人合法權益的,應當向人民檢察院提出檢察建議。”
在監督范圍的劃定上,筆者認為應該結合案件來源和民行檢察監督的職能綜合進行分析。《規則》第23條規定“民事訴訟監督案件的來源包括:1.當事人向人民檢察院申請監督的;2.當事人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向人民檢察院控告、舉報;3.人民檢察院依職權發現。”從以上三種案件來源看,人民檢察院依職權發現的屬于應當監督的情況;前兩種情況并不必然啟動檢察機關對法院的監督。從司法實際看,當事人或案外人申訴一般是因為其權益受到侵害,而檢察機關在履行監督職能同時還承擔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及息訪息訴職能,因此除依職權監督的情形外,可以考慮以當事人或案外人權益是否受到侵害作為劃定監督范圍的標準。在此,有兩種情形需要注意:其一,當事人或案外人在權益受到侵害時,如果放棄申訴,檢察機關應尊重其自由處分權,不應進行監督;其二,如果當事人或案外人申訴,法院的違法行為如果未侵害其合法權益,也不應進行監督。此外,侵害兩益的案件,不管是否有人申訴,均應納入監督范圍。
三、結論
結合有限監督原則和上述因素,筆者認為民事執行檢察監督范圍可做如下劃定:1.人民法院作出的執行裁定、決定以及具體執行行為等違反法律規定,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的;2.人民法院作出的執行裁定、決定以及具體執行行為等違反法律規定,侵害當事人、案外人合法權益的;3.執行人員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行為的。
參考文獻:
[1]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編.民事行政檢察指導與研究(總第13集)[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4.
[2]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編.民事行政檢察指導與研究(總第12集)[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3.
[3]理查德·波斯納.法官是如何思考[M].蘇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