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韜
摘要:由于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古鎮的歷史原貌保護受到了沖擊,有的古鎮甚至瀕臨消亡。為了古鎮的永續利用和持續發展,如何去保護這些具有傳統文化的小城鎮已成為當今刻不容緩的問題。
通過調查南潯古鎮風貌現狀和風貌保護意向,對南潯古鎮風貌保護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剖析,在分析古鎮風貌特色和空間構成的基礎上,提出古鎮特色保護思路及模式,針對南潯古鎮的風貌特點提出具體的保護對策,探索出協調保護與發展之間矛盾的現實方法和有效途徑,為江南水鄉古鎮風貌保護與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南潯古鎮 風貌 保護
南潯鎮位于中國長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太湖南岸,是浙江省湖州市接軌上海的東大門,是湖州市南潯區委所在地。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南潯古鎮旅游起步較早,早在上世紀末,南潯繼周莊、同里、烏鎮等之后
就開始著手旅游開發,成為第一批進行旅游開發的江南水鄉古鎮。但古鎮由于缺乏品牌形象塑造,知名度低,旅游相對落后。南潯古鎮人流量、旅游收入等都落后于同批古鎮,甚至亦被西塘等后起之秀趕超,“江南第一名鎮”難當其名。
現有旅游項目基本停留在靜態展覽的方式上,小蓮莊、張靜江故居、劉氏悌號等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無一例外僅實現了博物館式靜態成列的旅游方式,除絲業會館被適度改造,并以會所形式開放,“大宅”基本默然佇立。從景區旅游收入構成來看,門票收入占據古鎮旅游總收入的主要比重,“觀光旅游”產品是主導型旅游產品。
古鎮保存完好的歷史要素是悠久歷史的積淀和傳統文化的體現。這些要素在物質空間形態上表現為節點、軸線和區域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的互相聯系,共同構成了南潯古鎮傳統的地方空間格局,其保護從點、線、面三方面進行。
通過河網水系將節點、軸線和區域組織起來,共同反映古鎮的傳統特色,
是掌握古鎮傳統特色的脈絡亦是古鎮保護的關鍵和展示的主題。構筑系統,突出重點,增強整體性,展示古鎮歷史文化積淀,反映古鎮特色。
將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要素通過點、線、面的結構組織起來,采取構筑系統的方法,以增強其整體性,建立古鎮風貌認知體系,使古鎮區整體風貌特色得到具體體現,達到傳承歷史文化、展示古鎮歷史文化沉淀,反映古鎮特色的綜合形象,以增強其整體性,在城市現代化發展中突出古鎮歷史文化特色的保護目標。保護東市河、西市河、南市河、百間樓港等古鎮區水系和“一河一路”、“一河兩路”、“有河無路”的沿岸水鄉風貌帶,把古鎮內的文保單位和古鎮區歷史地段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能夠反映、代表南潯古鎮歷史文化特色的總體形象。
江南水鄉民居:主要集中于古鎮區北部,沿古運河、百間樓河、寶善河進行組織,將通津橋、劉氏舊宅、金氏舊宅、吳氏舊宅、龐氏舊宅、董氏祠堂、洪濟橋、新民橋、張氏祠堂、李氏舊居、溫宅、張靜江舊宅、長發橋、百間樓、徐眉泉宅、莊氏舊宅、張豐泰號、鳳寶銀號、邱氏玉淵堂、蔣氏舊宅以及成片的江南傳統民居串聯,構成線路,體現南潯傳統水鄉民居的特色。
傳統街市風情:主要沿寶善街、南東街、南西街,將張豐泰號、鳳寶銀號、耶酥堂、絲業會館、廣惠橋、南潯商會、劉氏悌號、興福橋、求恕里、張氏舊宅建筑群、通濟橋、桂宅、劉氏景德堂、南安橋、周申泰號、李篤成舊宅等串聯起來,反映南潯作為近代江浙商賈輻輳巨鎮和近代絲業發展的歷史遺存。
深宅名園:自文園、藏書樓、小蓮莊沿鷓鴣溪至張氏舊宅建筑群沿南市河北上至求恕里、劉氏悌號、沿沿皇御河至述園快閣、穎園、邱氏舊宅、吳氏舊居、沿西市河至董氏祠堂、龐氏舊宅、張靜江舊宅、石鋪里民居、龐氏祠堂,上岸至宜園舊址。該條線將南潯歷史上巨富人家的宅院和南潯作為園林巨構之鎮的古典園林以及近代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中西合璧建筑串聯起來,重點突出南潯古鎮的文脈肌理。
古鎮的民風習俗應多加保留,或賦以新意而應用發展,以延續歷史文化傳統,豐富人民生活和旅游內容。積極發掘、整合歷史文化資源,以點帶片,構筑大景區,開辟古鎮特色旅游。古鎮的旅游開發要以古鎮完整、有效保護為基礎,保護是前提,旅游開發是保護古鎮的同時使居民與政府、投資方獲得應有經濟收益的一種手段,并非保護的目的。
陸上主要路線:結合古鎮“8”字型步行系統,串聯古鎮眾多園林建筑和人文景觀,包括嘉業堂藏書樓、小蓮莊、百間樓、洪濟橋、通津橋、廣惠橋、潁園、絲業會館、名人故居(張石銘舊宅等)等,合理組織游覽路線,展示古鎮特色。
水上巴士路線:以水路形式,通過古運河頔塘——馬家港河——市河,展示古鎮的江南水鄉風貌特色,體現古老江南水鄉風情。
小游船路線:延伸古鎮水上游線,通過西木巷河——百間樓河——頔塘——甲午塘——陽安塘,體驗古鎮內景觀及水系整體風貌,可增強游客對古鎮的深入了解。
對古鎮保護的一些建議
(1)開發新區,保護古鎮對于江南水鄉古鎮的保護,只有開發新區才能保護住傳統的古鎮,照樣地繼續在古鎮發展、改造,只會使古鎮不堪負擔而改變面貌
。南潯城區建設用地已從現狀 9 平方公里拓展到遠期的 31 平方公里,具有充分的用地拓展空間,城市的各項建設已有條件在規劃確定的更大范圍內選址定點。不利于古鎮保護的建設項目應安排在古鎮外,對古鎮環境有影響的企業單位應逐步予以整治和搬遷,以緩解古鎮的用地壓力,改善和提高古鎮的環境質量。古鎮主要起居住、商業和旅游的功能,保持古樸典雅的風貌;新區則
可接通道路、修筑大橋,建設公共設施,并積極鼓勵鄉鎮企業的發展。
(2)劃定保護分區,分級保護
根據南潯古鎮的實際情況,將古鎮劃分為古鎮重點保護區和古鎮傳統風貌協調區,按照不同的保護層次實施不同的保護要求。
① 古鎮重點保護區該范圍內,各種建設性活動在申請批準之前,需要得到南潯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先行批準,建設活動應以整理、維修、修復以及內部改造為主。在具體建設時,應當從建筑體量、高度、色彩、形式等五方面加以控制。建筑功能以居住為主;建筑體量宜小;建筑高度不超過七米;建筑形式應符合當地風貌特色;以為黑、白、灰及紅褐色、原木色為建筑主色調;路面應保持、恢復石板鋪砌;古鎮內原有的有礙觀瞻之物應取消,街道小品應具有南潯地方特色。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筑群和文物保護單位要保持原有的建筑風格及空間形態,對已破壞損毀的要進行搶救性保護。區內古樹、古井及園林、特色空間節點(水兜、水埠、橋、街巷、廣場等)應予以保留,改造或整飭與區內風貌有沖突的建筑;拆除重點保護區內搭建的建筑。
② 古鎮風貌協調區
該范圍內,各種建設性活動在申請批準之前,需要得到文物部門的先行批準,尤其是在文保范圍內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在具體建設時,應當從建筑功能、體量、高度、色彩、形式等五方面加以控制。
建筑功能以居住和公共建筑為主,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建筑體量不宜過大;建筑高度不超過十米;以黑、白、灰為建筑主色調;建筑形式采取坡屋頂,使得和保護對象達到和諧統一的空間景觀效果。對不符合標準的建筑,可以采取拆遷或外立面改造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南潯古鎮濱水建筑外部空間研究》金軼; 張健 華中建筑 2008-06-25 期刊
[2]《試論發揮古鎮品牌優勢對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以江南水鄉古鎮南潯鎮為例》金軼; 張健 華中建筑 2008-06-25 期刊
[3]《論南潯在江南水鄉六大古鎮中的地位及旅游資源開發》 張環宙 浙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4-02-28 期刊
[4]《南潯古鎮:碧波搖影中的繁華舊夢》胡旅新農村 2012-10-10 期刊
[5] 江浙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模式比較 卞顯紅 城市問題 2010-12-2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