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開蘭 賈鳳平 申開梅 侯中根
傳染性胃腸炎(porcine transmissihle gastroen-teritis,TGE)是由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的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豬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以嘔吐、腹瀉、脫水為特征。近年來,該病在我縣區廣泛流行,造成仔豬大批死亡,嚴重影響我縣生豬產業發展。現將我多年防治TGE的措施與大家分享。
1 流行特點
各種年齡豬均可發病,10日齡內仔豬發病死亡率高,大豬很少死亡,本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常見于寒冷潮濕的冬春季節。發病急、傳播快、病程短、病勢和死亡率與豬齡呈負相關。
2 發病癥狀
2.1 哺乳仔豬
突然發病,潛伏期短,一般0.5~1d,半數豬有短暫的體溫升高(40~40.5℃),多見吃奶后嘔吐,后頻繁水瀉呈噴射狀,后軀污染嚴重,糞便顏色黃、白、或綠色,氣味惡臭,其中混有未消化的腐臭凝乳塊和氣泡,病豬重度口渴,常爬到母豬食槽急切飲水,隨著病情進展,毛色焦黃,消瘦無神,肌肉震顫,步態不穩,脫水而死。
2.2 保育仔豬
潛伏期2~4d,體溫一般不高,食欲不振或廢絕,個別豬先嘔吐,突然發生水樣噴射,糞便灰色或褐色,混有泡沫狀黏液和消化不全食糜,飲欲增加,體重下降。發病率高,病死率低,但時常與大腸桿菌、輪狀病毒混感,導致斷奶仔豬病死率升高,幸存者生長發育不良,成為僵豬。
2.3 哺乳母豬
母豬和仔豬同時發病,尤其是初產母豬,溫度升高39~40℃,癥狀嚴重,上吐下瀉,泌乳量減少或者停止,持續3~4d,極少死亡,這是造成仔豬高死亡率的另一因素。
育肥豬和成年豬多不發病,即使發病也癥狀輕微,常見精神尚好,邊吃邊拉,不治而愈。
3 病變
尸體消瘦,脫水嚴重。從胃到直腸可見程度不同的卡他性炎癥,但病變重要部位在胃和小腸。胃內容物鮮黃色,充滿凝乳塊或食糜,胃底黏膜輕度充血、出血;小腸擴張壁菲薄呈半透明狀,缺乏彈性,腸內充滿氣體,內容物白色、黃色或黃綠色泡沫狀液體;腸系膜充血,淋巴結腫脹,淋巴管無乳糜,心、肺等實質臟器未見肉眼病變。
4 治療方法
TGE目前兀特效藥物,采用綜合防治,合理用藥,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4.1 抗病毒療法
在疾病初期用大劑量高免血清和痊愈血液,可起到一定預防治療作用;豬用干擾素可以降低體重損失與單抗配合使用可以保護仔豬;黃芪多糖或雞新城疫I系苗能誘導機體產生非特異性干擾素,破壞病毒在機體內繁殖控制感染;配合用板藍根、大青葉、紫花地丁、木樨草等復方抗病毒的中草藥效果顯著。
4.2 抗生素療法
目前,獸醫臨床用于控制消化道繼發感染的抗生素大概有β-內酰胺類、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氯霉素類還有化學合成抗菌藥喹諾酮類等。依據豬的年齡、體重、藥物適應癥、不良反應以及護肝保腎原則等,酌情選用下列藥物:阿莫西林、氨芐西林、第3代頭孢噻呋鈉、安普霉素(主要用于幼齡畜禽)等,或用黃連素、穿心蓮、白頭翁等中藥來控制腸道感染。
4.3 對癥療法
本病的主癥是上吐下瀉,做好強心補液防脫水是關鍵措施,調節酸堿平衡是必要措施。所以要盡早對病豬實施開放飲水,添加補液鹽、電解多維、氨基酸等營養液,無飲欲者可進行灌服或腹腔補液。嘔吐腹瀉不止者,后海穴注射阿托品2~4mg/(kg·bw),1次/d,同時口服蒙脫石粉,乳豬0.3g/次,2次/d。3~5d一療程,斷奶豬酌情加大劑量,或用收斂止瀉、益氣滋陰、保護腸黏膜的中草藥方劑。選用多酶微生態制劑,消食健胃調節腸道菌群平衡。
5 預防措施
5.1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措施
1)堅持自繁自養,實行全進全出,“空欄消毒,間隔一周”制度;加強飼養管理,定期消毒,搞好圈舍衛生,避免應激因素;強化仔豬舍和保育舍的防寒保暖設施;做好母仔雙方預防保健工作,重防母,早防仔,母豬體質很大程度會影響仔豬,新生仔豬初乳關是防止本病發生的重中之重。
2)禁止從疫區或病豬場引種,對新引進的種豬必須嚴格檢疫,觀察一個月以上,確認無病方可與本場母豬配種或混養。
3)-旦發生疫情,首先確認發病群,嚴格隔離管理,強化環境衛生消毒工作,加強產仔舍和母豬舍管理,嚴禁疫情進入產房,對豬舍場地、用具、通道等徹底消毒,限制外來人員、車輛、寵物貓、狗等出人。
4)隔離舍設專人監管,加強護理,護理是治療工作的基礎,直接關系到病豬康復。給病畜創造適宜環境,提供充足飲水和營養液(酸奶、熱米湯、小米粥等),少喂勤添,必要時灌服,勤消毒,嚴禁閑人出人,垃圾、糞便、病死豬尸體及時運出無害化處理。
5.2 做好免疫接種工作
免疫接種是目前預防和控制病毒性腹瀉的重要手段。該病發病日齡小、發病急、病死率高,依靠主動免疫是來不及的,現行病毒性腹瀉疫苗大多是通過給母豬接種,依靠初乳中的特異性抗體來保護仔豬。
綜上所述,傳染性胃腸炎發病急、傳播快、病死率高,又無特效藥物治療,加強飼養管理,做好疫苗接種工作是解決該病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