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芳+徐玉林
摘 要:當今社會大學生和社會公民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就是社會責任感。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不僅關系個體的健康發展,還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將來。當代青年大學生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思想武器,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思想理論教育、榜樣引領和學習、生活、學術科技、社會等實踐活動等多種途徑培養社會責任感,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信念、有責任擔當、有創新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機制
高校團學工作是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引領陣地,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有力助手。現階段團學工作在文化藝術、學術科技和社會實踐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高校各院系結合專業特色孕育出一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深入分析取得這些成績背后的原因,從外部因素來說,主要是院系領導的高度重視與支持、團學組織的廣泛宣傳發動和學生骨干的帶頭引領等;從內部因素來說,主要是大學生參與者有積極的人生追求、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實踐能力等。熱衷于豐富多彩的團學活動,是當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責任擔當的體現。
一、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概念及范疇
社會責任感涵蓋兩方面的內容,即自我責任感和對他人、社會、國家的責任感[1]。基于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一個人如果自身基本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都滿足不了,那么為他人、社會和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做貢獻,承擔相應責任的意愿也就無力實現了。所以,自我責任感是社會責任感的基礎和保障。
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相對來說比較高,當然其社會責任感的內容相比會有著更高的要求和更豐富的內容。大學生的自我責任感包括對自我生存和發展的高度責任感,確立明確的奮斗目標和人生追求;通過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發展身心健康;完善人格修養,提高道德情操。對他人、社會的責任感主要包括尊長愛幼、誠實守信、樂于奉獻、見義勇為、敢于爭先、服務社會等。對國家和民族責任感方面主要包括心系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堅決擁護和執行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當國家民族遇到危難時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等等[2]。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密切聯系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受一定的價值觀支配的,價值觀成就社會責任感。在當代中國,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應該堅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就是黨中央大力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基本責任要求。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思想指南和理論源泉,它貫穿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方方面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要把全社會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相適應并能形成廣泛社會共識的核心價值觀,那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在多元化背景條件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當代大學生應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自己擔負的時代使命,努力增強服務國家、社會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我們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行為實踐、制度保障等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構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機制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理論指導,做到理論上的自覺
媒體和社會曾一度感嘆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從我們親身的實踐感知,這或許是以偏概全。其實我們每個青年學生作為獨特的個體,都存在其不一樣的閃光點,他們無論是眾人眼中所謂的“佼佼者”還是“不上進分子”,都有著自己的夢想和規劃,只不過因為家庭背景、社會環境、個人特征和興趣愛好等的不同,導致思想結構的層次性、思想變化的階段性不同,關鍵是我們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挖掘,如何讓其認識到社會責任感對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民族振興的重要性、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之一,倡導個人在保證自身充分發展的同時盡最大努力為社會進步做貢獻,為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自身、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上提供了理論指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的“三個層面”的價值追求契合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特征,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導航儀”。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根本在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自覺。高校要充分發揮“兩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強對大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改革創新教育、法制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范言行,強化自身和社會責任意識,把社會需要、時代需求內化為個人成才的目標,逐步樹立社會責任感。
2.加強社會實踐,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和投身社會的橋梁。高校團學組織一直以來開展的“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寒假社會實踐、社會公益活動、志愿活動等就是良好的實踐平臺。每年都會涌現一批優秀的團隊和先進個人,優秀實踐成果也數不勝數,每年都有很多感人故事發生。社會實踐既喚醒激發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又進一步強化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會實踐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關鍵環節。endprint
3.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形成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強大正能量
高校團學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團學骨干力量的發揮。團學骨干對學生工作的滿腔熱情、強烈的進取精神和集體責任感,以及他們頑強拼搏的行動感染著身邊的同學,他們是大學生身邊的榜樣。這些榜樣當然還包括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以及學生社團成員、在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文化藝術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優秀學生等。許多學生榜樣堅定不移地將個人成長成才與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自覺地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自己的成長成才夢聯系起來,心中有理想,腳下有行動,他們是有形的正能量,他們可親、可敬、可學。我們要注重發現、培養、樹立學生身邊的榜樣,要加強輿論宣傳,提高榜樣的影響力,充分發揮學生榜樣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4.優化網絡環境,強化網絡育人功能
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網絡新媒體為高校思政教育開辟了新的路徑和契機。網絡有利于開闊大學生們的視野,接受更新更豐富的資源,也為思想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現代化的手段。但網絡新媒體它又是一把雙刃劍,對自我意識差、自控能力相對薄弱的大學生也容易形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優化網絡環境、加強網絡輿情監督引導成為我們的重要責任。2016年5月14~15日,筆者有幸參加在鄭州大學召開的全國高校學生網絡文明促進會聯盟年會,88所聯盟成員高校共同發出了《清朗網絡青年擔當》倡議,號召廣大青年學生胸懷理想、錘煉品格,腳踏實地、艱苦奮斗,做有理想、有追求的用網青年,做有擔當、有作為的護網青年,做有品質、有修養的凈網青年。聯盟年會以“傳播網絡文明、弘揚網絡正氣、培育網絡風尚、清朗網絡空間”為宗旨,是高校網絡宣傳類學生社團組織溝通交流的橋梁和紐帶,緊緊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工作。健康安全文明的網絡環境能夠給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學習的平臺,也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實踐平臺。結合網絡開展道德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日益成為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
5.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合力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利用課堂教學、構建良好的校園環境、發揮教師的言傳身教等育人功能,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一個人接受教育、塑造性格和意志品質的第一場所,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所以,要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家庭的教育不容忽視。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長以身作則,勇于擔當,做孩子的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社會教育伴隨著每個人成長過程的始終,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也是社會乃至每一個公眾的共同責任,所有的社會組織和個人都要從關注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高度,身體力行,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積極引導和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四、結語
社會責任感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活動機制的推進須注重長效機制管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從制度層面著手,積極開發和利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載體和平臺,將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滲透到具體的社會實踐項目中,幫助大學生自覺學習,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不斷強化、內化,才能肩負起未來國家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光榮使命。
參考文獻:
[1]張丹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機制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6(3):59-60.
[2]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3-12-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