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鐵瑩
要把別人的感受考慮得跟自己的感受一樣重要,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鐘誠,一個來自于馬來西亞的帥小伙,現就讀于清華大學歷史系。只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他16歲就來到中國湖南的一個私塾進行系統學習。進入清華大學后,他帶頭創辦了清華大學學生禮射研習會并擔任會長。這可是清華大學少有的以傳統禮儀文化為內容的社團,邀請到了前國家隊教練中國射箭協會傳統弓分會徐開才老師擔任總指導教練。今年年初一經成立,就吸引了317名清華學子的踴躍報名!在9月26日北京國子監舉行的全國禮樂文化論壇上,鐘誠和他的團隊在孔廟大成殿進行周代鄉射禮復原的展演。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讓鐘誠著迷,而他在日常生活中也將禮儀文化融入到待人接物、行為舉止等各個方面?!耙褎e人的感受考慮得跟自己的感受一樣重要”,鐘誠將之作為他為人處世的信條。
《中國青年》:是怎樣的契機讓你選擇來到中國學習傳統文化呢?
鐘誠:我在馬來西亞的時候,就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我向父親提出了來中國系統學習的想法。我的父親非常開明,他當即就同意了我來中國。由于在普通高中會學習很多科目,我認為這樣會影響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專門的學習,所以我最終選擇了湖南的一所私塾。在私塾,所有學生每天都會有三項任務,第一是讀經,就是原文背誦中國歷史上的經典著作;第二是閱讀古文,從《三國演義》《水滸傳》這些半文言小說開始入門,遵循一個由簡入難的過程,最終達到能閱讀《資治通鑒》《古文觀止》等經典著作;第三是每天晚上的小會,大家會將每天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心得在這個小會上進行交流。進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后,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很多東西,能夠有一個更為準確的認知,而不是停留在字面的解讀。從原來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轉變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中國青年》:怎么會想到創辦清華大學禮射研習會?你是如何讓禮儀文化具體落地的?
鐘誠:對于傳統弓產生興趣,剛開始是受到日本弓道文化的影響,當時看到這些表演只是覺得很帥氣。但后來到清華大學歷史系看到中國的傳統弓,我就在想中國傳統弓的文化是怎么樣的?其實你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射箭它是一個動靜結合具有哲理意味的中國傳統禮儀文化項目。它在拉弓的時候需要很靜,但箭一旦放手就會以無比快的速度射出去,所以它簡直代表了兩個極端,而又把兩者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所以當時我就產生了創辦禮射研習會的想法,想要去做深度的挖掘。
現在協會的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射箭訓練、文化研習、器物制作。射箭訓練每周都會進行,老會員會有固定的訓練時間。9月26日在國子監的禮樂文化論壇中我們將進行鄉射禮展演,我們在中國禮學研究中心的指導下,已經對中國傳統射箭禮進行了很好的解讀和復原,現在我們就是要把復原的成果通過協會的同學展示出來,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禮儀之美。文化研習部分,簡單說就是窮盡文獻,這些文獻既包括與射箭有關的文獻,還有一些與射箭無關但能夠培養人的精氣神的文章,比如說《孟子》“養吾浩然之氣”一章。器物制作方面,我們會自己動手制作靶子架和箭囊。我們最近參加了在天水舉辦的國際傳統弓射箭比賽,在高校排名中獲得了很不錯的成績。
《中國青年》:你如何理解禮儀文化?
鐘誠:我認為禮儀要抓住它的核心而不是形式。但如何抓住這個核心呢?還是要重在踐行它的形式。所以說這事實上是一個非常辯證的關系。現在我們中心有一個非常大的項目,就是“儀禮”復原,將中國傳統的很多禮儀進行復原。比如冠禮、男子成年禮、婚禮、鄉里的鄉飲酒禮。我們通過復原,去探討其背后的目的與哲學含義。所以核心與形式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在訓詁學中,禮、理、履這三個字是共通的。“禮者,理也”,“禮者,履也”。所以禮儀,既是道理,也需要踐行,是兩者合一的東西。禮的核心我認為可以說是“毋不敬”,就是對任何事情都不要有懈怠。
在馬來西亞,雖然我們西化的也比較嚴重,傳統禮儀也有流失,但因為中間沒有對禮儀的否定,總體來說還是保持得不錯,很多東西都比較好地傳承了下來。在馬來西亞,如果看到小孩對大人不尊敬,這種行為肯定是不被允許的,大家都覺得做人的道理要從小開始學起。但在中國大家普遍認為,這是小孩的本性,就這樣吧。所以我來到中國后明顯覺得中國社會在禮儀文化的學習方面亟需一些補充,因為我認為禮儀的缺失會造成人們心態的缺失。
《中國青年》: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自己是如何踐行禮儀的呢?
鐘誠:盡量對每個人都非常坦誠的交流,而這種坦誠不是見誰都堆笑臉,不是那種表面的東西?,F在在這個唯理性的社會,很多人覺得感性是多余的東西。但我認為感性不可能被替換掉,我們人是有情感的。如果將感性替換掉,那就是偽理性的。而我認為人情味也不是一味地傾瀉感情,而是具有分寸感。
日常生活的一些細屑禮節其實叫做“儀”?!肚Y》是《禮記》的第一篇,規定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儀。它告訴你什么時候應該做什么事,就是我們說的分寸。比如去別人家做客,主人讓你看的地方你才能看,不能未經主人允許自己跑去。還有比如鄉飲酒禮要求酒爵即便洗過了,還要當著客人的面再洗一遍,這并非多余,而是表達一種尊重之情。平時有朋友來我這里做客,我也會把杯子再洗一遍。還有平時說話的方式、做事的方式,我都會考慮怎么樣讓別人舒服??傊矣X得唯一的原則就是要讓別人覺得舒服,不要給別人帶來麻煩。要將別人的感受考慮得跟自己的感受同樣重要。這也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國青年》:你覺得青年一代在禮儀方面要怎樣踐行呢?
鐘誠:我跟身邊的一些同學接觸,會發現雖然這個人是學霸,但在儀容儀表方面不太注意,事實上儀容儀表的養成會改變一個人整體的氣質。還有一些情況是有時候在公共場合,也比較不會顧忌旁人的感受。我經常會遇到在車上大聲說話、打電話的人。
所以我認為首先要有一個契機讓年輕人去了解禮儀文化,啟發他們思考。比如參加一些禮儀文化活動,如果他們看到那種端莊、肅穆、認真的整體氛圍,就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他會想到原來古人是這樣過生活的,就會心向往之,從而受到啟發。比如我們的鄉射禮展演,沒有事做的參與者就要一直拱手站在那里,將近一個小時。為什么不能偶爾松懈下來?這就如同大家都端著非常沉重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松懈了,這東西就會掉下來;在嚴肅的禮儀場合中如有一個人松懈下來,都會影響整體的表現。其次還要通過一些基本禮儀常識的普及,比如毋不敬,比如心中要處處為別人著想等。這些禮儀常識的普及事實上很重要,它能夠讓人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最后還要身體力行,親自實踐。像我們鄉射禮展演中走路都要求走直線,轉彎都要轉直角。上堂的時候只能走小碎步,下堂的時候才可以走大步。而且在整個過程中精氣神都要提起來。所以我們社團的所有成員都是用學到的禮儀文化去給身邊的人一個示范,雖然看起來可能力量非常渺小,但我始終相信通過傳遞,能夠讓更多的人去熟悉和接納中國禮儀文化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