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超 滕福斌
關鍵詞:名醫經驗;王耀獻;和解聚散方;慢性腎病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9.036
中圖分類號:R27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5)09-0120-02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王耀獻主任醫師長期從事腎臟病中西醫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臨床診療腎臟疾病經驗豐富,提出了以腎絡癥瘕聚散消長為基礎的中醫腎病防衰理論,并創制了和解聚散方。現結合王師治療慢性腎病驗案二則,粗疏整理,介紹如下。
1 和解聚散方
和解聚散方為王師基于慢性腎病多本虛標實、腎絡微型癥瘕聚散等理論而制定的方劑,由黃芪、當歸、海藻、牡蠣、穿山甲珠、熟大黃、熟地黃組成。方以黃芪、當歸為君,以補血活血、補氣扶正;海藻、牡蠣、穿山甲為臣,以化痰軟堅、消癥散結;另取熟大黃、熟地黃為佐,以加強攻補之力。諸藥合用,具攻補兼施、標本兼顧之功。研究顯示,該方具有抗腎纖維化、改善腎功能、延緩終末期腎臟病情進展等功效[1-3]。
2 典型病例
2.1 IgA腎病
案例1:患者,男,55歲,2012年10月25日初診。2009年8月,患者體檢時尿常規示“尿蛋白(PRO)+++,尿隱血(BLD)+++”,就診于某醫院,查24 h尿蛋白定量為4.08 g,血肌酐(SCr)84 μmol/L,白蛋白(ALB) 41.1 g/L。腎活檢示:局灶增生性IgA腎病,診斷為“慢性腎小球腎炎,局灶增生性IgA腎病”,給予對癥治療(具體藥物不詳)。出院后口服百令膠囊。監測尿常規:PRO++~+++,BLD++~+++。生化檢查示SCr和血尿素氮(BUN)處于正常水平。2012年10月23日生化檢查示:SCr 84.97 μmol/L,血糖6.11 mmol/L,ALB 42.8 g/L,三酰甘油(TG)1.22 mmol/L,總膽固醇(TC)3.3 mmol/L。尿常規示:PRO+++,BLD+++,尿膽原++。既往有高血壓病史15年,平素控制在135/85 mm Hg (1 mm Hg=0.133 kPa)左右,否認家族相關疾病史??滔拢悍ασ灼#{可,眠安,便秘20余年,每日一行、質干、呈球狀,小便呈泡沫,每日2000 mL左右,舌黯,苔薄白膩,脈弦細。辨證為氣陰兩虛,濁瘀互阻。治法:補氣養陰、消癥通絡。處方:黃芪30 g,生地黃30 g,三七塊10 g,牡蠣(先煎)30 g,海藻10 g,鱉甲(先煎)10 g,青風藤30 g,絡石藤30 g,杜仲30 g,白花蛇舌草20 g,荷葉10 g,炒山藥30 g。每日1劑,水煎服。
2012年12月13日二診:復查24 h尿蛋白定量0.66 g(1950 mL),舌黯淡,苔薄白膩,脈沉弦。守方加穿山龍30 g、豨薟草30 g、丹參30 g,以增強祛風活血之力。
2013年4月18日尿常規示:PRO+,BLD-。生化示:SCr 81 μmol/L,尿酸(UA)404 μmol/L,血糖6.11 mmol/L, TC 2.99 mmol/L,TG 1.42 mmol/L,舌黯淡,苔根白膩,脈沉弦。守方加減,隨診。
按:本病病本在腎,??缮婕案巍⑵⒌扰K,多由臟腑功能衰退,脾腎虧虛,輸布失職,導致濕濁內停,蘊久成毒,故脾腎正氣不足是IgA腎病發生的主要病因。脾胃虛弱、攝血無權,腎虛不溫脾土,陰虛內熱、熱淫血絡、迫血妄行均可見血尿;脾失統攝,腎失封藏,精微外溢,出現蛋白尿。四診合參,辨為氣陰兩虛、濁瘀互阻證。予和解聚散方攻補兼施,加杜仲、山藥以增補脾腎之功,增三七、鱉甲助活血軟堅之力;再予生地黃益陰,青風藤、絡石藤祛風通絡等增強功效。后隨病情變化予以加減,鞏固療效。
2.2 腎淀粉樣變性病
案例2:患者,男,56歲,2013年9月26日就診。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查PRO++,SCr 200 μmol/L, 在某醫院行腎穿刺示“腎淀粉樣變性”,腹部B超示“雙腎彌漫性病變,雙腎囊腫”。予尿毒清等治療,SCr最高達500 μmol/L,治療1年后SCr降至200 μmol/L,出院后自服α酮酸、金水寶膠囊等,24 h尿蛋白定量由8 g降至0.18 g,SCr 120~200 μmol/L。2013年7月8日,于某院查SCr 194 μmo/L,UA 502 μmol/L,TG 2.1 mmol/L。復查尿常規示:BLD+。既往有高血壓病史4年,平素控制在120/80 mm Hg。7歲時曾患甲型肝炎,17歲時患肺結核,均已治愈。診見:左腿活動時酸痛,腰酸痛,久坐后雙下肢浮腫,怕冷,納眠可,小便正常、夜尿1次,大便每日1~2次、便溏。舌黯紅,苔薄膩,脈沉細。辨證:脾腎虧虛,痰瘀互阻。治法:益氣活血、消癥通絡。處方:黃芪90 g,海藻10 g,牡蠣(先煎)30 g,麩炒薏苡仁30 g,鱉甲(先煎)10 g,三七塊10 g,柴胡10 g,黃芩10 g,絞股藍30 g,莪術10 g,桃仁15 g,地龍30 g,水蛭10 g,清半夏10 g,豨薟草30 g,穿山龍30 g,積雪草20 g,六月雪20 g。每日1劑,水煎服。
2013年10月24日二診:查BUN 12.42 mmol/L,SCr 153 μmol/L,UA 411 μmol/L。右手顫抖(右側肢體帶狀皰疹后遺癥),眠差、時有躁動,大便干,舌黯紅,苔薄白膩,脈沉細。守方加生地黃30 g、白芍30 g、炒酸棗仁50 g,以滋陰養血安神。
2014年1月16日三診:患者噯氣,胃脹,大便已成形,眠差。查:SCr 121 μmol/L,BUN 9.02 mmol/L,UA 584 μmol/L,TG 2.4 mmol/L,尿PRO-。舌黯紅,苔薄,脈沉弦。上方去地龍、水蛭、清半夏,炒酸棗仁改為100 g,加炒萊菔子30 g,以增安神和胃之功。
2014年5月22日復查:SCr 129.8 μmol/L,BUN 10.49 mmol/L,UA 418 μmol/L,TC 5.71 mmol/L,TG 2.47 mmol/L。癥狀改善,舌黯紅,苔薄,脈沉弦。上方炒酸棗仁改為80 g,加知母10 g、麥冬20 g。守方加減鞏固療效。
按:淀粉樣變性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淀粉樣物質沉積于腎臟引起的腎臟病變稱為腎淀粉樣變性病。該病屬中醫“虛勞”“水腫”“積聚”范疇,常因先天稟賦不足、年老體衰、久病體虛等,使脾腎氣虛,水濕運化失司,痰濕漸生;同時,“虛久必瘀”,痰、水、瘀互結,進一步損傷正氣,壅塞三焦,使病情日趨沉重。本病為本虛標實,病機關乎虛、水、痰、瘀。王師提倡辨病、辨證、辨癥結合治療腎臟病,綜合該病的病理特點和本案患者臨床表現,可辨為脾腎虧虛、痰瘀互阻證,予和解聚散方加減以攻補兼施,益氣活血、消癥散結;以大劑活血、破血、軟堅散結藥如鱉甲、三七、莪術、桃仁、地龍、水蛭等增強活血消癥之力;加祛風湯祛風活血;再予黃芩、柴胡清熱疏肝、和解少陽;積雪草、六月雪利濕解毒。全方以瀉實為主,補虛為輔,攻補兼施,最終得獲良效。
參考文獻:
[1] 沈存,王耀獻,孫衛衛,等.和解聚散方對單側輸尿管梗阻腎間質纖維化大鼠細胞外基質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1, 12(11):967-969.
[2] 孫衛衛,王耀獻,劉尚建,等.和解聚散方對單側輸尿管梗阻大鼠腎間質纖維化的防治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2,13(10):861-864.
[3] 劉尚建,孫衛衛,崔謹,等.和解聚散方對UUO模型大鼠腎組織NF-κB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3,14(1):62-63.
(收稿日期:2014-07-08)
(修回日期:2015-05-08;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