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要:目的: 優化護理搶救流程,延長護理廣度。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期間急診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給予不同的護理方式。觀察組重點優化護理搶救流程。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分診時間(1.0±0.3)min,搶救時間(35.1±9.1)min,AMI復發率(5.3%)、PCI發生率(13.1%)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1或P <0.05)。而患者家屬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2=4.52,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經過優化后的護理使搶救過程更加精細化,流程化,科學化,最大限度爭取家屬的配合,提高了搶救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優化;護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臨床上多有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等為主要癥狀,搶救不及時往往危及生命【1】,有較高的發病率和致死率【2-3】。因此搶救過程務必爭分奪秒,贏得寶貴的時間就是贏得生命。鑒于此病發病急,病情危重,若患者家屬驚慌失措,處置不當,還會貽誤病情。本研究重點在于優化護理搶救流程,延長護理廣度,爭取家屬的配合,從而提高搶救護理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期間急診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病例符合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WHO診斷標準。排除有認知功能障礙、甲狀腺、免疫性疾病、肝腎功能異常或嚴重感染的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8例。觀察組年齡(32-81)歲,平均(47.6±8.2)歲,男性22例,女性16例。對照組年齡(35-79)歲,平均(46.9±9.5)歲,男性25例,女性13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護理
采用常規的護理和搶救流程:患者胸痛拔打120,醫護常規出診,根據病情進行吸氧、輸液,轉運進入搶救室后,接診護士安排床位囑患者臥床休息、吸氧、血液檢查、建立靜脈通道等,明確診斷后做術前準備。
1.2.2 觀察組護理
建立優化護理小組,遴選優秀護理和急救人員,優化過程如下。院前優化:接到急救電話后3min內務必出診。急救醫生及時與患者家屬電話聯系,初步了解病情,指導進行初步應急措施。包括平放患者,不隨意搬動,頭偏向一側。鼓勵患者,平穩其情緒、有條件的進行吸氧等。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盡快為患者吸氧,建立輸液通道。在搬運過程動作平穩,迅速,保持患者仰臥位,頭部偏向一側。安慰患者及家屬的情緒,監測生命體征,心電圖檢查(如有必要予18導心電圖)。運往醫院途中,急診醫生與接診護士聯系,囑做好相應搶救準備。包括床位、氧氣、心電監護儀、微量泵、搶救車等。如患者疼痛感特別強烈,且心電圖有明顯心肌硬死特征的血壓正常者可酌情考慮肌注嗎啡。醫院建立“綠色通道”,采取先救治后掛號,贏得搶救時間。接診護士首診負責制,接診后若懷疑為急性心肌梗死,要求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查血常規、心肌標志物、心肌酶檢查以及吸氧保暖、心理疏導等護理,結合患者的病史與檢查結果確診是否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做好介入手術準備。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分診時間、搶救時間、AMI復發率、再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以及患者家屬滿意度等。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的描述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發生率、構成比等描述,統計推斷采用2檢驗,兩組正態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具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經比較發現,觀察組患者的分診時間(1.0±0.3)min,搶救時間(35.1±9.1)min,AMI復發率(5.3%)、PCI發生率(13.1%)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1或P <0.05)。而患者家屬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2=4.52,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AMI)明顯的癥狀為突然發作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區壓榨性疼痛,但也有少數患者無疼痛或者部分患者表現為上腹部疼痛【4-5】,且發病較急。若患者突然發病,家屬或同伴沒有搶救常識,還會使病情惡化。因此本護理流程特別優化了搶救前的電話指導搶救,包括把患者平放地上或床上,頭偏向一側,保持氣道通暢。急救過程中,急救醫生安慰患者及家屬的情緒,同時施以快速專業的處置緩解患者病痛。到達醫院前,急救護士及時與接診護士交代病情,建立搶救綠色通道【6-7】,可以為分診、確診、搶救以及手術贏得寶貴時間。急性心肌梗死的確診需要多項檢查綜合判斷,接診護士首診責任制可以提高護士的責任心和主動性,可以激發護士主動的、積極的優化操作流程,可以進一步節約確診時間。
從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的分診時間(1.0±0.3)min,搶救時間(35.1±9.1)min均明顯少于對照組(t=13.784,9.539,P <0.01)。優于觀察組在搶救前以及搶救過程中均進行了適當的處置,所有AMI復發率以及PCI發生率也顯著優于對照組。另外在護理過程中,最大限度的爭取了患者及家屬的配合,及時安撫情緒,加之較好的搶救效果,家屬的滿意度為100%,可見優化后的搶救流程對于改善醫患關系也是大有裨益的。
綜上所述,經過優化后的護理使搶救過程更加精細化,流程化,科學化,最大限度爭取家屬的配合,提高了搶救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KsvuEVlXIp_Lq7tY-GmmBSqdUh3N2z4cjSIo3lOurlgLhJ8HGHi9NIhzf2g-Boa
[2] 吳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與心理護理.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4(31): 297.
[3] 范錦娣.急救護理路徑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4):16-17.
[4] 舒永平;急救護理路徑在搶救心肌梗死中的運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0):2269-2270.
[5] 朱秀芬.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J]. 現代臨床護理,2010,9(6): 13-15.
[6] 梁健球,熊華峰,徐寧,等.基層醫院開展急性心肌梗死綠色通道的研究[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07,13(:8)242.
[7] 張繼紅,朱愛紅.綠色通道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急診冠脈介入治療中的作用及護理[J].河北醫藥,2013,35(5): 792-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