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宗惠
摘要:大量的農村人口變為城鎮居民和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們目前已經進入到老齡化社會。老人進入到55歲以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環境、作息時間及社會地位等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寂寞和凄涼感日趨嚴重,思維行動緩慢,情緒低落,都長時間地困擾著他們。尤其是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衛生問題,對于老年人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筆者將努力探討對社區老年人心理需求及心理護理的一些方法、措施。
關鍵詞:社區老人;心理需求;心理護理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大量的農村人口變為城鎮居民,同時隨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們目前已經進入到老齡化社會。如何提高現階段社區的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群體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高血壓、糖尿病等患病率在老年人群中呈明顯上升趨勢,并且城市高于農村。為什么老年人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呢?在社區衛生的工作中發現,這跟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環境變化有著很大的關系。
老人進入到55歲以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環境,作息時間及社會地位等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生理上軀體機能嚴重下降,心理上沒有安全感也沒有自信心;勞動量的減少,寂寞和凄涼感日趨嚴重;思維行動緩慢,情緒低落,都長時間地困擾著他們。尤其是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衛生問題,對于老年人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老年人心理需求內容分析
1. 健康和依存需求。身體機能下降,行動遲緩,記憶力減退,容易產生畏懼心理;害怕變老,擔心生病、死亡,渴望有人能夠關心和照顧自己,老有所依。
2.工作的需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剛剛離開工作崗位,失去工作,社會交往減少,容易產生孤獨和失落感,他們希望能有事可做,希望能有人與他們交往,以此體現自我價值,獲得內心充實。
3.安靜的需求。老年人怕吵鬧,喜歡安靜環境,此時傾向回憶往事,曾經幸福的老年人情緒方面多數較平穩,曾經生活坎坷的老人,常感到郁悶,惆悵,被追悔和嘆息所困擾。
4.尊敬的需要。離開了工作崗位,身體,心理狀況逐漸減弱,老人特別需要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若不然很容易造成抑郁,意志消沉等不良情緒,甚至造成心理障礙。
二、社會和社區為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護理的工作內容
我們的社會和社區應該為老年人做些什么呢?
1.讓老人老有所養。缺乏獨立經濟來源或可靠經濟保障是老年人心里困擾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生活環境的改變,缺乏獨立經濟收入和失去社會地位,常使老年人產生自卑和抑郁情緒。老有所養與經濟保障不充分的矛盾,既是社會矛盾,也是社會心理矛盾。
2.讓老人老有所依。家庭是老人依靠的主要場所,因此提供和睦的家庭氛圍、良好的家庭人際關系,是老年人擁有良好情緒的保證,所以要做好滿足老年人精神上的需要。
3.讓老人自得其樂。老年人要盡量使自己保持開朗樂觀情緒,學會釋放不良情緒,解除壓抑,減輕痛苦,走出家門,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學習和運動,在社區組織一些有利于身體健康的活動。
4.讓老人要有所愛。美滿婚姻幸福家庭有利于老年人維持規律的生活,保持愉悅心境。老年夫妻之間要多理解,照顧,關心和尊重。獨居老人應學會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讓社工定時上門服務,讓老人盡情享受生活。
三、社區衛生工作者為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護理的工作內容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許多因素所決定的。大致說來有四個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腦和其它生理機能開始退化。如果此時能有效延緩大腦衰老,這對于人的心理健康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基礎。如果大腦衰老過快或者個人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有可能導致心理上失常。二是環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如果生活在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個外部的良好環境。如果生活在一個經常受到惡性刺激的環境里,有可能產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變態。三是生活因素。有意義的活動,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參與一些不良活動,如賭博、酗酒等就會損害人的心理健康。四是文化因素。一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會對人生有一個正確態度,能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產生而導致心理失常?;谝陨险J識,我們廣大社區衛生工作者應該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定期上門為他們服務,有效地傾聽是建立社區老年居民之間良好關系的重要技巧之一。
2.傾聽交談中,態度誠懇,保持中性,避免使用指責、批判性等語言。
3.合理的自我定位做到認同,積極的溝通,并給與尊重、寬容和接納。
4.共同探討人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人、什么事最重要。
5.正確看待社區老人之間的差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尊重每一個人。
6.教會社區老人,如何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7.建立和諧的家庭人際關系,構建完善的情感支持系統,提高生活和生命質量。
8.教會社區老人不過分追求完美,不輕易責怪別人,學會寬容和接納別人,不“較真”。
9學會用恰當的方式進行情緒發泄,傾訴是最常用,最簡單的宣泄方法。
10.調整和改善與家人的人際關系,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懂得用恰當方式放松自己。
四,結語
相信只要我們的社會和家庭,都能共同認識到和關注老年人的心里需求和心理護理,共同探討,相互交流和溝通,彼此啟發,互相支持和鼓勵,從而改善社區老人各方面的適應能力,創造一種信任,溫暖,支持的氛圍,有助于老人增強自信心,加深自我了解,體驗親密感受,找到被需要感和歸屬感,這對于社區老年人群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的疾病發病率將有明顯下降和改善。根據科學的推測,人類自然壽命應比現在實際的壽命更長。但由于疾病、創傷或心理、社會等不良影響,使人們未能達到預期壽命而過早死亡。危害老年人常見的病為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癌癥。而這些疾病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均屬“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包括不良情緒、吸煙、酗酒、飲食過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引起的。可見,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此類疾病即可大大減少。因此,社會應該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及時給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指導他們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和自我保健,以達到不斷提高廣大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群體水平。隨著我國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體壽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億萬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狀況下安度晚年,已成為我們老年學研究領域研討的重要課題之一。
參考文獻:
[1]郭念峰.老年人心理問題不容忽視[J].當代健康報,2013,(08):03-04.
[2] 陳誼,趙春青.實現健康老齡化[J].健康,2014,(12):25-26.
[3] 印石.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途徑[J].醫學與社會,2001,14( 0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