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茜

摘 要:目的:探討循證護理應用于早期先兆流產患者的效果觀察。方法:收集2013年7月- 2014年11月在本院就診的80例早期先兆流產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運用循證護理方法制定護理計劃,觀察記錄兩組患者不適癥狀和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以及患者手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臨床分析比較。結果:試驗組患者的不適癥狀及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手術后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其中兩組中度疼痛及以上程度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早期先兆流產患者采取循證護理可有效減輕臨床不適癥,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減少術后機體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生命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循證護理 先兆流產 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patients with early threatened abortion.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80 female patients with early threatened abor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3 to Nov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care method,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an observation was made and analyzed on the uncomfortable symptoms and related complications and the degree of pain after the operation on the patients. Results:The incidences of adverse symptoms and body pain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egree of pain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of the moderate degree of pai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Evidence-based nursing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early threatened abortion, is beneficial to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postoperative body pain, and is worth promoting to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words:Evidence-based nursing; Early threatened abortion; Effect
先兆流產是妊娠期常見疾病,表現為妊娠28周前陰道少量出血,伴陣發性輕微下腹痛和(或)腰背酸痛。發生于妊娠3個月前的先兆流產稱為早期先兆流產,占先兆流產的80%以上[1]。早期先兆流產若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大多數患者可繼續妊娠,否則將可能發展為難免流產或稽留流產,對孕婦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的傷害[2]。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又稱為實證護理或求證護理,是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護理過程結合科研結論、臨床經驗和患者愿望做出合理的的臨床護理決策并實施的過程[3]。為探討循證護理對早期先兆流產患者的效果,我院將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期間入院治療的80例早期先兆流產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給予循證護理和常規護理,對兩組患者的不適癥狀及并發癥的發生和改善情況、手術后疼痛程度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3年7月- 2014年1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80例早期先兆流產患者的臨床資料,年齡在23~34歲之間,平均年齡(27.3±2.8)歲。所有患者均為自然妊娠,第一次妊娠者為50例,第二次以上妊娠的3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身高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 (P>0.05),具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將80例早期先兆流產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法,而試驗組則在常規護理方法的基礎上實施循證護理措施。循證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 收集和評估患者的臨床資料,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就診時間、實際病情,以及患者及家屬的需求,結合醫生的診療計劃和臨床護理工作表,提出循證問題,有針對性地制作合理的護理方案。(2) 可控因素分析:針對性地分析孕婦妊娠期間的可控性因素,其中包括勞累和外傷等。保證患者勞逸結合、避免外傷和飲食均衡等。(3) 生理護理措施:早期先兆流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陰道流血,根據出血量的多少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持續下腹痛及腰背痛的患者密切觀察疼痛性質及疼痛變化情況,盡量避免治療期間使用止痛藥,以免掩蓋病情;術后患者給予抗生素和止血治療。 (4) 心理干預措施:大部分流產患者不了解此類疾病的臨床特點,往往會產生一定的錯誤理解,夸大了疾病的嚴重性,會產生緊張、悲觀等負面情緒。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首先應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了解孕婦的心理狀況,給予精神支持和安慰,增加患者治療的信心和主動性。(5) 健康宣教:護理人員通過口頭宣教及發放手冊等形式,加強孕婦對疾病的認知,使其減輕焦慮、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實行綜合護理措施。(6) 長期臥床患者易出現便秘、下肢靜脈血栓及失眠等問題,針對這些情況應從常見原因入手,在臨床知識的指導下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
對兩組患者分別給予干預措施后觀察記錄手術后所有不適癥狀和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及改善情況,以及患者的疼痛程度。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不適癥狀發生率
經分析比較,試驗組的不適癥狀總發生率為32.50%,對照組的總發生率為57.5%,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如表1所示。
表 1 兩組患者不良癥狀發生率(%)
2.2 兩組患者手術后疼痛程度的比較
手術后,試驗組的輕度疼痛率及中度以上疼痛率分別為12.5%、7.5%;對照組輕度疼痛率及中度以上疼痛率分別為15.0%、27.5%,可見試驗組術后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其中中度疼痛及以上程度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 2 兩組手術后疼痛程度的比較[n(%)]
3 討論
早期先兆流產的發生率相對較高,是一種多因素疾病,有流產史的孕婦多數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因此改善孕婦的心理狀況可促進其身心的恢復和生存質量的提高,有效的臨床護理尤為重要[5]。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對患者的治療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逐漸向綜合治療模式轉變。循證護理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種科學護理模式,其核心是在以往傳統臨床護理的基礎上,以科學為依據加入綜合護理措施,護理人員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臨床護理專業知識,包括護理知識、技能、態度及行為等素質[6],不僅提高了護理實踐的科學性,也對護患關系有顯著的改善作用。本次研究通過對早期先兆流產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干預發現,試驗組的不適癥狀及并發癥的發生率和術后疼痛程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可見循證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早期先兆流產患者的身心狀況,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孫晶. 血清孕酮、β-HCG聯合檢測在早期先兆流產中的診斷價值[J]. 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5,04(35):94-100.
2: 閆春梅,范秀珍.循證護理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護理,2008,7(18):89-92.
3: 章昱,張洪娟,王麗麗. 循證護理措施對流產患者的應用效果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4,11(6):82-83.
4:姬文莉.早期先兆流產患者心理狀況分析及護理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2014,07(11):113.
5: 劉曉華、張晉昕、成守珍等.護理人員循證護理實踐基本素質現況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10,09(45):83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