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峰

摘要: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胃腸病變應用中醫辨證施治的臨床療效。方法: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100例糖尿病胃腸病變患者進行臨床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中醫辨證施治治療,觀察比對患者在治療前后的血糖變化、臨床癥狀改變等。結果:經治療后,所有患者的血糖值、臨床癥狀均得到顯著改善,與治療前相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中醫辯證施治2型糖尿病胃腸病變,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并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改善臨床癥狀,可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糖尿病胃腸病變 中醫辯證施治 臨床觀察 臨床療效
糖尿病是繼腫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傳染性流行病,具有常見性、慢性、終生性等特點,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發展,其越發呈現一種老齡化的趨勢【1】。糖尿病是由于機體胰島素分泌缺陷所引起的一類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病理原因為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從而引起糖、蛋白質、脂肪等代謝紊亂進而發生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遭破壞。常見臨床癥狀為“三對一少”【2】:多食、多尿、多飲、體重下降。若高血糖癥狀持續時間較長會導致代謝紊亂,從而使全身各組織器官、各大系統等受到損害和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3】。更加嚴重的將會引起失水,機體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等導致的酮癥酸中毒和高滲昏迷,還會引起多種并發癥,糖尿病胃腸病變就是一種常見的并發癥。本文為探究2型糖尿病胃腸病變應用中醫辨證施治的臨床療效,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100例糖尿病胃腸病變患者進行臨床研究,取得滿意效果。現詳細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100例糖尿病胃腸病變患者進行臨床療效研究。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55例;平均年齡64歲(Max78歲,Min45歲);平均病程為5.4年(Max10年,Min5年)。根據中醫辨證分型可分為:脾胃濕熱33例,脾腎陽虛33例,肝胃不和3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
1.2診斷標準
1.2.1糖尿病診斷標準
符合典型體征“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空腹血糖濃度≥7.0mmol/L或≥126mg/dL;OGTT中2HPG≥11.1mmol/L;禁食8h后FBG≥7.0mmol/L;隨機測定血糖≥11.1mmol/L;無因藥物或疾病、妊娠引起糖耐量異常者。
1.2.2糖尿病胃腸病變診斷標準
糖尿病史超過5年且胃腸道異常情況出現時間晚于糖尿病確診時間;胃脘部脹滿、脹痛不適,反復不斷發作【4】,易飽,吐酸噯氣,甚至出現惡心嘔吐、納差、營養不良、體重減輕、血糖控制障礙、上腹部灼熱;發作性腹瀉,每日超過三次,便質稀溏或呈水樣,間歇期排便正常或與便秘交替出現,癥狀持續時間超過一天,大便常規檢查正常,致病菌培養正常;B超、胃鏡或消化道鋇餐檢查排除腫瘤、消化道、膽、胰腺、梗阻等器質性病變。
1.3中醫辨證分型標準
脾胃濕熱型:脘腹痞滿,食少納呆,口干口苦,瀉下急迫或瀉下不爽,大便穢臭,身重困倦,腹痛,肛門灼熱,小便短黃【5】;脾腎陽虛型:食少納呆,食后或午后腹脹,喜按,泄瀉,夜間明顯,神疲乏力,少言懶語,黎明前腹痛,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肝胃不和型:胃脘脹滿,泄瀉腹痛,瀉后減輕,因情志加重,胸脅脹悶,食欲不振,惡心噯氣,大便不爽【6】。
1.4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治療模式,包括健康教育、制定合理飲食方案、定時鍛煉、戒煙限鹽等,根據患者血糖水平的變化選擇合適的降糖藥或胰島素控制血糖并降壓、降脂治療【7】。此外,根據患者的辨證分型服用合適的湯藥,觀察比對患者治療前后血糖、血壓等方面的改善情況。
1.5中藥湯劑
脾胃濕熱型:葛根15g,黃連10g,黃芩10g,法半夏10g,茯苓15g,陳皮10g,木香10g,百合15g,烏藥10g,甘草3g;脾腎陽虛型:黨參15g,干姜6g,補骨脂10g,吳茱萸6g,白術20g,五味子6g,葛根15g,百合15g,烏藥10g,炙甘草3g;肝胃不和型:柴胡10g,枳殼10g,陳皮10g,白芍30g,防風6g,香附10g,百合15g,烏藥10g,白術20g,甘草3g。
1.6評價標準
中醫臨床癥狀、體征顯著改善,癥候積分減少超過95%為臨床控制;中醫臨床癥狀、體征顯著改善,癥候積分減少超過70%為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顯著改善,癥候積分減少超過30%為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無改變或加重,癥候積分為改變或增加為無效。
1.7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單位采用平均值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單位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作為差異顯著的判斷標準。
2.結果
經治療,所有患者的中醫臨床癥狀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中醫癥候積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與治療前相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3.討論
糖尿病胃腸病是糖尿病一種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并發癥,常常表現為噯氣、惡心、嘔吐和反復發作性、間歇性水樣腹瀉,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近年來隨著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胃腸病變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的不斷加強,運用中醫藥辨證論治糖尿病胃腸病已積累了非常多的經驗【8】,中醫藥在治療糖尿病胃腸病變方面的優勢日漸顯現。本病當屬于中醫的“嘔吐、泄瀉、胃痛”范疇,其病名最早載于《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認為寒、濕、熱外邪均可引起嘔吐與泄瀉。脾虛失運是發病之本,久而及腎,2型糖尿病胃腸病變的病位在胃與腸,并與脾關系最為密切。脾胃乃一身氣機升降的樞紐,脾健胃和,升降有序,水谷得運,氣血得生,水谷精微輸布全身;脾胃虛弱,氣機升降逆亂,運化失司,中焦氣機失和,升降失常。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脾陽植根于腎陽,水谷精微,賴以腎陽溫煦,腎之陰陽有依賴脾所運化的氣血濡養,一旦出現失衡,會造成脾腎兩虛之證,主要表現為乏力、腹脹、畏寒、精神不佳、面色灰暗等全身虛弱的現象。肝之氣機失暢也是發病的主要因素,肝主疏泄,調節情志,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創傷或憂慮過度史,寢食不安,引起肝氣郁結,肝郁化火等。
結合病因病機分析,對2型糖尿病胃腸病的治療,總以清熱利濕,運脾化濕,健脾溫腎,疏肝和胃為主要原則,而辯證施治。?并根據肝脾腎三臟的虛實偏頗調整藥物組成與藥物用量,促使濕熱得清,濕化得運,肝得條達,脾腎得溫,恢復脾升胃降的正常生理功能,從而達到保持陰陽平衡,標本兼顧之目的。不僅能夠改善臨床癥狀,還可降低血糖水平。充分體現了中醫治病的整體觀念,辯證論治的優勢所在,可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曾文林.中醫藥辨證論治糖尿病胃輕癱[J].湖北中醫雜志,2013,35(7):27-28.
[2]楊榮忠.基于糖尿病性胃輕癱的中醫臨床辨治分析[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2,04(3):274.
[3]張建.蒲元和胃膠囊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療效觀察[J].齊魯藥事,2011,30(8):486-487.
[4]王營,王玉春,鄧杏林,劉立峰.分消清利湯治療糖尿病胃腸功能障礙11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3,12(02):223-224
[5]謝紅艷,葛愛麗,趙援援,謝春光.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前期的研究進展[J].?四川中醫,2010,17(10):187-188.
[6]鐘毅,趙志明,陸英杰等.胃腸舒對糖尿病胃輕癱大鼠胃竇Gajal間質細胞病變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0,17(1):22-25.
[7]劉春雨.糖尿病性胃腸病變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33):163.
[8]程漢橋.糖尿病胃輕癱從脾辨治的中醫治療體會[J].光明中醫,2013,28(8):1681-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