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爽


摘要:目的: 探討宮腔鏡電切除技術在子宮黏膜下肌瘤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選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來我院接受子宮黏膜下肌瘤治療的患者40例,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其中20例患者采用宮腔鏡電切除術進行治療,作為觀察組,20例患者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法進行治療,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術后恢復情況及并發癥發生率,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 宮腔鏡電切除術具有手術創傷小,患者術后易恢復的優點,可有效提高子宮黏膜下肌瘤的治療效果,且術后并發癥較少,療效安全、可靠,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宮腔鏡;子宮黏膜下肌瘤
子宮黏膜下肌瘤一種突向子宮腔內生長的肌瘤,由于瘤體將部分子宮內膜覆蓋,造成子宮內膜面積增加,影響經血排出,進而導致子宮出現異常性收縮,產生月經周期紊亂、痛經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手術切除法目前是子宮肌瘤的常用手術方法[1],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法具有手術切口大、術后恢復慢、術中臟器暴露時間長等缺點,手術存在較大的風險,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鏡下手術法已在臨床上多個科室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基于此,筆者采用宮腔鏡電切除術進行了子宮黏膜下肌瘤臨床治療的相關研究,并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法進行了比較分析,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來我院接受子宮黏膜下肌瘤治療的患者40例,年齡27~48歲,平均年齡34.1±3.8歲,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其中20例患者采用宮腔鏡電切除術進行治療,作為觀察組,20例患者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法進行治療,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P>0.05,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均沒有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臨床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宮腔鏡電切除術進行治療,即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使用宮頸擴張器將患者的宮頸擴張至11號,若患者的瘤體已經脫離出宮頸,使用止血鉗將瘤蒂的根部鉗住,切下,然后將宮腔鏡、電切環置入,在宮腔鏡下對瘤蒂切除部位進行觀察,將剩余的瘤蒂完全切除,術中對出血部位使用電凝進行止血,對于Ⅱ型和Ⅲ型的患者,應先將瘤體切割成細小的碎塊,然后再逐步取出,對瘤體進行切割時,應從宮腔內瘤體最為突出的部分進行切割,在宮腔鏡下將電切環自肌瘤的表面繞行至肌瘤的后部,繞行過程中盡量減少對正常內膜組織造成損傷[2],沿宮底向宮頸方向進行瘤體的切割,切割深部不可過深,以防止子宮穿孔和大出血的發生。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開腹手術治療法進行治療。
1.2.2 臨床觀察指標 以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術后恢復情況及并發癥發生率作為觀察指標。臨床療效評價,優:治療后患者的月經周期恢復正常,痛經等臨床癥狀消失或較治療前明顯改善,月經量恢復正常,宮內無殘留的肌瘤或殘留肌瘤體積明顯減小;良:治療后患者的月經周期恢復正常,痛經、貧血等癥狀仍然存在,殘留的肌瘤體積停止增長;差:患者經治療后子宮黏膜下肌瘤的臨床癥狀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陰道出現不規則出血,殘留肌瘤仍然增長,有效率=(優患者數+良患者數)/患者總數×100%。術后恢復情況主要考察兩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
1.2.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3.0軟件包對兩組患者的觀察指標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非等級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進行秩和檢驗,α=0.05
2.結果
2.1 臨床治療結果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的比較結果見表2。
Z=-2.309,P=0.021,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的比較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2.3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并發癥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發現,觀察組患者的切口感染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3.討論
宮腔鏡電切除術作為微創治療方式的一種,其在子宮黏膜下肌瘤臨床治療中具有如下優勢:① 手術創傷小 無需進行開腹手術,手術切口較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患者恢復快;② 手術視野清晰 通過使用宮腔鏡可對殘留瘤體進行準確觀察,提高了瘤體切除的效果[3];③ 臟器暴露時間短 宮腔鏡電切除術無需進行開腹,有效的避免了因臟器暴露時間過長所致的一系列術后并發癥。本次臨床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說明宮腔鏡電切除術可有效提高子宮黏膜下肌瘤的治療效果;再者觀察組患者術后恢復效果也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從而說明了宮腔鏡電切除術手術創傷小,患者術后易恢復,有效的縮短了患者的治療周期,減少了患者的住院費用;同時觀察組患者的切口感染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進一步說明了宮腔鏡電切除術臨床應用的安全性。
總之,宮腔鏡電切除術具有手術創傷小,患者術后易恢復的有點,可有效提高子宮黏膜下肌瘤的治療效果,且術后并發癥較少,療效安全、可靠,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朱福梅. 宮腔鏡雙極電切加卵圓鉗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0,25 (36) : 5542
[2] 王華萍,林琪.宮腔鏡電切除術( TCRM) 治療子宮黏膜下肌瘤的療效及安全性[J].中國保健營養,2012,(12):4901.
[3] 李會珍,薄彥爽,韓亞娟.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子宮黏膜下肌瘤的療效觀察[J].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2,14(1) : 92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