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根據習近平8月29日簽署的主席特赦令,釋放四類服刑罪犯:一是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二是參加過保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對外作戰的;三是年滿七十五周歲、身體嚴重殘疾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四是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剩余刑期在一年以下的。圍繞這次特赦相關問題,《環球人物》記者專訪了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王平。
《環球人物》:時隔40年重啟特赦制度,有什么特殊意義?
王平:今年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這樣大規模地紀念抗戰勝利,與閱兵、文藝演出、展覽一樣,特赦是出于喜慶。通過特赦慶??箲饎倮?,既有利于全民族大團結,也可以促進罪犯改造,對在監獄里服刑的人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起到正面引導和激勵作用。另外,特赦也是一種人道主義的宣揚。
《環球人物》:這次特赦對象怎樣選定?
王平:在這個時間節點,很自然會選定參加過抗戰和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參加過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等對外作戰的人,這契合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主題。除了這些人,還有“一老一少”,即年齡在75周歲以上的老人和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這符合我國現行刑事政策和國際上通行做法。
但這些人也不是全都釋放,要符合一條總的原則和底線:必須沒有社會危險性。具體來說,第一類人沒有什么例外,能放的全都放,這些人大都八九十歲了,不具危害性。而第二類人就要擋一擋了,嚴重暴力犯罪,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公民個人生命財產安全的,不能放。還有累犯不能放。此外,犯貪污受賄罪的人不予特赦,這是國家目前高壓反腐思路的自然延伸。對“一老一少”的特赦也有限制,不是都放。總之,要注意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三者之間的協調平衡。
《環球人物》:各國一般什么情況下特赦?
王平:國際通行的情況是舉國同慶時特赦,如我國1959年的特赦,是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時。今年我國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特赦,此前俄羅斯為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已大赦數萬人,韓國為慶祝脫離日本殖民統治70周年大赦6000多人,也類似。當然,他們是大赦。特赦與大赦同屬赦免,大赦既赦罪,又赦刑。而我國現行法律無大赦規定,此次實行的特赦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屬于僅赦免刑而不赦免罪。
也有其他情況,我國1959年后的幾次特赦就不是特定的日子,而是為了某個特定的目的,針對特定的人,即戰犯。國外也有因某些特殊原因而進行特赦的例子,譬如有的國家監獄人滿為患,罪犯叫苦不迭,管理人員缺乏,在這種無奈情況下進行特赦。另外,某些個案也可依法特赦,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就在2001年卸任前夕,赦免了涉嫌泄密、被剝奪涉密許可權的前中央情報局局長多伊奇。
《環球人物》:特赦的法律依據是什么?
王平:各國不一樣。有的國家在憲法里規定,有的則在刑事法或行政法里寫明,還有的國家專門有赦免法。我國現行憲法第六十七條和第八十條規定,特赦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發布特赦令實施特赦。我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里也有關于特赦的內容,與憲法規定相呼應和配套。
《環球人物》:怎樣履行特赦程序?
王平:特赦決定通過后,當天國家主席發布特赦令,該決定生效。生效后,由各監獄、看守所、社區矯正部門統計符合特赦條件的人員,將結果呈報給中級以上法院,由法院進行審核、裁定,檢察院進行監督。釋放前,還會對這些人做總體評估。
《環球人物》:特赦對我國法治發展有何意義?
王平:此次特赦完全是在法律框架內實施的,體現了法治精神。我國法律上沒有規定特赦制度何時必須用,有可能隔幾年用一次,有可能較長時間沒必要用。在該用時我們就用,充分發揮它特殊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