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振華
摘 要:操作性定義是一種強調通過操作來賦予所定義概念內容的方法。主要介紹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通過對課堂教學目標下操作性定義來提高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詳細論述了對課堂教學目標下操作性定義的注意事項和實施步驟,通過實踐與反思總結了操作性定義在課堂教學目標中的優勢與缺陷,并結合在教學研究過程中的實踐和經驗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課堂教學目標;操作性定義;反思與改進
什么叫操作性定義?簡單地說,不是通過用語言文字闡述內涵的方式來解釋概念,而是著眼于強調通過操作把確定的經驗內容賦予被定義的概念。舉例來說:小時候父母教育我們要懂禮貌,做個有良好道德素養的人。那么,父母是怎么做的呢?他們不是和我們講道理,因為孩子沒有社會經驗,高深的道理孩子也理解不了,所以父母直接告訴孩子:“見到別人要打招呼;麻煩別人要說對不起;受到別人的幫助和施惠要說謝謝;好吃和好玩的要和朋友一起分享……”這就是一種實施操作性定義的做法,它讓我們知道了“禮貌,有道德修養,善良”應有的內涵,而我們的教學也是如此。
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經常思考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效地達成課堂教學目標。但教學目標中所包含的抽象的定義、概念和規律在教學過程中被學生掌握的有多少,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很多品質如“創造力、科學素養”等等到底有了多大的提高,這些都是無法被老師準確而迅速地獲知的,因此光憑一些簡單的課堂提問或是課堂練習是難以準確及時地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準確及時地在課堂上掌握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呢?對課堂教學目標下操作性定義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一、什么是操作性定義
1.操作性定義
操作性定義又稱操作定義,是根據可觀察、可測量、可操作的特征來界定變量含義的方法。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下操作性定義就是從具體的行為、特征、指標上對課堂教學目標的操作進行描述,將抽象的教學目標轉換成可觀測、可檢驗的項目。
2.教學目標下操作性定義的可行性
新教材改革后高中生物學新課標(即《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中已經開始采用行為動詞來重新闡述三維目標的各種層次,這為我們對課堂教學目標下操作性定義提供了相應的參考內容。新課標中用行為動詞對于各層次教學目標和內容標準進行闡述說明,我們可以將它看成是范圍較大,標準略顯寬松的操作性定義,而我們對課堂教學目標下操作性定義則是在此基礎上的一次精加工。
二、如何設定課堂教學目標的操作性定義
1.方法
怎樣把抽象的概念、定義、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課堂教學目標轉化為具體可以操作的操作性定義?在這個問題上,獲取有價值的、能具體反映抽象教學目標內容的具體指標是一個關鍵性因素。而這些指標的獲取,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過程中進行積累。在獲取了這些具體指標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對課堂教學目標下操作性定義。
(1)條件描述法
條件描述法就是對所解釋對象的特征或可能產生的現象進行描述,對要達到某一結果的特定條件作出規定。例如,給“熟練操作顯微鏡”下一個操作性定義,用條件描述法可以這樣表述:“熟練操作顯微鏡”是指在沒有旁人指導的情況下,5分鐘內完成使用顯微鏡高倍鏡在裝片上觀察到指定目標。這樣,任何人都能通過這個定義來判斷某人的顯微鏡操作是否達到“熟練”的程度。
(2)指標描述法
指標描述法是指通過量化的指標來界定一個教學目標。例如,“必修一第二章第五節的教學目標:說明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異同點”在高二新課時可以界定為“能列表比較真核、原核細胞的異同點,列表項3項以上”;而如果在高三復習時,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積累程度和綜合能力的要求,此目標可以更改為“能列表比較真核、原核細胞的異同點,列表項7項以上”,同時可以根據學生情況,細分為“3項以下差,3項至6項一般,7項以上為優秀”。
(3)行為描述法
行為描述法是通過對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的行為特征或者是行為的結果進行描述來界定一個教學目標。例如,“必修一第三章第三節酶”課標的發展要求如下:在進行“活動:探究pH對過氧化氫酶的影響”時,運用依據實驗目的、操縱和控制自變量、限制和控制無關變量、觀察和測量因變量的科學方法,體驗控制變量、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嘗試與同學合作設計比較可行的實驗方案。在這個教學目標中,有很多學生的行為就能用行為描述法來進行定義,比如將“合作”定義為“對別人的活動給予支持,并直接參與活動,成為其中一員”。
2.步驟
(1)了解學情
要對課堂教學目標下操作性定義,首先就要了解我們的教學對象——學生,要清楚地把握教學中學生的動向,就要了解學生學習前的情況,包括已有的知識和對學科的認知,思維的方法和其他相關學科的水平。例如:在學習遺傳學中相關概率計算的問題時,在教學前要了解學生相關數學知識的涉及情況,這樣便于我們針對教學目標設計更為合理的操作性定義。
(2)解讀課程標準與考試說明
教學前要認真學習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和考試說明,保證在解釋教學目標時準確、難度適中,不會因為個人的喜惡使得解釋過難或過易,做到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
(3)甄選測量和操作的相關指標和行為
對于測量和操作的相關指標和關鍵性行為,要結合教學實踐進行合理選擇,最好能結合同組其他教師的力量進行討論,多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多收集一些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和教學目標緊密聯系的特征性、可量化的行為,某些行為的頻度和強度與某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該行為在我們下操作性定義時就可以予以考慮。例如:使用顯微鏡觀察材料所需時間和顯微鏡使用熟練程度成反相關,因而就可以用顯微鏡操作所需時間來對學生的顯微鏡使用水平下操作性定義。當然,為了保證操作性定義的準確性,行為的選擇上要兼顧多樣性。
3.注意事項
在給課堂教學目標下操作性定義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課堂教學目標中的重點內容要在操作性定義中得以體現,即重點明確
課堂教學目標中的重點內容不能因為下操作性定義而有所改變,它在整個課堂教學中還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焦點。例如,必修二第二章第二節“減數分裂中的染色體行為”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①簡述染色體形態、結構。②概述減數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行為,認同減數分裂對生物遺傳和變異的重要性。③概述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和DNA數目的變化規律。”其中的第②③兩點是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內容,因而“①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細胞分裂圖像中挑選出減數分裂的圖像,并按分裂時間順序排列(計時活動);②獨立繪制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數量變化曲線,并對曲線中每段變化輔以說明;③結合所畫曲線,由小組其他成員或教師指定曲線對應區域,在限定時間內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分裂圖像中找到對應圖像(或者獨立繪制該時期對應圖像)等等”就是本節課的重點操作性活動。
(2)操作性定義的設計要具體、準確
具體是指教學目標中所涉及的測量或操作必須具有可行性,要使別人能理解操作內容和過程,要使教學目標的達成效果成為可以觀察和測量計數的指標,例如:時間、次數、總結項的數量等等。而準確是指制定的操作性定義要與原教學目標相符,要與教學目標的內涵和外延相符。
(3)要關注操作性定義的靈活性和片面性
對課堂教學目標下操作性定義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我們更好地掌控課堂教學的效果,并非是為了得到一個更為全面而完整的教學目標。它是我們在課堂上對教學目標的私有化解讀,是一種對教學目標的靈活闡述,同一個教學目標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課堂要求下不同的操作性定義,所以它并非是教學目標唯一、全面的解釋。有時測量標準太過于單一,對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就會過于片面,要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最好能在測量標準的選擇上盡量體現多元化。
4.在對教學目標的解釋中,好的操作性定義應該具有以下特征
(1)觀測方便,結果明顯
(2)測量和操作實施切實可行
(3)觀測指標的量化要簡單直接,給教師的反饋信息要豐富,要強烈
(4)觀測結果最好能轉化成數據形式,可以直接計量
(5)盡量采用多種方法形成操作性定義,以便全面解釋教學目標
三、對課堂教學目標下操作性定義的利弊
1.優點
用測量操作來界定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的最大優點是標準明確而客觀。所以當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非常迅速地根據已設定的操作性定義及時掌控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所有的學生反饋都可以變現為具體的量化特征,這對于教師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毋庸置疑的優勢。尤其對于新教師來說,能提高其對課堂教學的掌控度,迅速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弊端
操作性定義對課堂教學目標的界定清楚明確,便于操縱和測量,但往往只能涉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部分特征,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學生的學習情況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每位學生在參與學習時的狀態、準備、基本學科素質、投入度都有較大的區別,因而同一套操作性定義在不同班級、不同對象的測量上可能會有較大的誤差,難以具有普遍推廣的價值。
四、實踐中反思與改進
對課堂教學目標下操作性定義是一個將抽象的教學目標具體化的過程,對于我們的教學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讓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的檢測變得更為明確和外顯化,讓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但是,過于片面、適用度不夠廣、靈活性較為欠缺也是它的缺陷。為了盡可能地克服它的缺陷,讓它為我們的教學更好地服務,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總結了以下一些改進措施:
1.加強教師備課小組的集體備課活動
操作性定義的測量維度和標準的確立是有效性的一大保證,通過教師間相互討論,和各自在教學中對學生情況的了解,針對同一教學目標同時設立多維度、多指標的操作性定義。這樣做即可以增加課堂教學過程中取舍的彈性,也有效避免了操作性定義靈活性低,適用范圍小的缺點。
2.強化教師教學后的反思
每節課的課堂教學完成后,教師要及時通過課后的反饋,如練習、測驗等,及時檢測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是否與學生課堂上的表現一致。然后,針對不同的情況修改自己的操作性定義,以使操作性定義能更好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
3.加強和學生的溝通交流,挑選不同層次的學生組建學習行為的不同樣本組
不同層次的學生是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的對象,由于操作性定義相對適用范圍較小,所以常常在面對各種層次的學生時表現出“水土不服”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在設立操作性定義時充分考慮各層次學生的特點,課余時間多接觸、多了解各層次的學生,對于合理設定操作性定義,解決這類現象有很好的效果。
附:必修二第二章第一節減數分裂中的染色體行為教學目標的操作性定義(第一課時)
(1)繪制不同類型的染色體,標注染色體臂和著絲粒位置(難度:易)
(2)①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細胞分裂圖像中挑選出減數分裂的圖像,并按分裂時間順序排列(計時活動)(難度:中)(3分鐘內完成,無誤,優秀;3~7分鐘完成,1~2處錯誤,一般;7~10分鐘完成,錯誤2處以上,差)
②繪制被教師任意挑選的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某一時期的動植物細胞分裂圖像(難度:難)(3分鐘內完成,無誤,優秀;3~7分鐘完成,3處以內細節錯誤,一般;7~10分鐘完成,錯誤3處以上,差)
(3)獨立繪制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數量變化曲線,并對曲線中每段變化輔以說明(難度:中)(要求:曲線坐標標注,數量變化正確。5分鐘內完成,無誤,優秀;5~10分鐘完成,1~2處錯誤,一般;10分鐘以上完成,錯誤2處以上,差)
(4)①結合所畫曲線,由小組其他成員或教師指定曲線對應區域,在限定時間內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分裂圖像中找到對應的圖像(難度:中)(3分鐘內完成,無誤,優秀;3~7分鐘完成,1~2處錯誤,一般;7~10分鐘完成,錯誤2處以上,差)
②結合所畫曲線,由小組其他成員或教師指定曲線對應區域,在限定時間內獨立繪制該時期對應圖像(難度:難)(3分鐘內完成,無誤,優秀;3~7分鐘完成,1~2處錯誤,一般;7~10分鐘完成,錯誤2處以上,差)
參考文獻:
[1]李方.教育研究的概念性定義和操作性定義.教育導刊,2009(9):40-43.
[2]董奇.研究變量操作定義的設計.教育科學研究,1991(3).
[3]曹寶龍.基于初中學生科學素養的操作性定義.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3(10).
[4]朱建平.論操作定義的方法論性質.社會科學戰線,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