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軍
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積極、執著地探索該事物的奧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無疑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導入激趣
在地理新課開始時,要緊扣教材精心設計一個“開場白”,或提出疑問,或創設情境,或以舊引新,讓學生迅速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如,在《南亞》一節的導入中引人《西游記》的故事,唐僧、孫悟空一行到“西天”(天竺)取經的故事。然后講解天竺即今天的南亞地區。在講授《巴西》一節時,導入巴西隊在世界杯足球賽中的視頻片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教學過程中激趣
地理教學內容具有鮮明的廣泛性和綜合性特點。這樣就需要教師具有較廣的知識面,盡可能地給學生傳授知識,用學生可以理解、接受的語言進行講解,并對部分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一方面豐富了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活躍了教學氣氛。例如,在講“中東”時,可簡單介紹“海灣戰爭”的由來,為教學中講解中東沖突的原因奠定基礎。講《新疆》時,可簡單介紹“絲綢之路”及“西游記”中的“火焰山”等。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驚訝、刺激、疑惑,打動學生的感情,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演示激趣
地理教學的內容,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拼圖、地理景觀圖、電視錄像、幻燈片、投影儀和各種課件,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用多媒體模擬大陸的漂移、海陸的變遷和地球自轉、公轉等,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形聲圖文的有機結合,可讓學生親臨其境,增強教學的感染力,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吸收知識。
四、語言激趣
教學中對于內容比較抽象而無掛圖、插圖的內容,利用生動有趣、富于啟發、和諧動聽、節奏明快的語言,也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知識??汕山韫旁?、諺語、順口溜等進行教學。如,在《新疆》的教學中,講到新疆氣候時,引用當地流行的諺語“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來講解新疆大部分地區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溫差極大。教師只需簡單講解,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這一特點。在對《世界第一大洲》第二節“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小結時,用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
東半球,北半球,亞洲在里頭;
圍三洋,連兩洲,兩洲隔海望;
東西長,緯度多,世界最大洲;
分中亞,東南亞,東西南北亞;
山地多,高原大,亞洲地形雜;
中間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陸性,季風性,氣候很復雜。
五、插敘激趣
教材中常用一些比較重要但又很抽象的內容,教師若適當地引用一些與教材有密切關系的,學生愛聽的,且真實、生動、形象、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證,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樣,在《新疆》的教學中,講到新疆風蝕地貌(地形)時,我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本世紀初,一些赴羅布泊地區考察的中外學者,在羅布泊荒原中發現大面積隆起土丘的地貌,遂向作向導的當地人詢問地名,向導卻誤以為詢問這種地貌形態的當地稱呼,便答之曰“雅爾當”,即維吾爾語中“陡峻的土丘”之意。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國人斯坦因在后來的撰文中采用了這個詞匯。以后再由英文翻譯過來,“雅爾當”變成了“雅丹”,于是,“雅丹”一詞就成了世界上地理學和考古學的通用術語,專指干燥地區的一種特殊地貌(風蝕地貌)。
六、活動激趣
我校地處邊疆,經濟不是很發達,教育、文化也不及發達地區,加之初中生閱歷、知識面有限,有些活動難以開展。在教學中,應選擇一些學生容易理解、掌握和可操作的內容。如:在《中國的行政區劃》一節的教學中,利用中國政區拼圖進行演示教學,然后讓學生親手制作拼圖,并分小組進行拼圖比賽。學生通過“活動”熟悉各省級行政區的形狀和方位。此類“活動”不僅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識圖和動手能力。
活動還可以在課外進行,如制作地理模型、辦地理小報、地理知識競賽、演講等活動,力求把課本知識寓于各項活動之中,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能力結構,這樣,地理課的教學法就會變得有聲有色,融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
七、時事激趣
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在教學中可適當插入一些地理發展史、地理新發現、地理時事、趣聞和故事。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和開放的氛圍中認識研究問題,既增長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準確及時地抓住生活中的地理“熱點”問題,如青藏鐵路通車、滇池的水污染及其治理、朝核問題的六方會談、馬航失聯、烏克蘭沖突等實例進行剖析,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欲望。
總之,初中地理教學任重而道遠,面對新的挑戰,我們每個地理教師要充分調動自己的工作積極性,變壓力為動力,大膽創新,扎實工作,使初中地理教學充滿希望!
參考文獻:
董麗.如何培養地理學習興趣[J].教育教學論壇,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