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發展迅速,制造業份額已占到全球的近20%,但是多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產品附加值不高。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消失,想要繼續保持競爭優勢,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實現產業升級調整,需要不斷尋求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而這一切的前提和基礎在于要有強大的、訓練有素的技工隊伍。加強培養技工隊伍,除了切實提高技工的經濟社會地位,關鍵是加快改革職業教育體系。
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1.提高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把“建設人人有技能的社會”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目標。加快職業教育體系轉型,改變職業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補充地位,建立面向全社會的、持續有效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教育。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除了觀念改變之外,要創新將職業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方式方法,培養擁有高素質和高技能的綜合性人才。
2.構建終身教育理念下的職業教育體系,將職業教育融入學習型社會的范疇。探索面向全社會的職業教育,時間上融合職前教育、在職培訓;空間上融合學校、企業、社會及各類合作教育機構所開展的職業教育及培訓,打破學歷與非學歷、正規與非正規的界限,為參與不同渠道的職業教育的人設計不同的向上通道。
3.融合多種社會資源,使職業教育更貼近企業需求,更適應產業發展。作為職業教育最主要的輸出對象,企業的積極參與必不可少。國外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為職業教育提供實踐平臺和資金支持,為學生就業提供保障;校企聯合,采用定向培養或委培形式,提高企業人才的品質和有效性;增加制造業相關專業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創造性。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在現有的校企聯合的方式下,探索新形勢下的合作互動方式。
同時,注重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調整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培養方式,使職業教育成為新知識、前沿技術與信息的傳播和學習前線,提升職業教育成果的含金量。
(李蘭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