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在教育部的指導和支持下,推動落實好省部合作協議和聯席會議成果,切實解決好教育均衡協調發展、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等重點問題,進一步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在出席省部聯席會議時指出。
近年來,在“創強爭先建高地”方針下,注重頂層推動、頂層設計,注重公平發展、特色發展,注重增強動力、激發活力,注重服務教師、服務學生,教育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當前,正處于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更加迫切需要發揮教育的支撐引領作用。下一步,深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要著力落實立德樹人,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促進教育公平,進一步縮小城鄉和校際教育差距;著力創新創業教育,進一步增強服務創新驅動的能力;著力完善教育體系,進一步優化和調整教育結構;著力以法治思維和方式推進改革,進一步提升現代教育治理能力,努力開創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
新華網2014年12月7日
“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在京高校、科研院所攜起手來,搭平臺、聚人才、接任務、出成果,加快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共同為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到清華大學調研時強調。
郭金龍強調,在搭平臺方面,要總結中關村、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等成功經驗,破除阻礙科技創新的種種壁壘,讓創新資源充分整合、活力競相釋放;在聚人才方面,要發揮高校優勢,探索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建設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在接任務方面,要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步伐,努力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在出成果方面,要緊密結合國家和首都發展的重大課題,瞄準國際前沿攻關,切實在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破解城市發展難題中發揮積極作用。
北京市希望與清華大學攜起手來開展務實合作,共同搭平臺、聚人才、接任務、出成果,共同為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新貢獻。
人民網2014年11月26日
“落實依法治國、依憲治國,教育是基礎,青少年是希望。我國有2.6億在校學生。將廣大青少年學生培養成為真誠信仰憲法、自覺維護憲法尊嚴、具有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各級各類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
袁貴仁指出,以憲法為核心設立法治課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將憲法所確立的黨的領導地位、社會主義道路,所體現的民主法治精神,所明確的國體、政體和基本制度,所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給青少年學生講清楚、講透徹,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各級教育部門將全面開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創建活動,使法治能力和水平成為評價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標準,推動學校形成體現憲法精神和法治理念的育人環境。
《人民日報》2014年12月5日
“充分發揮高校學科優勢、人才優勢、智力優勢,匯聚全國高校力量,聚焦國家重大急需,貢獻高校智慧,打造大學智庫思想創造、智庫優秀成果傳播、高端智庫人才聚合和智庫研究與決策需求對接的平臺,推動高校智庫服務能力整體提升。”
——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出席首屆“中國大學智庫論壇”年會時指出。
首屆“中國大學智庫論壇”年會2014年12月6日至7日在上海舉行,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出席并致辭。李衛紅強調,高校要多出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和針對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不斷提高智庫成果質量;要發揮自身特長,形成研究特色和品牌,提升專業化水平,重點培育建設一批高端智庫。要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培養造就一批遠見卓識的思想家、重大戰略參謀者、科學決策的建言人;要積極推動人事管理、科研評價、資源配置等方面的綜合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激發智庫創造活力;要注重成果應用轉化,積極拓展渠道,增強對政府決策和社會輿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要提高對外傳播能力,多形式、多層次、多維度地宣傳中國實踐和理論創新成果,增強國際學術話語權。
《中國教育報》2014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