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秉林
隨著經濟社會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教育改革已經步入“深水區”,其主要特征是:教育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更加復雜,教育決策的復雜性增大,改革舉措實施的難度增加。
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有其深層次和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國教育發展方式正在從以規模擴張和空間拓展為特征的外延發展,轉變到以提高質量和優化結構為核心的內涵發展,社會公眾更加關注教育質量和公平問題。第二,學校建設需要長期積累,這與當前社會公眾對于高質量教育的急切期待,以及部分學校和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教育績效觀形成強烈反差,導致在教育政策制定和改革舉措實施過程中容易發生違背教育規律的現象。第三,教育利益相關者增多,面對不同群體的利益“博弈”和不同價值取向的激烈沖突,教育決策者和實施者不得不有所取舍,求得妥協和平衡,而這又往往招致各方的不滿和非議。第四,教育改革張力逐步加大,教育體系內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更加緊密,如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第五,教育與經濟社會聯系更加緊密,教育改革和發展往往受到教育外部制度、政策和輿論環境的制約,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舉措的實施已遠遠超出了教育自身的范疇,如“異地高考”改革等。
加強系統研究,深化綜合改革,是平穩涉過教育改革“深水區”的必然選擇。為此建議:
1.轉變教育觀念,加強政策研究。教育行政部門要樹立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的大教育觀、科學的教育政績觀和統籌協調的管理觀念,打破不同管理部門之間的壁壘,加強溝通協調,提高政策制定水平。
2.加強教育研究,促進科學決策。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宏觀指導和信息服務,引導教育科研工作者增強問題意識,結合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踐訴求開展研究。不斷提高教育科學研究的針對性和決策服務的實效性。
3.加強制度建設,健全協調機制。建議教育行政部門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從機制上保證教育改革的協調性,推進教育系統內部各領域和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改革,引導教育領域內部和教育領域外部的協同改革。
4.加強綜合改革,探索協同創新。建議政府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宏觀指導,重視頂層設計,引導學校積極穩妥地進行綜合改革探索。學校要統籌謀劃管理體制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綜合改革,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質量。
5.優化社會環境,把握改革主動權。要加強先進教育理念和改革成效的宣傳,凝聚社會共識,讓社會各界真正理解教育改革的目標;要客觀宣傳教育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讓公眾對教育發展有理性的認識,對教育改革有合理的期待。政府有關部門和學校要提高教育信息的透明性,保障公眾知情權和社會監督權,營造綜合改革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