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與哈佛大學簽訂了金額為1500萬美元(約9300萬元人民幣)的“SOHO中國助學金”協議。不久后,擁有香港上市公司恒隆集團和恒隆地產的陳啟宗、陳樂宗兄弟,通過家族基金“晨興基金會”,向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捐贈3.5億美元,創下哈佛378年校史上金額最大的單筆捐款。大約在四年前,中國畢業生張磊向耶魯大學捐款8888888美元,創耶魯管理學院畢業生個人捐款紀錄。
華人富商接連向海外高校捐出巨款引發熱議。不少人提出疑問,國內致富的商人為何助學國外而不選擇中國高校?潘石屹在其認證微博上簡單回應,這次助學金只幫助在這些學校的中國貧困家庭的同學們。
胡適在北大工學院四十周年的講話中,介紹了美國大學是如何通過校友會得到人力物力上的捐助。他認為校友會是美國大學的一大貢獻,是私立大學不但能夠繼續,而且能夠發展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前我國著名高校燕京大學、嶺南大學、上海圣約翰大學等,也有校友捐贈辦學的傳統。一度嶺南大學的校友想恢復嶺南大學,但由于體制限制,最終只能在中山大學里面恢復了一個嶺南學院。校友對母校的忠誠可見一斑。
一些人追問潘石屹等人為何不捐給中國大學的質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那就是中國大學為何難以獲得社會的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