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迪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獲獎者為日美科學家,華裔科學家則無緣獲獎。國人失望之余,再次將關注焦點放在了國內大學的基礎學科狀況上。不少人指出,在如今的大學里,經濟、金融、管理類專業受到熱捧,理學等基礎學科卻坐上了冷板凳。(據《中國青年報》)
我國大學的“重商主義”儼然成為一種潮流,大多數學生專業取向單一,存在“重經濟、輕技術”的現象。根據教育部公布的1998年-2012年本科、研究生各學科學生的分布情況,在大學擴招的背景下,經管專業學生和理學專業學生規模均有所擴大,但經管專業招生規模增長速度明顯快于理學的增長速度。15年間,經管專業本科、研究生招生規模均擴大了10倍,理學專業本科和研究生僅增長4倍,遠低于本科和研究生總體招生數6倍和8倍的增長規模。近年來,在實用主義、工具主義以及功利主義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大學的文化精神和高等教育本質受到嚴重的侵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大學精神失落”而憤慨。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既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沽名釣譽,也不能僅僅寄望于辦學經費、大師云集、人才輩出和科研創新,更離不開制度的變革和觀念的更新。事實上,“重商”更多的是對利益的角逐,并非大學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樣說不是要否認大學的“世俗化”,大學走出“象牙塔”,更加貼近大眾、接近市場,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面對著太多的需要和責任,大學必須審視自我,必須堅守大學精神。
評價基礎科學的效益,不能單純依據技術原創性的指標去衡量,還應充分估價它在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諾貝爾臨終前下定決心設立科學獎金,便是通過自身科學生涯看清了基礎科學對技術研發和為人類謀利益所起的巨大作用,這啟示后人應處理好基礎科學與應用技術的辯證關系,在強調科學是技術之母時,也應強調技術對科學的支撐作用。當前,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形下持續加大對基礎科學的重視,重視基礎科學人才的培養,加大對基礎科學的投入,從而為國家發展提供更為強勁的科技動力,否則就是缺乏遠見的短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