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春 劉康聲
有媒體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曝光的科研經費貪污案件中,高校所占比重較大,科研經費實際用于項目本身僅占大約四成,科研經費流失現象十分嚴重。許多科研項目負責人借職務之便,鉆管理制度及管理方式的空子,開具虛假發票、編制虛假預算、編制虛假賬目、編造虛假合同,通過各種非正當手段套取科研經費,使科研項目變成“私人提款機”。
對此,有人建議應加大對貪污、挪用科研經費違法者的懲罰力度,使其“不敢”胡作非為。這無疑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僅僅處置違法學者,就等于只治標不治本。若想從根源上杜絕非法套取科研經費的現象,需要科學制定高校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在管理上堵住了漏洞,那些學術“碩鼠”才不能有可乘之機。
若想完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必須要明確區分開科研經費使用與管理中所涉及的職責和權限,高校科研部門負責科研項目與合同的管理;財務部門負責審核經費使用狀況等工作;項目負責人則主要負責編制科研項目經費預算與決算,并對科研經費使用的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和經濟責任;高校的紀檢監察部門應履行監督科研經費使用情況的職責;每個科研項目都要公開資源配置,讓科研經費使用情況更加透明。
加強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建設,加大對科研經費管理的力度,能夠有效扼制科研經費大量流失。筆者認為,從“大禹治水”故事的角度看,使用管理制度加以控制是“堵”,但歷史的經驗表明,無論制度多么嚴密、嚴謹,總有一些善動歪念頭的人會找到并利用制度的縫隙,做出不光彩的事。因此,需要堵的地方必須堵,但同時也應反向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需要“疏”的時候必須“疏”。“堵”是在管理機制上做文章,可以有效解決“不能”貪占的問題;“疏”則是在獎勵機制上下工夫,可以促使人“不想”貪占,在這方面,已經有高校作出了表率。
今年夏天,河南科技學院召開科技大會,獎勵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茹振鋼教授小麥育種團隊260萬元。高校以260萬元獎金重獎科研功勛,在國內并不多見。河南科技學院此舉的初衷,在于調動和激發校內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同時,這種激勵措施在客觀上也會達到“重獎養廉”的目的。
有人可能會混淆“獎金”與“經費”的差別,認為像茹振鋼教授所獲的260萬元不應歸個人所有,其實這種認識是偏頗的。因為“獎金”與“經費”在性質上完全不同,獎金是一種酬勞,作為酬勞則不必屬于“公有”,完全可以自由支配;經費是科研活動資金,必須專款專用,且不能歸個人所有。以往屢屢出現侵吞科研經費的亂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否定的是,對科研功勛的過度忽視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科研人員得不到應有的酬勞,往往會產生心理失衡,為彌補物質上的缺失,就可能會在科研經費上動腦筋、下手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有賴于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又依賴于科技人才。鼓勵科技人才的積極性,不能僅停留在精神層面,必須要落實到具體的物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