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鐵瑩
創新,其實就是人類本身。
在這顆藍色星球上,人類因是一株“會思考的蘆葦”而最終攀上食物鏈的頂端。因為生存之上,我們還牽掛著夢想。這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基因中從未刻上循環往復和固執守舊,以一往無前的集體意志沖破舊有觀念體制的束縛,迎接著一個又一個創新變革時代的到來。
在人類社會求變創新的過程中,我們會驚嘆時間的維度竟是如此相對。漫長的原始社會和封建社會用幾十個世紀儲勢蓄能,在冷兵器的短兵相接中緩緩構織出社會制度的雛形。直至18世紀后半期開始,文藝復興讓人類思想的開化終成燎原之勢,技術創新引發兩次工業革命,將人類從手工勞動帶向動力機器生產,“機器時代”、“電器時代”依次到來。在工廠機器的轟鳴聲中,墻上掛鐘的嘀答聲提醒著技術變革的時間表。而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則徹底顛覆了人類的固有認知。地理空間不再是阻隔,互聯網技術將天涯變為咫尺;上天入地不再是夢想,人類將好奇的觸角大膽伸向星球之外的世界;永葆青春不再是傳說,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讓人類生命的極限不斷被刷新創新的激情被徹底地點燃,每分每秒,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有人在兜售他們的創意和產品。在僅有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處于“信息時代”的人類社會已被翻天覆地般重新改造和定義。之前讓人自豪的以勞動強度衡量生命貢獻的公式被徹底替換了,人們開始關注單位時間內的勞動效率,創新創意滲入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
當第三次科技革命還在如火如荼展開之時,第四次工業革命就已經比肩接踵而來,“綠色革命”勢在必行。在全球能源資源危機、生態環境面臨多重挑戰的背景下,“工業4.0”概念應運而生,這不僅是在彌補三次工業革命產生的資源環境問題,同時也是在積極探索一條適合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漫長的人類發展史,在工業革命后開始以驚人的速度狂飆突進,一次次駛向未知的“藍海”,呼喚著創新,開發著人類的無限潛能。

全球化、個人化、互聯網化,在這個風云變幻的“大轉折時代”里,創新不是只局限在科技創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在尋求突破,各個行業都在研究轉型升級。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人文科學;基礎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應用操作;核心關鍵技術突破還是小而美的生活日常,都有創新生長的土壤和養分。李克強總理在出席國家科技戰略座談會時強調,要把科技與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更高層次上融合起來,既要“頂天”,努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又要“立地”,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在我國,總還有一些質疑的聲音。認為中國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創新的基因,中國人只懂抄襲和模仿,并列舉出了許多顯眼的例子。不可否認,與美國等具有強勁創新力的國家相比,我國目前在創新創造方面確實還存在著比較大的距離。但這不構成我們質疑國家創新精神的理由。由于近代以來,受到社會舊有體制的束縛以及戰爭的影響,再加上西方在文藝復興后社會狂飆突進的變革,古老的民族一下子變得無所適從,被外界貼上弱者和守舊的標簽。但一段歷史時間內的國家經歷并不能代替整體民族性格和格局。事實上,中國自古以來就富于創新精神,大量發明創造長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自然科學方面,四大發明、天文歷法、數學、醫學、建筑、農學各個領域都著作頻出,能人輩出。而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百家爭鳴引起的社會思潮遠播海外,對眾多國家的政治體制以及文化傳承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時至今日,呼喚創新正成為時代的強音。不僅在政府層面,李克強總理多次在公開場合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鼓舞年輕的創客們在各個領域發揮才智,我國科研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也正逼近領先的經濟體。同時對于年輕人自身而言,他們也不再是王小波筆下的“沉默的大多數”。勇于嘗試、不懼失敗成為他們詮釋創新精神的基本態度。事實上,創新是對既有框架的突破,哪有一蹴而就、一次成功?那些各個領域的創新代表們又哪個不是在失敗無數次后仍然選擇堅持?創新說到底還是在于人才,聆聽他們的故事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當然,我們強調創新,并非夸大創新的作用。眾所周知,創新只是解決問題諸多方法中的一種。在既有理論或應用非常成熟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用現有方法去解決而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從而避免資源的無端消耗和浪費。同時,社會應當給予創新者包容和寬松的環境。美國之所以能成為創新力極強的國家,就是因為他們允許失敗。一次不行還有第二次機會,第二次不行還有第三次機會在反復挑戰和試驗的基礎之上,終究迎來最后的成功。社會的寬容度直接決定了創新的成功率。因此我們要對創新進行正確的解讀,抱以正確的態度,也唯有此,才能在全國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
青年一代是創新的主力軍,我國“蛟龍號”第一副總設計師崔維成教授告訴《中國青年》記者,在“蛟龍號”的研發過程中參與全程科研的大多是剛畢業的本科生。這說明年輕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更快,敢于挑戰的沖勁更足,不怕失敗的勇氣更大。而很多年輕人對于創新一詞望而生畏,覺得自己沒有專業知識背景、沒有足夠時間投入、沒有資金支持但我們看如今的成功者們,馬云的專業是英語,卻在電子商務的道路上不斷突破創新;劉強東在校讀的是社會學系,卻最終成為華人經濟領軍人物;童之磊創業之初毫無資金支持,卻靠著執著和堅持成為數字出版的排頭兵創新離我們并不遙遠,昨天還與你同坐一個教室的小伙伴,明天就可能成為創新之星。
創新,永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