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俊國

在今天的中國和外國,經常能聽到一種聲音,認為中國人只懂模仿抄襲,而不懂創新。這方面有許多顯眼的例證,足以讓我們赧顏,無力辯白。
實際上,我們并不需要就此掉入自我懷疑和否定的陷阱。先不說創新本身不過是種種解決現實問題手段中的一種,不能“為創新而創新”,而且眾所周知,中國人自古以來富于創新,大量發明創造長期領先世界。只是近百多年來,突然受到西方強勢挑戰,一下被打蒙圈了,不知何去何從。在這種危局中,向西方學習,成為過去一個世紀的主流。
現在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科技和文化領域的創新,仍然是迫于國家間的競爭壓力。隨著中國經濟迅猛成長,GDP坐二望一,全世界開始論起“中國模式”的長短,我們比以往更強烈地意識到,作為一個與“民族國家”不同的“文明型”國家,建立一條以我為主,兼容并包的創新路徑,不再對西方亦步亦趨,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崛起的不二法門。在當下的主流語境中,將這條路徑稱為“自主創新”。
中國的創新之變
儒家作為有漢以來的官方哲學,價值導向上不推崇創新,而推崇復古。但出于社會生活的種種現實需要,以及道家等思想資源的發揮作用,幾千年來,科技和文化創新的氣脈得以綿延長久,從未斷絕。
即使是儒家學說,也在宋明兩朝得到新的發展,直至在17世紀出現李贄、黃宗羲、顧炎武這樣倡導自由、平等、民權思想的“異端”。他們的前衛創見,甚至早于歐洲啟蒙運動中的伏爾泰、孟德斯鳩諸賢。這些例子都充分說明,即使在最保守的社會環境中,中國人也依然會有閃光的思想破土而出,不僅不亞于西方人,更超前于西方人。
那么,人們自然會提出“李約瑟難題”: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也許,馬克思的那句名言有助于我們理解這個問題:“中國文明是一個早熟的嬰兒,她的發育過程中具有明顯的超前特征。”很明顯,這種早熟和超前,是相對于西方國家而言的。和歐洲相比,中國社會很早就形成了一種超穩定結構,無孔不入的禮法制度成為維護既存的社會秩序和利益格局的利器,這樣保守的社會環境,自然不利于新思想的萌發和傳播,也就不利于在制度、科技和文化方面出現重大創新。退一步講,即使出現了星火,也很難燎原。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中國與歐洲的不同在于,西歐能促進充滿活力的裂變,但不能實現安定和統一。
反過來說,維持安定統一的副作用,是封閉保守,是僵化板結。這樣的社會,一旦安穩下來,有了一點發展,立刻就產生出利益結構,阻礙新思想新事物的生長發育。因為既然有了新,他們就成了舊,新對舊,總是有一種潛在的威脅意味。
正是這種歷史的慣性,拖累著中國,阻滯著中國,碾軋著中國的創新精神。一百多年來,從孫中山及其同志,到毛澤東及其同志,再到鄧小平及其同志,都在試圖用種種制度性安排和非制度性安排,來扭轉這老大民族的沉重慣性,將它引到另一條軌道上去。雖然這些奮斗的成果卓著,但直到今天,它對中國社會產生的作用依然持續著,幾乎無處不在,幾乎沒有人能夠置身其外。這成為挑戰中國實現一種可持續的現代化進展的一大因素。
也就是說,中國社會若想持續地收獲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必須不斷阻止壟斷性的利益結構將社會拖向板結化,才能激發自由創造的活躍和興旺,才能實現民族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越升。
中國創新路徑的選擇
縱觀古代中國的創新史,會發現有個特點,那就是從來沒有過另起爐灶的事情。無論是科技,還是制度,抑或藝術,其所得到的滋養,皆源自于一些相當古早的精神遺產,如《河圖洛書》,如《周易》,如《內經》。正是從這些古老智慧中,生發出諸子百家的述作,在“以我為本”的基礎上,又廣泛吸納其他文明的營養,最終形成了在世界文明之林中別具一格的創新思維和方法論,亦即強調整體統一、偏重直覺體驗、崇尚中庸調和、側重內傾意向。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這種思維特點被認為是中國現代化的阻力,但近幾十年的中外研究卻顯示出,這種思維方式不僅能夠彌補西方式的理性邏輯思維的種種缺點,更有望將人類文明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比如,建設生態文明的提出,就可以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找到悠久的根源,在中國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中,也可以找到這種價值觀持久存續的深厚土壤和種種具體呈現方式。
比如,在政治制度上,自春秋戰國時代出現士人階層,經秦漢文官治理制度后,到隋唐確立三省六部制,大興科舉,文官制度越來越復雜精密,趨于成熟,有效支撐起龐大國家的治理肌體,不僅為朝鮮、日本、越南等近鄰文化體樹立范本,更直接影響了西方近現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中華文明被稱為原生型文明,可謂不謬。
只是到了清代,迫于外侮壓力,中國才不得不轉為向西方學習。
我們可以發現,無論中外,只要是對社會生活的管制較寬松,社會風氣較自由的時代,往往就是創新力較高的時代,遠如春秋、唐、宋,近如民初,皆如是。
在當下中國,最鮮活的一個例證,就是語言上的創新現象。互聯網是今天中國社會十分活躍、日益重要的言論場,在這一相對更少約束的環境中,網絡文化得到發展,新詞匯、新用法層出不窮,不僅廣大網民喜聞樂見,優秀者更登堂入室,豐富發展了現代漢語。這使得漢語的創新效率,毫不低于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甚至大有獨領風騷之勢。
這充分說明,創新的種子在民間大眾的土壤中是廣泛存在的,只要環境合適,隨時準備破土而出,開花結果。
青年,是人類中最具創新精神的那部分。今天的中國,是最有條件讓青年大展身手的時候。
經過過去二三十年的積累和歷練,中國出現了一些杰出的青年創新人才,比如在文化界,就有善于從中國文化中挖掘設計語匯的建筑師馬巖松、著力表現當代中國人存在狀態的畫家劉小東,以及創作出中國有史以來最杰出科幻小說的劉慈欣等等,他們都獲得世界范圍內的贊賞和聲望,持續給中國加分。其中,劉慈欣在小說中提出的“黑暗森林”、“降維攻擊”等思想,被認為具有很高的原創性,在商業、科技等領域引發沖擊波,是近幾十年來少有的產生廣泛影響力的本土原創思想。由此,他的作品在國外也持續熱銷,并獲得代表世界科幻文學最高水準的“雨果獎”。
而在科技界,我們也看到了小米的手機、大疆的無人機等新勢力正在崛起。再比如深圳的光啟研究院,在超材料、智能光子、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大開腦洞,創新力逼近科幻境界,十分吸睛。
今天,在各大學的實驗室里、在各大城市的創客空間、創業大街上,一群群的年輕人正在燃燒青春,發力于科技、產品和用戶體驗上的創新。那番熱血景象,不能不讓人們想起“五四”時的青年們。
統而觀之,成長于后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青年一代,既有機會接受專業訓練,也有國際化的視野和胸懷,創新力正處于一條上升通道之中。只要大環境繼續保持開放和寬松,隨著市場機制的健全,以及法律政策保障方面的給力,只要假以時日,各行各業會涌現出代表中國創新的集群力量,中國必會迎來歷史上新的一次創新高潮,為更可持續的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中國的創新之凰,正在啄殼。
中國的創新未來,于茲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