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

2015年,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民航業迅速發展,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一大亮點。民航,在高鐵迅猛發展之后,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中國民航業處于起飛的前夜。
五大機場群:發展不均衡
中國有五大機場群,北方機場群以北京為中心,北京首都機場是國際樞紐機場,北京新機場將發展成為區域樞紐機場,哈爾濱、沈陽、大連、天津機場為北方機場群重要樞紐;華東機場群以上海為中心,上海浦東機場是國際樞紐機場,上海虹橋、杭州、南京、廈門、青島等機場是區域樞紐;中南機場群以廣州為中心,廣州機場是國際樞紐機場。深圳、武漢、鄭州、長沙、南寧、海口等機場為區域樞紐;西南機場群包括成都、重慶、昆明機場,昆明機場有面向東南亞、南亞地區的門戶功能,拉薩、貴陽等機場有骨干功能。西北機場群的重鎮是西安、烏魯木齊機場,烏魯木齊機場面向西亞、中亞地區,有門戶功能,蘭州、銀川、西寧機場是區域重要機場。
2014年,我國大陸民用航空機場共有202個,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機場200個,定期航班通航城市198個。定期航班新通航的城市有山西呂梁、吉林通化、湖北神農架、貴州六盤水、黑龍江撫遠、青海德令哈、廣西河池、湖南衡陽、四川阿壩。飛機起降793.3萬架次,比上年增長8.4%。其中:運輸架次為682.4萬架次,比上年增長8.7%。國內航線起降735.0萬架次,比上年增長8.3%;國際航線58.3萬架次,比上年增長10.4%。
所有通航機場中,年旅客吞吐量100萬人次以上的有64個,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機場旅客吞吐量的95.3%;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大城市機場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機場旅客吞吐量的28.3%。在貨運方面,三大城市機場貨郵吞吐量占全部機場貨郵吞吐量的51.3%。可見,我國的航空業處于起飛的前夜,目前的發展并不均衡。
民航增速:在交通行業一枝獨秀
2015年上半年中國民航全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405.1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4.5%;旅客運輸量2.1億人次,同比增長12.5%;貨郵運輸量299.1萬噸,同比增長6.6%。民航業的增速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在交通運輸行業當中一枝獨秀,快過公路、鐵路、水路運輸的增速。
根據2014年大陸地區機場按旅客吞吐量數據統計排名,前十大機場分別是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上海虹橋國際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昆明長水國際機場、重慶江北國際機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和杭州蕭山國際機場。

附錄:國內部分航空公司代碼
2015年上半年,機場旅客吞吐量排名發生了較大變化。2014年排名第三的上海浦東機場超越廣州白云機場,占據了第二的位置。2013年浦東機場旅客吞吐量比白云機場少500多萬人次,2014年則少了300多萬人次,到2015年上半年多出160多萬人次。今年上半年,浦東機場的旅客吞吐量達到了2899萬人次,同比增速高達18.3%,十大機場中增速僅次于昆明長水機場。上海自貿區的發展對于浦東經濟的帶動可見一斑。
相比于浦東機場的迅速發展,上海虹橋機場的排名位次則有所下降,在今年上半年被成都雙流機場、深圳寶安機場兩家機場超越,排名由第四下落至第六位。2015年上半年虹橋機場的旅客吞吐量是1916萬人次,同比增速為2.2%,增速在十大機場中排名最末。
排名第四的是成都雙流機場,2015年上半年的旅客吞吐量達到了2030萬人次,同比增速為13.2%,在西部領先。成都作為西南航空樞紐中心,是僅次于北上廣三地的航空樞紐中心。
在增長速度方面,昆明長水機場2015年上半年的旅客吞吐量達到1800萬人次,同比增速為19.6%,增速在十大繁忙機場中名列第一。
潛力巨大:機場建設滯后發展中國家
中國的多項發展指標在發展中國家領先,但在機場建設領域,卻是滯后的。中國機場的發展空間仍然很大。
現在全國的民用機場數量才202座,美國大大小小的機場有1.97多萬座,巴西、南非各有700多座,印度有350多座。無論和發達國家還是和發展中國家比,中國的機場數量顯然不足。
2015年,中國開工建設的機場35座。在穩增長的背景下,機場建設的互聯互通和投資拉動效應愈發凸顯。
大飛機:第一架有望兩年內下線
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在大飛機領域,卻是進口大國。2014年前8個月,我國累計進口飛機及其他航空器692架,累計金額達165.45億美元。制造商用大飛機一直是中國民航業的夢想。
好消息是,首架試飛飛機正在中國商飛上海浦東總裝制造中心進行總裝。預計第一架試飛飛機會在今明年下線,中國民航局有望在2018年左右對C919飛機頒發合格證。
中國制造的這款首架商用飛機,型號被命名為C919,C919大型客機機體結構由中國商飛公司設計研發中心設計,分別由中航工業成飛、洪都、西飛、沈飛、哈飛和航天特種材料及工藝技術研究所、浙江西子航空工業有限公司等單位制造,由中國商飛公司總裝制造中心負責總裝。
總裝工程主要分兩個階段。首先是機體對接,第二階段則是安裝機載系統。該系統承擔著飛機的“神經”與“大腦”的功能。包括電纜、導管、系統設備、發動機、座椅、座艙設備等,安裝的同時還要進行反復調試,目前風洞試驗、鐵鳥試驗、航電綜合和電源系統等試驗也在穩步推進。
雖然尚未試飛,但C919卻贏得了不少訂單。在第51屆巴黎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中國商飛獲得了57架飛機的訂單。平安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和德國普仁航空有限公司分別與中國商飛簽訂50架和7架C919客機的購買意向協議,使得國產大飛機訂單總數達到507架。
中國商飛此前預測,未來20年,僅中國市場就需要新增近5300多架50座以上的民用飛機,總價值高達6400多億美元,同期全球市場的需求在2萬架左右。中國制造的商用大飛機,有望飛上藍天,飛向世界。
責任編輯:劉善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