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軍
【摘要】 加快農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收增效,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保持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本文以廣元市為例,針對山區農業增收增效的現狀、主要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做了簡要的分析和探討,并就如何因地制宜抓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 增收增效 現代農業園區 廣元七絕
廣元古稱利州,地處四川盆周北部邊緣、嘉陵江上游,歷史上都是川陜甘結合部的交通樞紐和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是革命老區和盆周山區,又是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素有“入川門戶,蜀北重鎮”之稱。1985年建地級市,轄蒼溪、旺蒼、劍閣、青川四縣和昭化、朝天、利州三區,幅員面積1.6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4萬,農業人口245萬,現有耕地面積234萬畝。近來年,全市堅定不移地實施“生態立市”戰略,著眼農業產業化,突破性發展縣域經濟,以特色農業為方向,以培育龍頭企業為突破口,大力推進標準化基地建設,突出生態特色,積極探索山區現代農業增收增效新途徑,有效推進山區農業長足發展。
一、廣元農業增收增效的現狀
1、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廣元緊緊把握調整農業結構這一主線,按照“面向市場、因地制宜、政府引導、群眾自愿、合理規劃、特色多元”的原則,揚長避短、突出特色,主攻優勢產業,優化區域布局,將農產品好的調多、多的調好、品種調特、質量調優、規模調大、效益調高。一是農業經濟效益逐年提高。2013年農業增加值94.31億元,增長3.6%;農民人均純收入6442元,增長14%。二是特色種植業發展迅猛。以資源優勢為基礎,著力發展綠色、特色、生態產業。2013年,各類特色農業產業基地面積達288萬畝。其中,核桃127.5萬畝,實現總產量6.4萬噸;新栽油橄欖1.8萬畝;新建獼猴桃基地8萬畝,實現總產量7.8萬噸;茶葉產量6200噸;煙葉產量20萬擔;新建蔬菜基地55.3萬畝,實現總產量230.4萬噸。三是畜牧養殖業不斷優化。培育出一批以“劍門關土雞”為代表的特色畜禽產品。2013年共出欄土雞3020萬只,生豬405萬頭;水產品產量達5.6萬噸,產值8.2億元。四是產品質量不斷提升。廣元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連續5年穩定在98%以上,排名穩居全省前列。
2、農業園區初具規模。廣元堅持“產村一體,園村相融”的工作思路,圍繞“3+5”現代農業產業結構,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打造現代農業園區。一是產業集中連片。目前已建成萬畝億元現代農業園區61個,核心面積達61.8萬畝。二是生產要素集聚。共培育入園企業1個、農民合作組織160余家,整合各類國家項目資金35.7億元,吸納社會資金30.8億元,總投入66.5億元。三是設施配套齊全。共建道路1206公里、蓄水池2253口、沼氣池15590口,整治山坪塘1795口,配套渠系1298公里。四是輻射帶動強勁。園區成為現代農業強力引擎,共覆蓋7縣區115個鄉鎮24萬農戶。五是民居風貌優美。對園區范圍內的民居進行高標準的風貌塑造,共計改建1萬余戶。
3、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廣元立足本地實際,深挖農業潛力,在科技示范、農技推廣、農技培訓等方面做文章,進一步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一是科技推廣成效明顯。2013年,全市推廣50個農作物主導品種和30項農業主推技術。推廣糧經復合套作技術,建成“千斤糧萬元錢”糧經復合基地46萬畝;推廣病蟲害物理防控、三誘殺蟲等技術,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區45個、25萬畝;推廣測土配方施肥343萬畝次,免耕覆蓋51萬畝;推廣新型農機具1.1萬臺,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39.7%。二是農技培訓扎實開展。廣元全面完成鄉鎮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對723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實施了知識更新全員培訓,農技推廣隊伍整體素質得到顯著提高。大力實施新型農民、農村實用技術和農村勞動力“三大”培訓工程。培訓新型農民1.13萬人,培訓骨干農民1.907萬人,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15.79萬人次。三是土地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2013年廣元糧食播種面積為27.47萬公頃,產量148.8萬噸,與2007年相比,糧食播面增加2%,產量增長8%,糧食單產明顯提升,土地集約化水平顯著提高。
4、品牌打造成效明顯。廣元堅持“一主一園三突破”的三農工作思路,深入推進以“三品一標”、馳名商標、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等為重點的農產品品牌創建活動,成功打造出一批以“廣元七絕”為主的特色品牌。一是創建區域品牌。2009年12月,在深入分析本地農業資源和資源特色的基礎上,提出整合“廣元七絕”區域品牌,廣元首個區域品牌由此誕生。在西交會、西博會、農交會等大型會展上,“廣元七絕”光彩奪目,贏得各級領導、品牌專家、媒體精英的高度評價。2014年1月,“廣元七絕”被評為四川20個最具影響力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二是培育馳名商標。2010年1月,“川珍”經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實現了廣元市“中國馳名商標”零的突破。此后,紫云獼猴桃(2011.12)、蒼溪紅心獼猴桃(2013.12)、朝天核桃(2013.12)也先后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目前,廣元獲“中國馳名商標”產品4個,“四川名牌”產品18個,“廣元知名品牌”75個。三是打造地標產品。“廣元七絕”產品均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其中蒼溪紅心獼猴桃、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蒼溪雪梨、廣元橄欖油、劍門關豆腐獲得了國家工商總局頒發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二、廣元農業增收增效的困難
1、產業總體規模需擴大。一是特色產品產量偏低。2013年陜西眉縣獼猴桃總面積達28.6萬畝,總產達40萬噸,廣元全市紅心獼猴桃總面積26萬畝,產量僅9.2萬噸。二是經營主體缺失。本地就業崗位不足,勞動力外出務工比重大,在家務農者多是老人、婦女,勞動能力低下且文化素質較低,無法有效接受新觀念和新技術,農業發展后勁不足。三是經營方式落后。大部分種植園區由農民合伙經營管理,沒有形成完善的科學管理體系,生產方式大多以農戶分散生產、直接進入市場為主。四是組織化程度不高。對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力度不大,組建的合作經濟組織受資金、規模等因素影響,部分農民合作組織運行困難或名存實亡,難以發揮農民與市場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
2、產業發展基礎需提高。一是基礎設施薄弱。渠系、防旱池等配套設施建設有待加強,“靠天吃飯”現象依然嚴重。二是土地綜合利用不夠。一些適宜園地、林地的溝、坡、灘被閑置,不少可以開發的荒山、荒坡未得到開發利用。三是機械化水平不高。廣元地形地貌復雜,地塊較小,在客觀上限制了大中型農業機械開展作業的空間。部分農民觀念陳舊,不愿接受新生事物,農業機械推廣受阻。四是土地流轉不暢。農村勞動力轉移使得農戶土地流轉沒有形成科學的長效機制,務工農戶通常是將土地無償送給親戚、好友或鄰居耕種,送不出去就撂荒,忽視復種的現象普遍存在。五是信息化程度較低。廣元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尚處于初級階段,沒有形成規范的網絡化信息平臺,農業信息的采集、加工、儲存和傳遞仍處于初級階段。
3、龍頭企業實力需增強。一是龍頭企業規模較小。目前全市農業龍頭企業達127家,其中國家級僅2家、省級僅24家。二是企業經營管理不規范。大多數企業是家族式管理模式,沒有按照現代企業制的要求規范企業管理。三是企業技術力量薄弱。大多數企業普遍缺乏與現代企業發展相適應的技術人才,沒有自己的科研團隊;與科研部門聯系不緊密,局限于技術轉讓和技術服務等簡單合作方式。四是企業融資困難,抵押不足,擔保又難。企業沒有充足的抵押品,或信用狀況不透明,難以找到金融部門認可的擔保人。五是企業家進取意識不強,存在小富即安的求穩心態。大多數企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老板們更多考慮的是如何保住既得利益,怕擔風險,對擴大規模、上項目異常謹慎。
4、產品研發力度需加大。一是產品品種單一。廣元農產品多以初級產品為主,無法滿足各類消費群體的需要。二是產品效益較低。產品多以原生形態、原料的形式簡單出售,產品利潤低,創利創稅能力差,發展后勁不足。三是生產環節分割嚴重。產品的生產、購銷、加工等環節大多還處于分割狀態,難以形成整體的競爭優勢。
三、廣元農業增收增效的建議
1、構建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一是加快發展設施農業。依靠爭取項目、創新措施和整合項目等途徑加快推進10個萬畝億元園區建設工程。適度提升已建成的生產基地,杜絕重建輕管,堅持誰享受、誰管護。二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堅持一手抓農業生產,一手抓產業鏈延伸和農業功能拓展,實現生產、加工、流通、服務聯動發展。鼓勵發展物流配送、連鎖經營、休閑觀光農業等新型業態。三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減少資源消耗和物質投入。推廣應用農牧結合、水旱輪作、立體種養等新型高效農作模式,提高土地產出、改良生態環境、培肥耕地實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2、努力提高農民各項收入。一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依靠落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確權登記、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村房屋所有權等,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通,促進土地規范流轉,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二是大力扶持農村專合組織。積極培育農村專合組織,逐步形成“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拓寬農民致富渠道,提高農業組織化水平,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三是完善“三農”投入機制。深化農村戶籍制度改革,加速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與城鎮并軌。嚴格兌現種糧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四是加大精準扶貧力度。找準對象,加大扶貧資金投入,深入實施整村推進等扶貧開發方式,切實增加貧困農民收入。
3、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一是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在用地、資金、環境建設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和扶持,積極引導涉農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搭建農業科技交流平臺,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推動科技成果向農業轉化。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成本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經濟效益高、市場前景好、競爭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三是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兼并重組是實現企業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向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發展的途徑。通過兼并重組,優化企業環境,改善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的局面,推動企業在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企業結構的調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產業集中度較高的新格局。
4、積極打造廣元特色名片。一是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通過引進購買、自主研發,充分挖掘“廣元七絕”等特色農產品的增值潛力。二是完善農產品標準化加工體系。完善“廣元七絕”農產品加工包裝技術標準體系,提升農產品檔次,提高產品附加值。三是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落實產品安全生產,嚴格產品市場準入,實施產品質量追蹤,樹立高質量產品形象。四是擴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建立集散地、中轉收購點和季節性交易市場,與大型企業簽訂產銷合作協議,實現產銷對接,提高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和占有率。
5、切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加大本級涉農資金投入。將農業、水利、扶貧等各類農業專項資金進行整合,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到田網、水網、路網、電網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中。二是強化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大力推廣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促進節地、節種、節水、節肥、節藥、節能,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加強農業科研和科技推廣組織機構建設,定期對技術推廣人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提供充分的人員保障,構建全面覆蓋的農業科技推廣網絡。三是打造新型農民隊伍。圍繞區域主導產業把留守農民的教育培訓放在極端重要地位,重點搞好村社干部和大戶的現代經營、發展理念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動員和支持有一技之長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參與新農村建設,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素質較高的新型農民隊伍。四是創新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探索建立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專業化服務組織為基礎、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農業服務體系,推動農業技術服務從單純依靠政府向公益性、經營性服務轉變。拓展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效能。五是大力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在適宜地區開展以調整田型、平整土地、增厚土層、培肥地力為重點的耕地質量建設,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秸稈還田腐熟技術,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保肥保水能力。
(責任編輯:張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