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 王金華
【摘要】 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維系著幾千年中華文明古國的精神支柱,也是當代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資源。本文首先按照歷史的邏輯系統地研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道教、佛教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內容和道德教育方法,接著論述了從優秀傳統道德思想中如何汲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力量問題,提出了對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思想要有揚棄地繼承,要實現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創新性發展,要全面加強社會道德教育工作。
【關鍵詞】 優秀傳統道德 繼承 核心價值觀 思想資源 研究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歸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它是維系社會秩序、調節利益矛盾、引導人們順利進行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準則。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道德產生于人類的社會生產實踐,是人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反映和調節方式。恩格斯指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痹诖嬖陔A級對立的社會中,道德都具有一定的階級性。“我們斷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作為上層建筑,歷史上人類的行為規范——風俗、道德、法律等最基本的形成動因,就在于維系人類社會的生產秩序。而且,社會生產實踐在形成人們相互間的道德關系的同時,也在促成社會道德理論的形成、豐富和發展。
習近平指出:“中國是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家。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是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已經有5000多年歷史了。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創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這些博大精深的思想特別是優秀的傳統道德思想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資源。
一、我國優秀傳統道德思想的主要內容
在我國悠久的文明創造和發展史上,創立優秀文化、重視道德建設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中國社會在經過殷周之際的社會變革以后,周人就有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輔”的認識。周代的官方教育,就是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為中心的。六經是諸子百家共有的精神源泉。六經的內容主要闡述的是我們祖先的宇宙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其中有對天地、民眾的敬畏,肯定“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表達出真正可怕的不是天命,而是民意,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言行、情感和意愿在周初受到了統治者的高度重視;“有對‘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公平正義社會的憧憬;有對人文價值理念、多彩多姿的文化與多種審美情趣的追求;有對自由人格與相互關愛、和諧與秩序的統一,自覺對歷史與現實予以評判褒貶,豐富的天地人相接相處的智慧,包括動態平衡的中道等等”。周滅殷后,周初著名政治家周公旦在“因于殷禮”,又“監于二代”的基礎上,并結合周初的實際情況,創制了著名的周禮,把禮和禮制文化推向了鼎盛的顛峰。周禮特別肯定人與自然,人與人,家族內外,民族、宗教之間,人之內在心靈與身體生命之間的融合;其中特別重視教育,強調禮樂教化與道德精神;《周禮·大司樂》指出,讓有道有德者以樂德教國子。而樂教中的六德是:“忠誠不偏私,和而不同、剛柔適中,恭敬,恒常,孝敬父母,友于兄弟?!边@六德就是當時的核心價值觀。在“天下”觀的指引下,樂教的功用與目的是:“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悅遠人?!?/p>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變革期和轉型期。西周末期,隨著小農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殷周以來確立的宗法等級政治制度體制及周禮規定的上下尊卑貴賤等級制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破壞,周天子“家天下”的統治秩序被打亂。周朝末期王權旁落,王室衰微,禮崩樂壞,互相兼并,私田數目不斷增加,“僭越”事件不斷出現,而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的社會制度尚未建立起來,因此,處在社會大變革前沿的思想家們根據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理解,已從殷周時期原始神學觀、天命觀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為了安邦興國、治理社會,開始用理性的眼光去審視現實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建設問題,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學說。這就出現了史稱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新時代。
1、儒家的道德學說與道德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以倫理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先民們崇奉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的道德規范體系,講求社會安定、和諧有序,倡導仁義禮智信,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全面的道德修養和人生境界。
儒學創始人孔子面對春秋末期急劇變革的社會現實,汲取夏商的文化營養,繼承周代的文化傳統,整理六經,創造了以“禮”、“仁”為主要內容的政治、倫理學說?!岸Y”是孔子思想學說的一個重要范疇。“禮”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范,由來已久??鬃诱J為,到了周代,“禮”發展得最完備,因此,他最為崇奉的是周禮。在孔子看來,“禮”是從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鬃铀^的“禮”,包含內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方面。其內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系。他認為講禮,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貫徹其內在精神。孔子認為,注重“禮”的內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內在精神終究還要靠外在形式來體現。所以對這些禮節儀式,孔子不但認真學習,親履親行,而且要求弟子們嚴格遵守。他教育顏淵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禮”所講的行為準則,也具有教化性質,要義是要求人們通過加強修養,自覺地約束自己,達到人際關系的協調。
“仁”是孔子思想學說的核心??鬃右郧耙延小叭省钡母拍?,但孔子豐富了“仁”的內涵,升華了“仁”的意義??鬃用鞔_提出“仁者愛人”的思想,并進一步闡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為“仁”,應該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他崇尚“禮”,而又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鬃犹貏e強調“仁”的價值和作用。他認為,“仁”既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又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原則。對于為政施治,他倡導立足于對人的關心愛護,以教化的方式來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他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其所謂“德”,就是“仁”的精神體現。孔子更具體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這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以“五者”為出發點,繼而以“仁愛”為中心,提出仁、誠、忠、恕、孝、悌、禮、義、廉、恥等道德規范體系。在品德修養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內容。
孔子還提出“和為貴”的觀點,就是強調差別之間、不同等級之間關系的協調與和諧。這種強調協調與和諧的觀點,脫離開其維護宗法等級制的內涵,在處理人際關系上,乃是一種有社會普遍意義的原則??鬃釉诔珜А叭省薄ⅰ暗隆钡幕A上,進而提出了一種“大同”的社會理想,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教育人們要樹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跋戎缕渲?;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鬃訌娜诵陨频挠^點出發,對修身自得方法提出“克己自省”、“遷善改過”,他認為克己自省是完善人格,達到道德最高境界的途徑,“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自我反省而內心無愧,就會心安理得,就不會有憂愁和恐懼??鬃拥牡茏釉鴧⑦€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強調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我,以求在道德上不斷進步。其次,儒家重視身教示范的作用。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痹趯W校教育中規范教師要“以身作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并提出明萬物之理,集孝、悌、忠、義、信、禮、直、謙諸美德于一身的“賢人”、“君子”的榜樣標準。
2、道家的道德學說與道德修養
道學的思想家們最早創作了《周易》亦稱《易經》,這是一部中國古代哲學書籍。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它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吨芤住贩譃橐捉浐鸵讉鲀蓚€方面,“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是易經的核心理論。其中“天人合一”也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季羨林先生在《暢談東方智慧》中曾闡釋說:“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
道家學說提出“天人合一”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創造出天、地、人完整一體、相接相處,提出人要遵循大自然運行規律,人與大自然、人倫社會和諧相處的思想。道教認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薄兑捉洝分幸矎娬{三才之道,將天、地、人并立起來,并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之道,再具體地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系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系,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系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以人生觀察宇宙,使人與天合而為一。更具體地說,這里的天地之道,可以理解為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人道,就是人生存和實現自己的價值。所謂天人合一,就是人順應“天地之道”,從而再利用“天地之道”來實現“人之道”,并且使人能與自然和社會和諧相處。
那么如何實踐“天人合一”這種理念呢?《周易·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薄疤煨薪 笔钦f天道日夜運行,四季交替,雷動風散,雨潤日照,永不止息?!熬右宰詮姴幌ⅰ?,就是在這種天道啟發下君子應當剛毅堅卓,奮發圖強,塑造一種理想的人格?!吨芤住だへ浴吩唬骸暗貏堇ぃ右院竦螺d物?!币馑际谴蟮氐臍鈩莺駥嵑晚?,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就像大地包孕萬物一樣,有一種兼容并包、廣收博采的道德精神。天人合一,就是人要遵循天道而行,和天道融為一體。天道運行,一往無前,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一個有道德的人,應該效法天道,充分發揮自己的生命活力,樹立奮發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應當以寬大的胸懷、高尚的道德情操去關心社會、關心他人,服務社會?!疤烊撕弦弧钡乃枷敫拍钭钤缡怯汕f子闡述,后被漢代思想家、教育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并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事實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
道家的道德學說主要體現在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撰寫的《道德經》里。《道德經》又稱《老子》,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道經》,下篇《德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在我國古代,“道”和“德”原本是分開使用的。老子在《道德經》中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以獨特的智慧闡述了古代先民的道德觀?!暗馈笔侵缚陀^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法則,引申為道路。人之“道”即是人所應當遵循的具有必然性的規律和法則,也意味著做人的道理?!暗隆绷x近于“得”?!暗隆笔且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其字形表示直視前行、心有所獲得之義。后來其寫法變化,上從“直”,下從“心”——“惪”,意思指心之端正、遵循社會特定的規范制度,人們認識并遵循“道”,內得于己,外施予人即為“德”。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逼渲小暗馈敝缸匀贿\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和品行。德和道相對應,組成道教教義的核心。
道教提出了道德修養的方法和要求。《道教義樞·道德義》稱“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道”與“德”連用組成“道德一詞,除了指調整人們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于準則外,還指人的思想品德、情操修養、善惡評價等。《道德經》中有“德”字四十一處,提出了“上德”、“玄德”、“孔德”、“積德”等,它包含無為、誠信、謙下、柔順、不爭、儉樸等道德規范。社會存在美與丑、善與惡,道家提出人要修善而去惡,解除民間疾苦,修養最高層次的善是“上善”。老子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第八章)。意思是說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善的人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道德思想。同時,道家學說也告誡為人要謙虛、生活要儉樸,交往要講誠信;只有誠實才能得道,只有守信才能養德,真正成為有道德的人。
3、佛教在教化社會道德方面的主要內容
公歷紀元前后,佛教開始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于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云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歷史記載,傳入中國漢族地區的佛教,經過長期的經典傳譯、講習、融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形成各種學派和宗派,尤其在兩漢之際佛教文化也成為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之一。
唐朝初期,儒教與佛教、道教被合稱為儒、釋、道“三教”,“三教合一”的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到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孝宗皇帝著《原道論》,提出“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成為“三教平等”理念的思想來源。清代雍正皇帝曾頒布上諭,申飭“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從而使佛教以正統思想文化在全社會傳播開來。
佛教傳入中國,在教化社會道德方面,主要是以“感化”的方式潛移默化地融入民眾日常生活,并改善著社會的風俗習慣。首先表現在對人生觀的改善。人都會思考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問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人死如燈滅”的思想。但得益于佛教的傳入,我國先民才明白了“三世因果輪回”的人生真相。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币虼?,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一切行為、語言及意念,均可形成未來果報之業力,而人生其實就被這些業力所主宰。佛教宣揚人活在世上要從善積德,為人間多做善事好事,不要做壞事。其經文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睒I力有善惡,故果報亦有苦樂。
由于佛教的“三世因果輪回”說的傳播,中國民眾自古以來就相信:既不必為環境之困苦而悲哀,也不必因為機遇之美好而自傲。只有把握現在,改正以前的錯誤,去惡從善,才能脫離苦海困境,獲得幸福,并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且,如果認真修行,還可能免墮三惡趣,脫離生死,證入涅盤。所以,佛教“緣起因果說”為中國人所熟知,不僅改善了人生觀念,還極大地提升了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水平,對懲治邪惡、減少社會矛盾起到了促進作用。
其次,佛教對儒教的孝道思想有擴展。孝為“德之本”、“仁之冕”,孝不僅僅關乎倫常、關乎社會,更是一個中國人如何存在,如何獲得生命價值和意義的重大議題。在中國歷史上,儒教和道教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儒教的孝、悌、立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觀念。但佛教的孝道與儒教有根本的不同。為了追求真理、悟道而舍家離親的佛教的孝道,在儒教看來是大不孝,佛教卻認為這才是真孝,是拯救親人的大孝。所以,佛教的孝主要強調精神的永久的孝,主張在寺廟修行,普渡眾生。另一方面是拓展道德教化的場所,佛教藝術特別是雕像藝術傳入中國以后,除了在各地大建寺廟以外,還建造了甘肅敦煌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四川大足石窟、樂山大佛等,供民眾朝拜,以接受佛家的教化,達到養性修德的效果。
4、兩漢以后中國傳統道德的延續與發展
兩漢以來,我國封建社會的思想家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思想,將“三綱”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總結并確立了傳統道德的仁、義、禮、智、信“五?!焙投Y、義、廉、恥“四維”為中華民族的基本道德觀念和道德準則,這是維護國家政權、穩定社會秩序、約束官民行為的最重要的道德規范?!叭V”是漢代思想家董仲舒在哲學著作《春秋繁露》中提出的,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于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拔宄!笔俏鳚h賈誼、董仲舒正式提出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的道德思想,是用以調整、規范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東漢班固撰寫的《白虎通義》和王充撰寫的《論衡》中,也分別指出仁、義、禮、智、信是“五性”、“五?!?,重申它們為五常之道和常行之道。“五常”是中華民族歷代都遵循的最普遍的道德規范,也是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倫理精神支柱。“四維”,即禮、義、廉、恥,是治理國家的道德大綱?!岸Y”是維護上下、貴賤、長幼、貧富的等級秩序;“義”是指對國家社會的道德義務;“廉”是指為官要坦蕩無私,清正廉潔;“恥”是指對個人做壞事的羞恥心。
宋代以后,在中華民族艱難奮斗而輝煌發展的歷程中,無論是漢民族統治者掌握國家政權,還是少數民族統治者掌握國家政權;無論是處于和平年代,還是處于戰爭歲月,“五常”、“四維”、“八德”等傳統道德觀念始終是各民族維護整個中華民族團結統一、和諧共處的強大精神力量。特別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志士仁人歷經磨難,為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毅然拋棄個人的利益,甚至不惜以犧牲生命為代價,成就以德性精神為依歸的理想人格,構成了中華先民精神追求的一個重要特色。如“安貧樂道”、“見利思義”、“義之以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就集中地體現了這一點??梢?,中華民族是一個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民族,高尚的道德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精神追求,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成為今天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資源。
二、從優秀傳統道德思想中汲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力量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三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基本內容包括三個層面:從國家層面來說,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它是黨的基本路線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所追求的價值目標,通過加強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以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協調,相互促進,全面發展,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社會層面來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它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其中,“平等、公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經濟發展環境,各類經濟主體的活力就無法釋放,持續健康發展就難實現。法治是社會有序運行的基本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有力維護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局面”。從公民個人層面來看,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繩,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边@為我們今天正確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道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了方向。
中華優秀道德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中華民族歷經磨難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展現她朝氣蓬勃的時代風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擁有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錄著幾千年中華民族創立發展、艱苦奮斗的豐功偉績,凝聚著中華民族團結統一、和諧共存的道德思想,積淀著中華民族最強烈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思想基石,是當代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厚營養,我們必須以高度負責的精神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道德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當前加強道德建設的實踐中,對待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思想和道德教育模式,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有揚棄地予以繼承。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道德是在人類社會的一定的生產方式中產生,受人們的經濟關系的制約,并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在階級社會里,道德具有階級性,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相適應,剝削階級的道德成為各社會形態中占統治地位的道德。所以,這個統治階級不僅擁有物質生產資料的支配權,同時也擁有精神生產資料的支配權。這種支配權使整個國家的文化,都隸屬于這個階級且為這個階級服務??疾炫袛辔覈鴤鹘y道德思想,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必須堅持辯證的方法,分清是非,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首先,從我國傳統道德思想創立、形成和發展的脈絡來看,梳理我國道德思想體系的形成、派別的劃分、施教場所的設立、傳道化人的方法等,可以肯定地說,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分別都作出了貢獻,特別是儒教構建了我國傳統道德的主流思想體系,這是應當充分肯定的。其次,從傳統道德的內容體系來看,我國的傳統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的形成和發展,歷經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兩個階級社會,所以在道德觀念、道德規范中,唯心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天命觀、神權觀,維護皇權統治的君臣觀,維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嫁觀,回避現實的修煉觀等,這些都是維護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利益的道德糟粕,也是扼殺人性的道德律條,都是應當批判的,也是要堅決擯棄的。而中華道德強調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注重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特別是儒家所倡導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道德思想,是中華優秀道德的主要核心內容,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也是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當繼承和發揚光大的。再次,堅持有揚棄地繼承中華傳統道德,特別要反對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傾向。這種觀點否定我國人民幾千年來創造的輝煌燦爛的文化成果,從整體上根本否認中國文化的現代價值,主張拋棄民族文化傳統而全盤照搬西方現代文化,當然也不主張繼承中華優秀傳統道德。這種拋棄傳統、丟掉根本的觀點,就是背離祖宗、背離民族,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是完全錯誤的。我們應當尊重歷史的發展,既反對全盤拋棄的文化虛無主義,又反對全盤吸收的文化保守主義,努力在批判繼承中實現創新。
總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更好地運用傳統美德滋養社會主義道德理論,充實新時代的道德內容,豐富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認識、道德感情,培育正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提高自覺的道德實踐能力,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力量和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習近平談優秀傳統文化[EB/OL].中國文明網,2014-08-04.
[3] 郭齊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土壤與基礎[N].光明日報,2014-04-02.
[4] 李欣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發展[N].經濟日報,2014-08-07.
(責任編輯:胡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