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嘯峰


【摘要】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如何在保障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的前提下進行碳減排已成為焦點問題。碳稅作為一種簡潔、有效和低成本的市場減排手段,為各國政府所提倡。據此本文在對現有研究進行綜述的基礎上,通過構建演化博弈模型對我國開征碳稅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 碳關稅 演化博弈模型 節能減排
一、引言
近年來由于環境生態因素對經濟影響的程度日益加深,生態環境相關的經濟問題成為了學術界和政府部門關注的焦點之一。自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結束以來,已經有55個國家遞交了到2020年本國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等溫室氣體減排和控制承諾。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也莊嚴承諾“到2020年將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為2005年水平的60%~55%”。同時中國各大經濟繁榮城市霧霾現象的日趨嚴重,災難性、反常性氣候出現愈來愈頻繁,如何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目前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隨著黨的十八大報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能夠促進節能減排的碳關稅在我國開征的信號越來越強。在2013年3月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能源價格的定價普遍偏低,所以使得中國經濟表現出節能動力不夠強烈的特征。為了提高全民在節能環保方面的意識,中國政府將考慮通過使用碳關稅這一工具對上述問題進行干預和糾偏。”OECD秘書長古利亞也建議中國增加碳稅幫助構建綠色環保社會;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建議,中國應盡快征收碳稅;而財科所所長賈康則建議,在征收碳稅同時,將企業所得稅稅率下調以保證企業負擔不上升。
在上述背景下,利用理論工具和實證分析方法分析和揭示征收碳關稅會對中國經濟具有怎樣的影響顯然具有很高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文將通過構建演化博弈模型,嘗試分析中國征收碳關稅對經濟的影響。
二、文獻綜述
1、開征碳稅對經濟方面的影響
正面影響:T Barker,S Baylis,P Madse(1993)利用“能源—環境—經濟模型”評估了征收碳稅對英國宏觀經濟的影響,結果表明對宏觀經濟的影響較小,GDP甚至有可能以高于基準0.2%的水平增長。ME Porter,C Van der Linde(1995)對碳稅對行業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了研究,認為碳稅導致行業國際競爭力下降只是短期現象,這一政策可以激發企業的創新行為,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在長期中將會得到提高。AA Yusuf,B Resosudarmo(2007)利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印度尼西亞征收碳稅的影響,結果表明征收碳稅不一定會導致其經濟后退,鼓勵發展中國家實行碳稅從而減少碳排放。張明文等(2009)利用面板數據模型研究了開征碳稅將對我國各省的經濟增長、能源消費和收入分配產生的影響,認為開征碳稅對大部分地區的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譚忠富(2009)通過模擬生產函數建立新的拓展模型,研究結果表明開征碳稅具有明顯的拉動國民經濟的作用。
負面影響:O Godal,B Holtsmark(2001)認為碳稅對經濟發展有負面影響,且能源密集程度高的行業受碳稅影響程度會更大。P Elkins,T Baker(2001)認為由于各國碳稅政策并不統一,碳稅的開征會削弱本國行業在國際環境中的競爭力。高鵬飛、陳文穎(2002)利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了開征碳稅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認為GDP的損失隨碳稅率的增加而急劇增加。魏濤遠、格羅姆斯羅德(2002)采用了CNAGE模型分析了開征碳稅對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和宏觀經濟的影響,認為短期中開征碳稅會對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但長期這種負面影響會逐步消退。楊超、王峰、門明(2011)利用多目標最優碳稅投入產出模型研究了碳稅對經濟的影響,認為征收碳稅政府需付出碳稅對宏觀經濟負面沖擊的成本。
2、開征碳稅對收入分配公平的影響
S Speck(1999)在稅收中性條件下研究了碳稅的收入分配公平效應,發現碳稅或能源稅具有輕微的累退性。ZX Zhang,A Baranzini(2004)在對現存碳稅和能源稅觀察實驗的基礎上,認為碳稅引起的競爭力減少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效應并不顯著。汪曾濤(2009)認為碳稅具有累退性:在農村內部對最低收入戶的影響最大,而城鎮的碳稅負擔率要明顯大于農村,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但農村和城市各自內部收入差距擴大且城市大于農村,所以社會分配的不公平狀況加劇。張景華(2010)認為一方面政府為加快經濟發展會將碳稅收入用于資本積累,導致財產收益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提升;另一方面開征碳稅會提高工資成本,導致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下降和工資降低,所以征收碳稅將擴大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差距。
3、開征碳稅對環境方面的影響
A Bruvoll,BM Larsen(2004)運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挪威實施碳稅對環境方面的影響,認為節能減排目標的初步實現源于能源結構和能源強度的變化,碳稅在其中的影響程度不大。VV Klimenko,OV Mikushina,AG Tereshin(1999)認為推行碳稅對二氧化碳減排的長期效果并不顯著,全球變暖是無法通過推行碳稅得到遏制的,建議植樹造林和研究如何減少二氧化碳存量。中國氣候變化國別研究組(2000)采用ERI—SGM模型測算了不同的碳稅稅率方案對我國的影響,認為征收碳稅可顯著地降低能源消費的增長,改善能源的消費結構,并能有效地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高鵬飛和陳文穎(2002)運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了征收碳稅對中國碳排放的影響,認為隨著碳稅稅率的增加,減排總量也呈遞增趨勢,且減排率和GDP損失率的比值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故存在減排效果最佳的稅率。龐軍和傅莎(2008)認為碳稅對二氧化碳的減排作用主要是通過節約能源使用和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實現的,所以開征碳稅不僅會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還將帶動其他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削減。王金南等(2009)通過CGE模型模擬了中國開征碳稅后對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的影響,認為中國實行碳稅對節能減排有明顯的激勵作用。
從國內外有關碳稅的研究成果來看,經過近幾十年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整套碳稅的理論體系正逐步形成,國內外的學者都對此作出了一定貢獻。在開征碳稅可能造成的影響方面,大部分學者認為:第一,征收碳稅短期內會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較大沖擊,但長期中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這種不利影響會逐漸減弱并最終促進經濟增長;第二,碳稅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累退性質,不利于實現社會公平,但通過碳稅收入的再次調節,這種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效應可以得到一定的削弱;第三,碳稅的開征會對節能減排和改善環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不可否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論和觀點仍有較大差異,這主要是由于采用的研究數據、模型和方法不同造成的。
通過上文部分對國內外文獻研究情況的綜述可以看出,學界對開征碳稅的討論仍主要集中在全局方面,分區域的討論較少;而在研究所用模型方面,大多使用CGE模型進行分行業分析,采用博弈論進行研究的相對較少。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差異較大,北歐一些小國推行的全國統一碳稅政策并不適用于我國的實際狀況,因此有必要對開征碳稅對我國經濟、公平和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影響進行分析。據此,本文將采用博弈論進行理論分析。
三、博弈論視角下開征碳稅影響的理論分析
1、企業間的靜態博弈分析
(1)不征收碳稅時企業間進行節能減排行為的博弈。假設企業A和B生產同質產品,產量分別為q1和q2,總產量為Q=q1+q2,市場出清的價格是總產量的函數p=p(Q)=a-Q,兩企業無固定成本,每增加一單位產量的邊際成本為C,若企業采取節能減排行動,則其邊際成本增加為C1(C1>C)。并假設兩企業同時作決策,雙方各自的收益等于銷售收入減去成本,兩企業面臨的決策均為進行節能減排行為和不進行節能減排行為,收益矩陣如表1所示。此博弈唯一的納什均衡為(不進行減排,不進行減排),可以得到結論:在市場機制作用下,企業自發進行節能減排行為是不可能的,政府必須采取一定手段糾正這一負外部性,而征收碳稅正是其中較為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
(2)征收碳稅時企業進行節能減排行為的博弈。仍假設企業A和B生產同質產品,產量分別為q1和q2,總產量為Q=q1+q2,市場出清的價格是總產量的函數p=p(Q)=a-Q,兩企業無固定成本,每增加一單位產量的邊際成本為C;現國家征收碳稅,企業繳納碳稅后邊際成本變為C2(C2>C);若企業為避免繳納碳稅,自發采用節能減排的方式進行生產,其邊際成本為C1(C1>C2>C)。
仍假設兩企業同時作決策,雙方各自的收益等于銷售收入減去成本,兩企業面臨的決策均為繳納碳稅和自行減排,收益矩陣如表2所示。當C1>C2時該博弈的唯一納什均衡為(繳納碳稅,繳納碳稅),當C1 綜上,在不征收碳稅的情況下,由于環境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若僅靠市場來調節企業的節能減排行為,則各個企業均不會主動進行節能減排。而在征收碳稅的情況下,如碳稅稅率較高,企業為避免過高稅負,將自發進行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節能減排行為;如稅率不十分高,企業也會考慮到碳稅成本并有意識地降低碳排放,同時國家也可通過碳稅籌集的收入來為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提供更好的環境。因此,從企業間靜態博弈的角度出發,征收碳稅對節能減排和環境友好型經濟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2、企業與政府的動態博弈分析 當政府征收碳稅時,企業在選擇是否進入高能耗、高碳排放量的行業時就會考慮到可能會面對的高碳稅,對企業的進入決策產生影響。博弈雙方為政府G和企業E,假設他們都是理性人,政府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企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據此構建企業是否進入高能耗企業的動態博弈模型:首先是企業選擇是否進入高能耗和高碳排放量的行業,其次是政府對于進入高能耗和高碳排放量行業的企業選擇是否征收碳稅。 企業E選擇不進入,博弈結束,則企業E進入其他行業獲得收益R3,政府G獲得收益為0,博弈結果為(R3,0);如果企業E選擇進入,政府G選擇不征收碳稅則博弈結果為(R2,0);選擇征收碳稅則博弈結果為(R1,T)。逆推回去,若政府G選擇征稅,則收益為T,不征稅收益則為0,因此政府G選擇征稅;企業E進入收益為R1,不進入收益為R3,當R1大于R3時E選擇進入,反之則不進入。因此,博弈的均衡結果為(R1,T)和(R3,0)。 綜上,政府在選擇開征碳稅的情況下:一方面,如果企業選擇進入高能耗高碳排放行業,就會接受碳稅,并通過不斷改進自身技術水平、淘汰落后生產結構和采用新的清潔能源等方式,以提高效益使R1>R3;另一方面,如若R3> R1,企業選擇進入其他低能耗、低碳排放量的行業,有利于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提高社會效益。由企業與政府的動態博弈結果可以看出,開征碳稅對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國家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和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均有促進作用。 3、企業和政府的演化博弈 演化博弈理論放寬了完全理性的假定,因此更符合實際。假定一個系統中有許多參與者,即博弈雙方為政府和企業這兩個集合,每個種群中存在許多參與者,政府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企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每一輪博弈都在參與者集合之間進行抽樣,由選出來的參與者進行博弈,上述過程重復進行。演化博弈論就是研究在這一過程中參與者如何進行策略調整的以及是否存在穩定的均衡點。在經濟系統中,往往存在不止一個均衡點,最終進入哪一個均衡點,取決于系統演化的初始狀態和制度安排。據此,運用演化博弈模型明確了開征碳稅條件下政府和企業的不同策略選擇實現的演化穩定性策略及其性質。 現假定國家推出碳稅政策,由各地方政府具體監督和執行,部分地方政府為了避免經濟受到影響,有不積極貫徹政策的激勵,其中比例為m的政府策略為積極貫徹碳稅政策,比例為1-m的政府策略為消極貫徹碳稅政策;部分企業為了避免實行低碳生產帶來的更高成本,存在不按規定進行低碳生產的激勵,其中比例為n的企業的策略選擇為進行低碳生產,比例為1-n的企業的策略選擇為進行傳統生產。
相關變量說明:t0代表政府對企業征收的碳稅;c1代表政府后續積極貫徹碳稅政策的成本,如鑒定企業是否按規定減排的鑒定成本;St1代表對減排效果良好企業的補貼和碳稅返還;f代表對仍進行傳統生產企業的罰款;在開征碳稅同時政府進行政策強化的前提下,企業選擇低碳生產社會獲得正效益,反之則獲得負效益,統一記為R2;R0為開征碳稅后企業進行傳統生產所應獲得的收益;c0為企業低碳生產所付出的的成本;R1為企業低碳生產獲得聲譽所帶來的收益。博弈的支付矩陣如表3所示。
在此經濟系統中,給定規則下通過不斷的選擇和突變形成的收斂均衡點為E1和E4,相應演化穩定性策略分別為(消極貫徹,傳統生產)和(積極貫徹,低碳生產)。顯然,碳稅政策的實施更希望達到的是(積極貫徹,低碳生產)這一演化穩定性策略。而演化博弈的最終的均衡策略結果取決于博弈的初始狀態,如果初始狀態位于區域C或D,則均衡策略結果為(積極貫徹,低碳生產);如果初始狀態位于區域A或B,則均衡策略結果為(消極貫徹,傳統生產);各區域的大小由鞍點位置決定,區域C、D越大,期望的均衡策略E4實現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可通過鞍點向左下方移動來達到擴大區域C、D的效果。
為了有助于(積極貫徹,低碳生產)這一演化穩定性策略的實現,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為碳稅政策的實施創造良好的制度條件:首先是政府方面,應使地方政府的政績考評指標更加全面化,促使政府從全社會利益的角度出發考慮節能減排和低碳生產問題,各地政府積極貫徹碳稅政策,如增加對不進行低碳生產企業的罰款數額f,對進行低碳生產企業進行合理的補貼和碳稅返還St1,提高行政效率以降低行政成本c1;其次是企業方面,企業應積極改進自身節能減排的生產技術,降低為進行低碳生產所付出的成本c0;最后是社會方面,社會公眾的節能減排意識越強烈,企業從低碳生產中獲得的聲譽為企業帶來的額外收益R1越大,同時企業進行低碳生產帶來的社會正效益R2也越大。因此,在實施碳稅政策時,各地政府采用嚴密高效的碳排放監控機制、完善的碳減排賞罰機制、加大對公眾低碳重要性宣傳以及企業不斷革新自身低碳生產技術,能夠促進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產生積極影響。
四、我國碳稅政策實施的建議
1、確定合理碳稅稅率,適當實行稅收優惠、補貼或罰款等政策
碳稅政策的實施會加重企業或個人的稅收負擔,如若碳稅的稅率水平過高必然會受到受碳稅稅負影響較大的納稅人的抵制,形成碳稅進一步推行的社會阻力。因此,本文建議碳稅稅率應在保證合理的前提下,在開征初期設計相對較低的稅率水平,隨著政策的推廣逐步提高稅率水平。博弈分析的結論表明,開征碳稅后,政府實行稅收優惠、低碳補貼或罰款等積極貫徹碳稅政策的手段,有助于碳稅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2、做好碳稅相關政策宣傳工作,提高公眾納稅意識
碳稅是一個新興稅種,在公眾對其不了解的情況下開征,很容易造成公眾的不認同,進而阻礙碳稅政策的實施。博弈論的結論表明,公眾的節能減排意識越強烈,企業的減排行為給其帶來的額外收益越大,節能減排目標實現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在碳稅開征前,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傳播媒介做好充分的政策宣傳工作,側重實施碳稅政策對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和公眾可得利益方面的宣傳,以增強公眾的低碳意識和依法納稅意識,有助于碳稅節能減排目標的順利實現。
3、為企業開發低碳技術和進行低碳生產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
由博弈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企業進行低碳生產花費的成本越低,節能減排目標順利實現的可能性越大,所以企業應積極開發低碳技術。然而,企業建立自己的低碳技術支撐體系,對現有生產技術進行改造和升級,通過生態技術的創新,提高能源利用率等諸多措施,往往需要花費額外的成本。如果這一成本過高,企業就會有逃稅的激勵,不利于碳稅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因此,政府應為企業的低碳生產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以提高企業開發低碳技術和進行低碳生產的積極性,促使企業以發展的眼光將生態理念融入到整個生產過程之中,通過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形成自己的低碳核心競爭力,幫助企業實現在低碳經濟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AA Yusuf,B Resosudarmo.On 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 of carbon tax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case of Indonesia[J].Working Paper in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Studies,2007(5).
[2] A Bruvoll,BM Larsen.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Norway:do carbon taxes work?[J].Energy Policy,2004(4).
[3] ZX Zhang,A Baranzini.What do we know about carbon taxes?An inquiry into their impacts on competitiveness and distribution of income[J].Energy Policy,2004(4).
[4]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課題組:中國開征碳稅問題研究報告
[R].中國可持續能源項目,2009(9).
[5] 李紹榮、耿瑩:中國的稅收結構、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J].經濟研究,2005(10).
[6] 龐軍、傅莎:環境經濟一般均衡分析——模型、方法及應用[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7] 蘇明等:我國開征碳稅的效果預測與影響評價[J].經濟研究參考,2009(72).
[8] 王京安、韓立、高翀、徐昕:低碳經濟發展中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22).
[9] 汪曾濤:碳稅征收的國際比較與經驗借鑒[J].理論探索,2009(4).
[10] 楊超、王峰、門明:征收碳稅對二氧化碳減排及宏觀經濟的影響分析[J].統計研究,2011(7).
[11] 張景華:碳稅的社會福利效應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10(8).
[12] 張明文、張金良、譚忠富、王東海:碳稅對經濟增長、能源消費與收入分配的影響分析[J].技術經濟,2009(6).
(責任編輯:張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