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中國企業對高校的教育捐贈熱情很高,屢屢有大手筆投入,如何保護和進一步鼓勵企業的這種熱情,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在發達國家,企業進行的捐贈往往可以向前結轉,在企業所得稅扣除比例不變的情況下,這相當于提高了扣除比例,因而對于企業捐贈是一種很大的激勵。
美國企業捐贈在企業所得稅中的扣除比例是10%,超過限額部分的捐贈可以向前結轉5年,而且結轉的超額捐贈優先扣除。如果企業虧損,當年沒有任何扣除,則將捐贈額全部轉入下一年度進行扣除。
根據中國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捐贈的扣除不能結轉,因而企業只有在當年有利潤可納稅的情況下,才可享受捐贈稅收優惠,而且其扣除比例為12%,超過的部分不能享受優惠。如果企業虧損,就無法交納企業所得稅,因而也就無法享受捐贈的稅收優惠。
除貨幣捐贈外,實物捐贈也是高校獲贈的一大來源。中坤集團董事長黃怒波曾捐給北京大學價值1億元的商業地產,但所捐地產要上稅也是當前稅收激勵方面存在的缺陷。
公益捐贈之后還要納稅,對企業家的積極性確實是一個打擊。但是國家從防范企業利用捐贈渠道轉移利潤、逃避稅收的角度考慮,這一政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目前中國稅法關于高校捐贈的相關優惠規定,針對的都是貨幣形式的捐贈,此外如實物捐贈和無形資產方面的捐贈并沒有相應的稅收優惠。這主要是源于市場原因和技術原因,中國目前的評估、審計、會計等制度還不十分健全,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場,也缺乏相關的專業評估機構對于這些形式的捐贈進行準確合理的評估,因而給稅收優惠政策的實行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對于捐贈者,尤其是企業捐贈者來講,其擁有的資產除貨幣以外,還有產品、固定資產之類的實物資產,以及技術、發明專利等無形資產。對于高校的發展來講,這些非貨幣的捐贈具有貨幣捐贈無法替代的價值。如果能夠從法律規范上和技術執行上將非貨幣捐贈納入稅收優惠的范疇,將激勵個人和企業對于高校進行各種形式的捐贈,這將大力促進中國高校捐贈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