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雙勇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討地塞米松10mg聯合地佐辛對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下行上肢骨折術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60)和觀察組(n=60),對照組患者采用地佐辛+羅哌卡因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地佐辛+羅哌卡因+地塞米松治療,觀察和比較兩組患者對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影響。結果:觀察組患者感覺阻滯起效及維持時間較對照組更短,鎮痛維持時間較對照組更長(P<0.05);術后12、24h患者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嗜睡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惡心嘔吐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地塞米松10mg聯合地佐辛能明顯改善肌間溝臂叢神經的阻滯效果,提高術后鎮痛效果,減少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地塞米松;地佐辛;羅哌卡因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上肢骨折發生率逐漸上升,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是行上肢骨折手術中常見的麻醉方法之一,具有作用時間長、術后不良反應少、呼吸及循環功能影響小等優勢,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由于尺神經、橈神經分布不同,在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時,可能出現尺側阻滯不全[1],橈側阻滯效果欠佳等情況,大大增加了手術難度與風險,患者沉受著巨大的身心痛苦。臨床常采用靜脈注射阿片類藥物、咪達唑侖及氯胺酮輔助麻醉,但會增加心臟負擔,對呼吸功能影響較大。本文回顧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下行上肢骨折術患者臨床治療資料,探討地塞米松10mg復合地佐辛的阻滯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下行上肢骨折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34.2±11.7)歲;體質量50~73kg,平均(58.9±7.5)kg;疾病類型:尺橈骨骨折20例,肱骨骨折45例,橈骨骨折55例。本組均排除鎮痛藥物應用史、吸毒史、高血壓疾病、神經源性疾病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禁忌癥,120例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配合完成此次研究。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本組12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n=60)和觀察組(n=60),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P>0.05),存在臨床可比意義。
1.2 方法
術前給予0.5mg阿托品、0.1g苯巴比妥鈉肌注,患者取仰臥位,雙臂自然垂于體側,頭轉向對側45°~60°,在美國菲利普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引導下進行臂叢神經阻滯[2],對照組患者給予0.05mg/kg地佐辛+0.375%羅哌卡因聯合注射,觀察組患者給予0.05mg/kg地佐辛+0.375%羅哌卡因+100mg地塞米松注射,所有藥液均為20ml。15min后阻滯效果進行測定,若疼痛難耐,無法繼續手術,需要給予0.1~0.2mg/kg舒芬太尼和0.05mg/kg咪達唑侖靜脈輸注,盡可能減少手術風險,確保手術順利進行[3]。
1.3 評價指標
感覺阻滯起效時間:注射藥物完畢到痛覺減弱時間;感覺阻滯持續時間:感覺阻滯起效到感覺恢復時間;鎮痛持續時間:痛覺完全消失到首次感覺傷口疼痛時間,觀察并詳細記錄上述時間,并對患者術后4h、12h及24h進行疼痛VAS評分[4],并記錄術后24h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此綜合評估臨床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收集并整理本組實驗數據,在計算機上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作數據處理分析,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x±s)采用x2和t檢驗,差異在P<0.05時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感覺阻滯時間、鎮痛持續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感覺阻滯起效時間及維持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鎮痛持續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感覺阻滯時間及鎮痛持續時間比較
2.2 術后VAS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12h及24h 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比較
2.3 不良反應
觀察組患者出現4例(6.67%)惡心嘔吐,3例(5.00%)嗜睡,對照組患者出現12例(20.00%)惡心嘔吐,4例(6.67%)嗜睡,觀察組患者惡心嘔吐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x2=7.6876,P=0.0055),嗜睡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x2=0.2538,P=0.6144)。
3 討論
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是上肢手術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在臨床實際中常出現阻滯不全,尤其是尺神經支配區域阻滯效果不明顯等現象,可能與走形變異、注射點位置、神經解剖結構等有關。本組借助超聲引導行臂叢神經阻滯[5],排除了定位不準或走形變異引起的阻滯不全,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與科學性。
阿片類藥物是臨床廣泛使用的藥物,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阿片受體進而產生鎮痛作用。少量阿片受體存在于外周神經中,當入臂叢神經鞘內受到小劑量阿片類藥物的刺激,血藥濃度低于產生鎮痛作用的血漿濃度,藥物無法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而起到鎮痛作用;相反藥物通過活化中樞神經系統以外的阿片受體產生特異性抗傷害效應。
地佐辛是一種混合型阿片類激動-拮抗藥,對K受體和μ受體具有激動作用,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呼吸抑制等發生率較嗎啡更低。外周神經中存在阿片類受體,麻醉時加入阿片類藥物,有利于增強阻滯效果,延長鎮痛持續時間,改善鎮痛效果。
地塞米松是一種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易與受體結合,改變細胞膜表面分子排列,對物質出入導致阻礙。將地塞米松與羅哌卡因聯合應用,將降低羅哌卡因代謝合成,增強麻醉作用,延長鎮痛持續時間[6]。同時地塞米松有利于促進機體對膽堿酯酶抑制劑敏感性的提高,以此達到抗嘔吐、緩解嗜睡等癥狀。本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同時阻滯起效及維持時間低于對照組,鎮痛持續時間顯著延長,術后VAS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采用地塞米松10mg復合地佐辛能明顯延長鎮痛時間,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臨床優勢顯著,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鄭穎梅,陳棟,丁燕群等.地塞米松10 mg復合地佐辛對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12):1190-1192.
[2] 嚴明,沈躍華,周薇等.地塞米松聯合地佐辛在臂叢神經阻滯術后鎮痛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2014,9(8):1221-1225.
[3] 單立剛,馬多,劉永前等.超聲引導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術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醫刊,2012,39(15):31-33.
[4] 劉本忠.羅哌卡因復合地佐辛對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23(27):124-125.
[5] 康志宇,王庚,朱豐等.不同劑量地塞米松用于超聲引導神經刺激器定位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5):81-85.
[6] 湯乃洋.地塞米松對羅哌卡因復合地佐辛行肌間溝臂叢阻滯效果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11(26):2943-2944,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