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馨

摘要:目的 : 研究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兩種不同模式在腦出血病人近期預后總有效率及并發癥方面的差異。方法: 將入院前就進行過院前急救的64例腦出血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期僅接受院內治療的82例腦出血患者則作為對照組,兩組病人采取相同的院內治療及護理措施,在出院時對比分析兩組病人的近期預后總有效率及并發癥分布情況。結果: 觀察組腦出血病人的術后治療總有效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出血患者若在入院治療前接受過院前急救措施,可以顯著提高術后的治愈率與好轉率,同時并發癥的發生率也大大降低。
關鍵詞:腦出血;院前急救;院內急救
腦出血是指腦內血管在未受到外界傷害時實質性的出血,約占腦卒中的20%-35%,主要由高血壓、糖尿病、血管老化等腦血管病變引起。腦出血這種病發病十分突然,且病因錯綜復雜,在早期得不到有效治療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也大都留下一定程度的運動、認知及言語吞咽障礙,極大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國內外相關研究報道表明,正確、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可以有效改善腦出血患者的近期預后情況,極大提高他們的生存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急救模式。我院針對當前腦出血患者急救及預后的嚴峻形勢,對2013年2月-2014年5月期間收治的146例腦出血病人的術后恢復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了回顧性綜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有2013年2月-2014年5月期間收治的146例患者經CT檢查確診為腦出血,將入院前就進行過院前急救的64例腦出血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期直接送到醫院并僅接受院內急救的82例腦出血患者則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齡范圍為43-78歲,平均年齡54.2±9.7歲,體質量范圍為41-79Kg,平均體重53.4±6.3Kg。對照組:男性47例,女性35例,年齡范圍為41-77歲,平均年齡53.6±9.8歲,體質量范圍為42-76Kg,平均體重52.8±7.1Kg。兩組患者普遍存在腦出血的常見癥狀,如頭暈惡心、大小便失禁、血壓偏高等。其中高血壓是造成病人腦出血的主要病因,有98例患者之前就患有高血壓疾病,CT檢查表明出血部位分布如下:基底節出血98例,其余腦葉、腦橋、小腦、腦室等部位出血分別為12例、17例、9例和24例。兩組病人的腦出血量相差不大,基本信息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的具體舉措如下:(1)醫院接到急救電話時,3-5min內出診,在到達現場之前指導現場人員對病人進行緊急處理,如以舒適的體位平躺、清理呼吸道里可能存在的雜物等。(2)醫護人員現場根據患者的臨床病癥及病史做出初步診斷,迅速建立靜脈通路,用藥控制腦出血后的水腫,防止顱內壓過高和腦疝的形成。血壓高的患者通過注射速尿降壓,呼吸困難者氧氣輔助呼吸,情緒不安者注射適量鎮定劑,要保障氧氣及急救用藥的正常供應。(3)搬運過程中對患者采取擔架床平托法,頭部略微墊高以免口腔內雜物堵塞呼吸道,注意使用安全帶固定擔架床。(4)轉運途中,護理人員對患者及其家人進行相關知識教育和心理干預,以緩解他們的不安情緒;同時,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確保呼吸無障礙,保持靜脈通路的輸液順暢。(5)救護車到達醫院前,通知CT室、血常規檢驗室等相關科室做好相應準備工作,開辟綠色快速通道以爭取搶救時間。
1.2.2院內急救
對照組所有患者在發病初期及轉運途中并未進行相關急救措施,入院后則采取和觀察組基本一致的急救措施,如清理呼吸道異物以促進患者正常呼吸、建立外圍靜脈通路以保障急救藥品的正常輸入體內、心電圖實施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等。
1.2.3院內治療
兩組患者的院內治療措施及流程完全一致,排除院內治療因素對本研究結果造成的偏差。輔助檢查措施包括CT掃描、心電圖掃描和血常規化驗,其中CT掃描判斷出血量及出血的部位,心電圖掃描判斷病人生命體征的基本情況,血常規化驗則為醫生判斷病人的酸堿平衡及水電解質平衡提供重要依據。氣管切開輔助患者呼吸和冰帽降溫保護腦組織的舉措都有助于昏迷患者保持生命體征;對于大腦活動性異常的患者,可以適量加用腦活素以促進患者大腦的正常運行。通過檢查確保凝血功能無障礙后,使用合適劑量的凝血藥,然后依據每個病人腦出血的具體情況制定手術計劃,或采用開顱手術法、或實行微創穿刺引流術來治療患者的腦部出血。
1.2.4評價指標
病人近期預后的評價標準是總有效率,其中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并發癥狀況則用上消化道出血、墜積性肺炎和高熱幾個癥狀的發生率來衡量。
1.2.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使用χ2參數檢驗數據,統計學差異則用P<0.05作為標準。
2.結果
從表1可以得知,通過實施院前急救措施的觀察組的治愈率、好轉率都明顯優于僅院內急救的對照組,兩組病人的總有效率具有顯著性差異
表2表明觀察組病人在術中及術后的三種常見并發癥發生率都遠遠低于對照組,統計學差異較明顯。
表1 兩組病人預后情況對比(例(%))
表2 兩組病人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例(%))
3.討論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中老年人患上高血壓的幾率大大增加,而高血壓又是引發急性腦出血的主要病因,高血壓患者情緒波動太大或用力超出正常范圍時極易引發突發性腦出血,導致腦出血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腦出血這種疾病的臨床病癥十分復雜,不同出血部位會讓患者呈現出不同的生命體征及臨床癥狀,難以簡單做出準確判斷。相關研究表明,患者活動性再出血的發生幾率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降低,因此患者初次腦出血的6h內是高危時期,需要緊急救治及護理。院前急救尤其要注意病人保持合適的體位,不能隨意移動以免造成病人病情的進一步加重;呼吸道的清理也至關重要,嘔吐物或義齒等異物可能導致患者窒息;同時外圍靜脈通路的建立和急救藥物的正確使用是支撐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我院通過院前急救措施,結合有效的院內急救和院內治療,三者緊密、有效的結合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近期預后,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代瑞蘭,趙紅印.比較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模式對腦出血患者近期預后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3):107-108.
[2]艾合買提·買買提.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模式對腦出血患者近期預后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0,50(14):108-108.
[3]趙劉凱.比較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模式對腦出血患者近期預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4,(4):234-234,235.
[4]康桂軍.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模式對腦出血病人近期預后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1,09(35):3259-3260.